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国际经验上来看,在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观念模式、服务对象、内容选择和设计理念等方面,都经历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由特定对象到广泛对象、由单一路径到多元路径的过程。因此,“全方位无障碍”环境的建设理念,就应该成为上海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与发展的主要方向。
“全方位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内涵概括为:无障碍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硬、软并重,实现无障碍设施在空间广度上全覆盖,无障碍理念在社会领域中全渗透;无障碍建设的法律法规健全,从源头确保无障碍环境的实施;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效能充分发挥,建立健全长效的管理机制等。“全方位无障碍”环境建设就是要消除一切有形和无形的障碍,创造人人得以平等、自尊地参与社会生活的物质与社会环境。
(二)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健全是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保障
国际发展经验证明,只有具备法律约束效能的法规、条例和技术规范,才能保障无障碍环境建设切实、有序、规范地实施。发达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无障碍立法,所涉及的内容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并且不断修订以适应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变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强制性和规定性的体系,具有完整的奖惩规定。同时,在司法、监督等环节能够保障法律法规的执行和实施。这些对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
(三)注重政府职能与社团组织效能的双重发挥
在西方发达国家,无障碍建设的起源与进展大都源于残障人士对自己权利的抗争,经过相当长一段时期的磨合才逐步转化为政府行为。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能是制定无障碍法规,实施、管理无障碍建设,社团组织反映特殊需求人士的需求,并推动和协助政府部门的工作,国际上一些国家成立的专门无障碍部门起到了良好的沟通、协调、评估、反馈作用。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城市政府,有条件继续发挥自身在执政效能上的优势,加强政府组织与社会团体的广泛合作,强调执法管理、强化社会参与意识、引入社会监督,形成健全长效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www.xing528.com)
(四)交通无障碍和信息无障碍是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突出重点
2002年《琵琶湖千年行动纲要》明确提出了公共交通无障碍和信息通信无障碍,目前国际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点也由建筑、设施、道路的局部无障碍建设向“门到门”连续顺畅的交通无障碍发展;同时,信息无障碍也备受关注,如何帮助特殊需求人士自由便捷获取有用信息成为无障碍技术研究、环境建设和立法的焦点。
(五)无障碍社会环境是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本源
社会环境是“人”以个体和群体组织形式存在并发生关系的整体环境。解决人的观念问题是营造良好无障碍社会环境的关键。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无障碍环境建设过程中,利用宣传、培训、教育等多种方式,让特殊需求人士消除自卑心理,认识自身价值,掌握无障碍设施使用方法,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让社会每个成员了解无障碍环境给他人和自己带来的便利,理解尊重特殊需求人士,使服务人员掌握正确的帮助特殊需求人士的技术与方法,更好地为他们服务,使专业技术人员将无障碍观念和技术规范主动自觉地融入工作中去,从源头控制无障碍环境建设。因此,强化舆论导向,让社会各个层面的机构、团体和个人了解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意义,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理应成为我们在无障碍环境建设过程中的关键。
国际经验表明,无障碍环境建设当前在技术上的发展与突破主要在于充分利用当代科学技术成果,提升无障碍环境建设过程中在设施、工具、管理、产品上的技术含量。无论是交通无障碍还是信息无障碍,他们的实现都是依赖于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综合科技的应用。交通无障碍的重要组成部分出行路径诱导和危险防范都建立在准确有效的信息获取上,必须得到卫星定位系统、电子地图数据库及通信技术等信息技术支持。信息无障碍更是离不开信息通信技术,它本身也是交通无障碍的组成部分,互联网的无障碍化使所有的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了解所需资讯成为可能。因此,我们在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应鼓励开发高科技含量的无障碍设施、材料、设备和工具,积极推广应用;鼓励现代信息科技的应用;鼓励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人才培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