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无障碍城市交通实践-无障碍与城市交通

无障碍城市交通实践-无障碍与城市交通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街区模式”概念的提出比较符合《意见》的要求。(二)“小街区”的规划实践“小街区”的规划以实现密集街道网络,打造人性尺度的街区,优化步行、骑行和机动车交通流等目的为基础,采取不同的规划手段与措施进行建设或改造。“小街区”旨在通过网络重构来提升街区的空间品质。“小街区”的规划目标应该是要有利于街道网络的积极使用,以提升街道的场所性、改善步行活动的体验为核心。

无障碍城市交通实践-无障碍与城市交通

(一)“小街区”的概念

针对现代住区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地块尺度大、交通拥堵、社会隔离等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社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在此要求下,发展何种街区空间、如何建设与管理该种空间形态以解决交通拥堵、繁荣街道生活、促进社会融合,是我国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小街区模式”概念的提出比较符合《意见》的要求。这种模式首先是一种与密集街道网络相辅相成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在规划建设中基于土地集约原则,强调形成高效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开放性街区空间。其次,“模式”主张将人的活动从尺度巨大的综合体或者封闭式管理的社区中溢出,流到城市街道上去,重建街道的活力,增进城市经济效益。此外,同时充分发挥街区的社会、文化与生态价值,形成一个人性化尺度的、多样性的城市环境

“小街区”概念界定为由城市主干道围合、中小街道分割、路网密度较高、开发强度适中、土地功能复合、公共交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就近配套的开放街区模式。同时,在对小街区的规模尺度进行界定时,考虑到小街区主要应用于以居住、商业服务业设施、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绿地与广场等用地功能为主的街区,一般可分为商业商务型街区和居住型街区两种类型来研究其空间尺度。

图5-6-5 密路网系统

与传统居住空间组织模式下的“大街区”相比,“小街区”作为开放网络中的空间单元,主要是提高土地开发价值,增加了居住小区的对外连通,为慢行活动提供了更多的通道和出行的便利。但是打破围墙的“小街区”网络也极可能会增加机动车的穿越干扰,故而,在希冀“小街区”增强网络连接和开放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它对街区的影响是有两面性的,其大小也有适度规模,并非一味越小越好。

(二)“小街区”的规划实践

“小街区”的规划以实现密集街道网络,打造人性尺度的街区,优化步行、骑行和机动车交通流等目的为基础,采取不同的规划手段与措施进行建设或改造。

昆明呈贡新城采用“单向二分路”的规划技术,这个技术已经在美国和加拿大得到广泛推广。单向二分路是两条平行反向的单行道,每条单行道分别设置机动车道、公交专用道和自行车道。单向二分路可以为所有交通参与者创造更安全的出行环境,并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同时增加公共交通的服务能力。(www.xing528.com)

此外,在规划实践中,一个很大的障碍是需要突破现有的技术规范,这些规范可能适用于一二十年前中国城市建设的主要矛盾,但无法完全实现“小街区”的规划设想。所以,规划工作者需要同政府机关、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探讨如何解决技术规范层面的问题。例如城市道路密度和宽度的问题、建筑退线的问题、交叉口转弯半径的问题、平面和竖向功能混合的问题等。也包括一些现行标准体系尚未探讨的问题,例如TOD开发的相关技术标准。

图5-6-6 单向二分路截面

图5-6-7 道路改造示意

(三)“小街区”的规划探索总结

“小街区”的理念面向新建项目,尽量减少大尺度的街区的规划建设,密路网分散了道路交通流量,降低了多数道路的交通负荷,降低了堵车的可能性。同时行人过街距离更短,出行更安全,更加适宜无障碍人群的出行。“小街区”的理念会让人们重新意识到街道不是危险的,适宜尺度的街道可以给社区带来很多好处。

此外,密路网会提升土地的经济效益。人性的尺度,也是关于经济的尺度。“小街区”上会有各种小店铺,而不是大型购物中心,这也会促进社区经济的发展。“小街区”构成的城市形态拥有更强的适应性,土地利用的灵活性也更高,可以为小型开发商进入市场创造更多机会。

“小街区”旨在通过网络重构来提升街区的空间品质。然而好的空间质量不是由“小街区”本身直接产生的,而是开放街区下的各种空间和政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积极效应。“小街区”的规划目标应该是要有利于街道网络的积极使用,以提升街道的场所性、改善步行活动的体验为核心。因此,要结合街区的功能开发特点,以日常活动场所作为“小街区”空间组织的触发点,优先保证步行网络的便利性和连贯性,并创造丰富多样的沿线土地使用,形成有利于激发社区交往的街道公共空间。在规划设计中,“小街区”模式运用不当也会产生多模式交通冲突、空间品质下降等消极结果,尤其是在机动化水平较高的街区。因此,必须从更大范围优化人、车交通组织,甚至适当“扩大”街区,才能促进地区整体品质的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