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无障碍城市交通:城市道路系统概述

无障碍城市交通:城市道路系统概述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城市道路系统是由城市范围内所有道路共同组成的,是城市总体形态的基本骨架。城市道路系统是编制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因此,兴建或改建一条城市道路,首先须了解该路在城市道路系统中的地位、意义以及与相邻道路的关系,然后才能做出技术经济合理的设计。而在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中,结合城市用地的布局和建设,要区分道路与街道的差别,在规划中要予以明确的分类说明。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是实现城市交通规划所制定发展战略的手段。

无障碍城市交通:城市道路系统概述

城市道路系统是由城市范围内所有道路共同组成的,是城市总体形态的基本骨架。各条道路在城市中所处的位置不同、管理要求不同,在城市中担负着各种不同的功能,彼此又要相互配合,把城市各部分,如市中心、工业区、居住区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干道又向近邻区延伸,联系乡村与邻近城镇,并和市外公路以及铁路、机场与码头等取得密切的衔接,才能保证城市有序、灵活和高效地运转。

城市交通系统规划,特别是城市道路系统规划,首先要考虑与城市用地规划相结合。目前我国土地使用规划部门普遍存在交通规划(而非交通工程)技术薄弱环节的现象,制定的土地使用规划难以保证其交通部分的合理性,而以交通流量预测为基础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也难以理解规划布局的意图,致使土地使用与交通组织和道路系统脱节,目前许多城市的交通困境正是由此而产生的。同时从布局着手解决交通问题,往往事半功倍,如许多城市寄予厚望的立交桥的建设并没有达到预计的目的,规划部门提出的通过组团城市减少交通出行的目的也很难达到。

城市用地布局和城市开发建设对交通需求的产生强度和分布作用毋庸置疑,北美地区提出的TOD,即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在我国城市交通和城市规划界取得了高度认可。然而,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并没有标准的发展模式,每个城市的发展模式都有其特殊性。针对我国非机动交通比例依然很大、城市交通建设目标不明确等特点,提出了“5D”的城市交通模式,即:

POD>BOD>TOD>XOD>COD。

图5-1-1 5D模式

POD,“P”代表People/Pedestrian,包含两层要求。首先是城市建设和城市交通的改善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为目标,提供当下以及后代可以享受的健康城市生活环境,使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以及行动不便者都能从中受益。另外一层要求是城市开发和交通建设要以方便人们步行出行为导向。

BOD,“B”代表Bicycle。自行车系统规划不仅仅在于交通规划中自行车网络的设计,还要注意在城市规划中强调用地功能的混合、小街区的设计,使人们在自行车活动范围内可以找到服务设施到达就业场所。自行车租赁系统与轨道交通和BRT相结合,可以大大扩大这些骨干公共交通系统的服务范围。

TOD是表示有利于公共交通发展,有利于人们使用公共交通的城市发展模式。只有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无障碍,才能方便残疾人使用公共交通,参与城市的生活和城市的发展。

XOD,“X”在数学计算中常常表示未知数,城市中的某些建设其目的的确令人难以捉摸。另外一层意义代表一些城市热衷于形象工程建设,但我们很难用评价艺术作品的思路来评价城市,如果形象工程能结合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使用环境的改善则会更有意义。

COD,“C”代表Car。尽管人们普遍反对过度使用小汽车,但在某些情况下必须依赖小汽车,完全禁止其使用是困难的,关键是要限制小汽车在错误的地点、时间内使用,通过城市规划和管理减少小汽车的使用。(www.xing528.com)

城市规划要处理好城市布局结构与道路系统的合理关系,按照不同的交通需要和不同性质交通的功能要求,合理布置不同类型和功能的道路,组织好组团内的交通、跨组团的交通、地方性交通和穿越性交通,形成道路系统与规划结构的合理配合关系。另外,各层次交通之间要有机配合和连接,要综合考虑市际交通与市区交通的衔接、中心城市与周围经济影响地区的联系以及市内交通三个层次的有机连接。此外,还应注意与大交通,如铁路、空运与水运等的配合,综合考虑城市和区域、近期和远期、局部和整体、客运货运等方面的关系。

城市道路系统是编制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应从总体上,对每条道路都提出明确的目的与任务。因此,兴建或改建一条城市道路,首先须了解该路在城市道路系统中的地位、意义以及与相邻道路的关系,然后才能做出技术经济合理的设计。实践证明,城市道路的建设,如果脱离开城市规划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只着眼于近期需要,不考虑城市的长远发展和合理的功能定位,会给整个城市建设带来很多的困难。

而在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中,结合城市用地的布局和建设,要区分道路与街道的差别,在规划中要予以明确的分类说明。通常来说,路和街起源于外国城市的道路交通规划,道路是一个统称,按其交通功能和服务状况的不同,可分为道路(Road)和街道(Street),前者是以车行交通为主,道路起“通”的功能,且车速较快,而后者以人行等慢速交通为主,与两旁的沿街建筑有密切的联系,街道起“达”的功能,两者分工明确,相辅相成,各司其职。

现代城市街道往往具有多样化的功能,在街道断面上集合着通行、驻留、设施、服务、交往等复合功能。因此,街道分类不应仅仅考虑小汽车交通,而应结合使用者、道路功能、城市分区功能与城市公共空间四方面要素综合确定。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是实现城市交通规划所制定发展战略的手段。只有在城市交通规划的基础上,才能明确城市道路系统的等级和规模。小城镇由于其财力有限,交通问题相对简单,可直接进行道路系统规划,但应该特别注意目前我国一些中小城市所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城市道路系统功能不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杂行驶以及道路用地不足、缺少停车场地等情况。为了满足迅速增长的汽车与自行车行驶的要求,如何组织城市交通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这有以下五方面:

(1)交通分流:实行快慢机动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及人车分流,组织系统的自行车交通系统及步行区或步行街。

(2)组织空间交通:考虑地下空间的发展,合理组织交通。在一些地区可考虑地面为步行区,地下为车行区。

(3)发展快速或高速的道路系统:为了方便大城市及城镇间的快速联系,可考虑在最大交通量方向修建快速或高速道路,逐步形成系统,并考虑公共交通通道的建立。

(4)发展公共交通优先行驶系统:考虑发展公共交通的合理性、经济性,估计今后有修建公共汽车专用车道和高品质公交系统的可能性,中小城镇应该考虑区域性公共交通的一体化服务。

(5)充分考虑各种交通设施的配合和连接:不但要考虑市际交通,如与长途汽车站、火车站、航空港及码头等的衔接,还要考虑市内交通,如公共汽车、地铁、出租汽车等站点的配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