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名教为本的是非人物观-《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史学论稿》成果

以名教为本的是非人物观-《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史学论稿》成果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在孔子心目中,“名”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正因此,是否奉持“名教”观念,具体来说,就是是否奉持纲常礼教、恪守忠孝节义的伦理道德,便成为孔子评判历史人物是非的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尺。正是由于受这种以“名教”为本的是非人物观的限制,尽管孔子也宣扬“直道”:“人之生也直”[48],“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49]。孔子正是采取“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手法,以体现自己的“名教”观念。

以名教为本的是非人物观-《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史学论稿》成果

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类在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史学主体的史学家怎样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就是其撰写历史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怎样评价历史人物,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反映着史学家具有怎样的史学思想。

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既没有像宗教家那样,设计一个来世与彼岸的天堂,用“升天堂”或“堕地狱”之类的迷信言辞进行说教;也没有像法家那样,主张专用严刑峻法、赏善罚恶以达目的,而是借用“名教”一套思想手段,亦即用纲常伦理进行道德教化,用名声不朽的观念劝善惩恶、行仁复礼。对孔子来说,名声不朽是其行仁复礼的精神支柱。正如他自己所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41]“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42]。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前富贵,但如果没有功德,死后无名,那么就等于白活一世[43]。可见在孔子心目中,“名”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其所作《春秋》,实际上就是一部名教之书:“孔子作《春秋》,即名教之书也。善者褒之,不善者贬之,使后世君臣,爱令名而劝,畏恶名而慎矣。”[44]在孔子那里,“名教”观念不仅被用来灌输其整套伦理思想,而且是他推行礼治、化民成俗的主要思想手段。

正因此,是否奉持“名教”观念,具体来说,就是是否奉持纲常礼教、恪守忠孝节义的伦理道德,便成为孔子评判历史人物是非的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尺。凡是遵守纲常礼教的人,都可能受到孔子的褒扬;反之,一切非礼的言行,都将受到孔子的指责。例如,孔子认为,无论君主如何荒淫昏聩,臣子也不能推翻他,充其量只可抛弃他,另投明君。孔子之所以对周武王稍有不满,就在于武王用武力推翻了殷纣王。在孔子看来,能够“事君以忠”[45],就称得上是“仁人”。殷纣王暴虐无道,大臣微子进献忠言,不听,微子忧愤离去;箕子相劝,又不听,只得装疯,被降为奴隶;比干多次直言强谏,结果被开胸挖心而死。三人特点虽不相同,但对纣王尽忠却是一样的,因此被孔子赞为“殷有三仁”[46]。又如,有一次,楚国大夫叶公告诉孔子说:楚国有一位立身正直的人,其父窃取别人一只羊,他便亲自告发作证。这种做法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应该受到人们的褒扬与称道,但孔子听后却不大以为然地说:“吾党之直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47]盗窃作为一种危害公共利益的不良行为,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应明令禁止,但孔子却认为名分高于国法,维护尊长地位比保护社会安定更为重要,所以隐瞒尊长罪恶也就是“直”;反之,揭露尊长罪恶即成为“曲”。

正是由于受这种以“名教”为本的是非人物观的限制,尽管孔子也宣扬“直道”:“人之生也直”[48],“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49]。但这种“直道”是受周礼或名教制约的,即所谓“直而无礼则绞”。反对礼制或不奉持名教观念的人,即使其行为再如何正直,也会被孔子看作是不正直的人。上文所述楚人揭发其父盗窃之罪,反而遭到孔子谴责即说明这一点。这种“名教”与“直道”观表现在史书编纂上,必然是曲笔手法的运用,因为为了保持“名教”,势必在一定程度上阉割或歪曲历史事实。孔子正是采取“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手法,以体现自己的“名教”观念。

综上所论,孔子作为春秋时期伟大的历史学家,有着丰富的史学思想,尤其是其中有些史学思想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至今仍有着十足的价值。今天,从事史学研究的工作者,应该像伦理思想研究者研究孔子的伦理思想和教育思想研究者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那样,来研究孔子的史学思想。唯有如此,才能对孔子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做出全面、公允的评价。

(原载《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3期)

【注释】

[1]见拙作《孔子与中国史学》,载《人文杂志》1992年第6期。

[2]《左传·文公十八年》。

[3]《论语·为政》。

[4]《论语·八佾》。

[5]《论语·卫灵公》。

[6]《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7]《老子》第八十章。

[8]《论语·雍也》。

[9]《论语·子罕》。

[10]《论语·八佾》。

[11]《论语·先进》。

[12]《论语·述而》。

[13]《论语·为政》。

[14]《论语·雍也》。

[15]《论语·颜渊》。

[16]《论语·季氏》。

[17]《论语·宪问》。

[18]《论语·尧曰》。

[19]《论语·先进》。

[20]《论语·阳货》。

[21]《孟子·告子上》。

[22]张岱年:《玄儒评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8页。(www.xing528.com)

[23]《论语·宪问》。

[24]《论语·宪问》。

[25]《论语·雍也》。

[26]章太炎:《答铁铮》。

[27]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6页。

[28]《论语·述而》。

[29]《论语·先进》。

[30]见《说苑·辨物》。

[31]《论语·八佾》。

[32]《春秋·成公七年》:“春王正月,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鼷鼠又食其角,乃免牛。”

[33]《春秋·僖公十六年》:“是月(正月),六鹢退飞过宋都。”

[34]《左传·昭公七年》。

[35]《论语·卫灵公》。

[36]《史记·孔子世家》:“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至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37]《论语·子路》。

[38]《孟子·滕文公下》。

[39]《孟子·滕文公下》。

[40]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见《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七十三》,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1页。

[41]《论语·里仁》。

[42]《论语·卫灵公》。

[43]《论语·季氏》:“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44]江瀚:《孔学发微》。

[45]《论语·八佾》。

[46]《论语·微子》。

[47]《论语·子路》。

[48]《论语·雍也》。

[49]《论语·颜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