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道光驾崩,皇四子奕即位,改元咸丰,这就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七位皇帝—清文宗咸丰。需要说明的是,咸丰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制度而即位的皇帝。即位时年仅19岁的他,还是很有一番雄心壮志的,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重振大清王朝的国威,但没想到即位没多久便被人当头给了一棒子。
原因在于咸丰即位的转年,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起义军在一个叫洪秀全的首领的带领下,两年的时间里从广西金田一路北上,先后攻克了汉阳、岳州、汉口,然后一路向东打下南京,于咸丰三年(1853年)定都南京。
太平天国起义声势浩大,咸丰最初依靠满族的八旗兵镇压太平军,但此时的八旗兵,已经不再是二百多年前刚入关时那支生猛的八旗兵,整天吃喝玩乐的他们已经没有了斗志,被太平军打得大败,如若不然太平军也不会从广西一路打到南京。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算是占据了半壁江山,咸丰看到八旗兵实在不给力,不得已让各省官员自行举办团练,组织地方武装镇压太平天国,其中最著名的当数曾国藩创办的湘军。
在曾国藩湘军等地方团练的共同打击下,太平天国开始进展不顺,首先是北伐失败,西征虽然打下大片领土,但基本上没能伤及大清帝国的筋脉,总体来看,在1856年之前,清朝和太平天国双方算是半斤对八两。
咸丰六年(1856年),对于大清帝国来说是一个标志性年份,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在等待着咸丰。鉴于大清帝国坏消息已经不少,咱们还是继续先说坏消息,正所谓虱子多了不愁。
搞笑归搞笑,坏消息是英、法两国借口亚罗号事件,再次对大清动武。所谓的亚罗号事件是指广东水师逮捕了窝藏在中国商船亚罗号上两名中国海盗和十名有嫌疑的中国水手,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借口亚罗号曾在香港注册,说成是英国商船,要求清政府立即释放嫌犯,并向英国人道歉。
当时两广总督叶名琛据理力争,态度十分强硬,不赔偿、不道歉,只答应放人,于是英国人开始采取军事行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随后英军开始进攻广州,法国人也趁火打劫,以神甫马赖在广西被杀为借口,对大清动武。
那个时候咸丰正在集中精力镇压太平天国,对英法联军的入侵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虽然中间也有抵抗,但从1856年到1858年两年的时间里,大清基本上就是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其间俄国和美国也加入其中。一直到1858年四国联军抵达天津大沽口打败清军,逼迫大清签订《天津条约》,战争才暂时结束。
《天津条约》规定公使可以常驻北京,又增开了登州、台湾、琼州等十个地区通商口岸,外籍传教士可以随意传教,外国人可以随意进入中国内地,外国商船可以随意在长江各口岸来往,给英法两国战争赔款,等等。总之,又是一个不平等条约。
等到联军撤离天津后,咸丰耍起了小聪明,派代表和英法两国代表协商通商事宜时,自行修改《天津条约》条款,取消公使驻京等条款,并极力拖延与英法代表交换条约的时间。英法两国看到无法从《天津条约》中获取特权,便再次动用武力逼迫大清交换条约文本。
英法联军随即开始进攻天津大沽口,不过清军在将领僧格林沁的指挥下,击沉英法战舰十艘,击毙敌军五百余人,重伤英军舰队司令何伯。这也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清军第一次的胜利。
英法联军在大清的地面上打了败仗,这让他们本国内部一片哗然,扬言要对大清实行最严厉的报复,要占领北京城,羞辱一下咸丰。1860年2月,英法联军开始发动新一轮战争,攻占烟台,封锁渤海湾,并于8月1日从天津北塘登陆,进而攻陷塘沽。
英法联军水陆并进攻陷大沽炮台,报了先前战败的一箭之仇,随后长驱直入进犯北京。咸丰派代表进行谈判,英法要求清政府必须接受《天津条约》全部条款,双方争执不下,清军将负责谈判的英法代表巴夏礼及39名士兵全部扣留,这一下激怒了英法两国。(www.xing528.com)
1860年9月18日,英法联军攻陷通州,三天后与清军在八里桥展开激战,僧格林沁率众一触即溃,北京皇城等于直接暴露在英法联军面前,咸丰慌乱中携皇后和懿贵妃(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前往热河避暑山庄避难,将北京城里的烂摊子留给了弟弟恭亲王奕䜣。
英法联军进占北京后,丧心病狂地将咸丰的出生地圆明园一把火烧了个干净。
圆明园当时是清朝第一皇家园林,也是世界古典建筑的一座瑰宝,希腊有帕特农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大剧场,巴黎有圣母院,东方有圆明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属于强盗行径,正像法国作家雨果所说的那样: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扬言如果清政府不接受他们提出的要求,就要烧毁紫禁城,这让咸丰大为恐慌。此时俄国人也趁火打劫,侵占东北大片地区,于是在恭亲王奕䜣的周旋下,不仅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而且与英、法、俄三国分别签订了《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和签订《北京条约》而结束,对于大清帝国而言已经是屈辱至极、糟糕透顶,咸丰也因为遭受羞辱而病倒,最终没能撑多久,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夏天驾崩于热河避暑山庄。
对于大清帝国而言,好消息是一直让咸丰头疼不已的太平天国,在1856年爆发了自相残杀事件。当时在太平天国内部,洪秀全自称天王,身边有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和翼王石达开。
1856年,太平天国打破围困都城天京(南京)的清军江南、江北大营,西征又取得一系列胜利后,太平天国高层的权力斗争开始凸显出来,先是洪秀全利用北王韦昌辉杀掉了杨秀清,随后韦昌辉又被杀,翼王石达开遭到猜忌而远走。
“天京事变”看起来虽然是一次偶然事件,但其中暴露了太平天国先天的很多不足,例如洪秀全是借用西方的基督教理论,创造了拜上帝会,太平天国所有人全都是信徒。但是建立政权后其政治体系又没有脱离中国封建的皇权制度体系,所以太平天国的理论体系本身就是个矛盾体。
当然,关于太平天国本身还有很多值得分析的地方,近现代也有很多专门的论述作品,有时间大家可以多买几本研究一下。总之,在1856年“天京事变”发生后,太平天国开始走下坡路,旧的高层体系已经土崩瓦解,虽然洪秀全后来又提拔了陈玉成、李秀成等年轻将领,但到了咸丰驾崩的1861年时,太平天国已经处于战略被动地位。
从1856年到1861年,大清帝国南、北两头都焦头烂额,一边要应付洋人赔笑脸,一边又要板起面孔,咸丰累个臭死,最终也没能力挽狂澜。如果不是太平天国内部自相残杀,让大清帝国稍微缓了口气,恐怕咸丰都不一定能在避暑山庄安静地死去。至于他身后的大清朝会是个什么样,那就是我们下一章要叙述的内容了。
历史小贴士
1859年,洪秀全的族弟洪仁玕被封为干王,总理太平天国政务,他提出了一个建设太平天国的新方案《资政新篇》,这是近代中国的先进人士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内容包括加强中央领导权、发展交通、成立士民公会等,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由于太平天国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没有付诸实施的客观环境和条件,《资政新篇》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未产生显著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