首页 理论教育 评论历史人物的原则-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史学论稿

评论历史人物的原则-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史学论稿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上,《吕氏春秋》提出以保持心境平和、去除主观上的蒙蔽为前提。如尧、舜、禹、汤及春秋五霸是当时人所广为称道的圣君明主,《吕氏春秋》对其却并不一味奉承。尤其难得的是,在评论本朝人物时,《吕氏春秋》不迎合最高统治者的口味,不回避、不掩饰,能据理论断。这也许正是《吕氏春秋》评价人物比较客观公正的重要原因。

评论历史人物的原则-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史学论稿

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上,《吕氏春秋》提出以保持心境平和、去除主观上的蒙蔽为前提。《去宥》篇说:“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宥之为败亦大矣。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这是说,人在主观上如果被成见所局限,就会把白天当成夜晚、把圣王看成暴君,所以,人们必须去除主观上的蒙蔽,才能认清真相、了解全貌。

基于上述原则,《吕氏春秋》对人物的评价一般不怀成见,既不因为众口誉之而将其奉若神明,也不因为众口毁之而对其视如草芥,对至贤至圣,不掩饰其缺点,对至奸至恶,不忽视其可取之处。如尧、舜、禹、汤及春秋五霸是当时人所广为称道的圣君明主,《吕氏春秋》对其却并不一味奉承。《举难》篇说:“以全举人固难,物之情也。人伤尧以不慈之名,舜以卑父之号,禹以贪位之意,汤、武以放刹之谋,五伯(霸)以侵夺之事。由此观之,物岂可全哉!”对历史人物不求全责备,这正是《吕氏春秋》人物观的特点。同样,对桀、纣等暴君,它也不彻底否定。《用众》篇说:“虽桀、纣犹有可畏可取者,而况于贤者乎?”高诱注云:“桀作瓦,纣作胡粉,今人业之,尚可取之一隅。”这里的“胡粉”按《释名·释首饰》中解释为:“胡粉,胡,也,脂和以涂面也。”纣发明胡粉到底是为善心济民还是满足奢欲我们姑且不论,总之,《吕氏春秋》不因纣恶贯满盈而将其彻底否定,而能以宽广的胸怀去发现他的可取之处,这在十分注重观点鲜明的百家争鸣的大背景下显得分外难能可贵,它与儒家的“言必称尧舜”的做法相比,可谓多了几分公允。

尤其难得的是,在评论本朝人物时,《吕氏春秋》不迎合最高统治者的口味,不回避、不掩饰,能据理论断。这突出表现在其书对秦国国君的批评上,如对于秦穆公,《悔过》篇直接批评他“知(智)不至也”,说他目光短浅,没有远见。《去宥》篇更是直斥秦惠王老朽昏聩,说:“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今惠王之老也,形与智皆衰邪?”这里直呼其名、直引其事、直刺其短,没有丝毫避讳。其书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时君世主的批评。《振乱》篇明显地表示了对列国纷争、生民涂炭的不满,说:“当今之世,浊甚矣,黔首之苦,不可以加矣。天子既绝,贤者废伏,世主恣行,与民相离,黔首无所告诉。世有贤主秀士,宜察此论也,则其兵为义矣。”这里甚至公然鼓励贤主秀士发起义兵赶走恣行之主,显示出作者过人的胆识。(www.xing528.com)

除此之外,《吕氏春秋·论人》篇中还提出了品评人物的方法,它称之为“八观六验”,即:“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这些方法也是极为全面的:对通达富贵的人要从不同方面去观察,对穷苦贫贱者亦应按不同情况选择不同侧面进行观察;不仅要观察,而且还要有意制造一些喜、乐、怒、惧、哀、苦的环境来进一步认识此人所不曾显露的深层特征。识别人如此,评价一个人自然也不会缺少其中的哪一方面,观察角度多了,所得的结论也就越接近客观事实。这也许正是《吕氏春秋》评价人物比较客观公正的重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