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到19世纪初,西方建筑师提出了:“适用”“坚固”“稳定”“美观”“愉悦”“经济”“健康”等建筑理念。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经济、适用、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基本方针;在这两千多年的探索中,有一组概念是最基本的理念,即“坚固”“安全”“经济”“适用”“健康”;借鉴这些研究成果,并针对目前中国建筑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认为“安全健康、经济适用”是对一般建筑的基本要求或基本底线。
(一) “安全”“健康”是对绿色建筑质量最重要的要求之一
“安全”“健康”不是什么新概念,但却是我们不得不勇于面对的严重的现实问题。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中国建筑安全、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在建筑室内装修方面,因使用了劣质材料,造成有害成分、有害气体严重超标,致使住户患病的问题也时有发生。鉴于这些现实问题,我们在推进绿色建筑的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建筑安全、健康这条底线。
1.质量为本,“安全第一”应当是绿色建筑最基本的理念
质量是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安全,是指主体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的客观状态。建筑安全,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性能,即建筑工程勘查、设计、施工活动是否符合国家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标准;二是环境安全,即建筑物的室内安全及对周边生态环境是否有负面影响。
(1)绿色建筑工程安全。
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性能不达标,直接威胁着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把“坚固”作为建筑的第一原则。“坚固”即是建筑质量问题,也是建筑安全问题。质量为本、安全第一是中国建筑工程的首要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明确规定:“建筑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的质量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建筑工程安全标准的要求。”中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规对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严格执行这些法律、法规是绿色建筑质量与安全的根本保证。
要确保绿色建筑质量和安全,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绿色建筑工程勘察、设计单位必须对其勘察、设计的质量、安全负责。勘察单位提供的地质、测量、水文等勘察成果必须真实、准确。设计单位应当根据勘察成果文件进行设计,要遵循《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的规定:“场地环境应安全可靠,远离污染源,并对自然灾害有充分的抵御能力。”在原生灾害,如地震、火灾、风灾、洪水、地质破坏频发的地方,要提高建筑物设防的等级;使自然灾害的损失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最大可能地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设计选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件和设备的质量要求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建筑的布局也要科学合理。建筑物是人类从事生产、生活活动的主要场所与空间,它的布局不仅影响到周围环境和人们的生活,而且对建筑物自身及相邻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安全都将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建筑物的总平面布置应服从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城市消防规划要求,根据建筑物的面积、长度、高度、使用性质以及耐火等级等,合理确定其位置、防火间距、消防车道和消防水源等。特别是对于重要的高层公共建筑、厂房、仓库和人员密集或火灾危险性大的建筑物,更应认真进行调查研究,经过综合分析,科学、合理、安全地进行平面布局。
第二,绿色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质量为本的理念,规范操作、安全生产。建筑施工是指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生产活动,也可以说是把设计图纸上的各种线条,在指定的地点变成实物的过程。它包括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屋面工程和装饰工程施工四个方面。目前,建筑事故频频发生的原因固然有管理、设计、监理方面的问题,但野蛮施工、偷工减料、粗制滥造、人员素质差、纪律松散、压缩工期、监督失当等不良建筑行为是造成质量隐患、工伤事故及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为了确保绿色建筑质量、减少伤亡和保护环境,一方面,施工单位必须按照建筑工程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标准施工;对建筑材料、建筑构件和设备进行检验,不合格的不得使用;确保建筑物在合理使用寿命内,地基基础工程、主体结构的质量;建筑工程竣工时,屋面、墙面不得留有渗漏、开裂等质量缺陷。另一方面,应当在施工现场采取维护安全、防范危险、预防火灾等措施。
第三,绿色建筑工程监理单位必须严格履行监理职责。监理是有关技术人员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材料控制、技术规定、施工程序、施工质量,进行科学检验,严格执行设计规范,确保建筑在设计、管理和施工过程中的万无一失,是保证建筑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但是目前中国建筑工程监理行业中存在着竞相压价的恶性竞争行为和资质挂靠的责权不明非法现象,由此导致监理单位虽然承担了在建项目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合同管理、组织协调等服务活动,但业主很难放弃对项目施工队伍的选择、物资采购、进度款的拨付、工期进度的要求等一系列管理权限,不仅造成资金重复使用的浪费,也使建筑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健全监理机制、责任分工明确,在建筑业迅猛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切实加强绿色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安全质量管理是确保绿色建筑质量、安全品质的关键。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在2009年12月发出的文件—《关于加强重大工程安全质量保障措施的通知》的精神,应当做到:① 建设单位要全面负起管理职责。建设单位是项目实施管理总牵头单位,要根据事前确定的设计、施工方案,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加强安全质量管理,确保工程安全质量。② 加强设计服务,降低工程风险。设计单位要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驻场设计服务,了解现场施工情况,对施工单位发现的设计错误、遗漏或对设计文件的疑问,要及时予以解决,同时对施工安全提出具体要求和措施。要根据项目进展情况,不断优化设计方案,降低工程风险。③ 加强施工管理,切实保障工程安全质量。施工单位要按照设计图纸和技术标准进行施工,严格执行有关安全质量的要求,认真落实设计方案中提出的安全质量防护措施,对列入建设工程概算的安全生产费用,不得挪作他用;要加强对施工风险点的监测管理。④ 加强工程监理,减少安全质量隐患。监理单位应认真审查施工单位的安全技术措施,确保专项施工方案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要发挥现场监理作用,确保施工的关键部位、关键环节、关键工序监理到位。⑤ 建立施工实时监测和工程远程监控制度。建设单位应委托独立的第三方监测单位,对工程进展和周边地质变形情况等进行监测、分析,并及时采取防范措施。⑥ 强化竣工验收质量管理。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开展竣工验收工作,将工程质量作为工程竣工验收的重要内容。工程质量达到规定要求的,方可通过竣工验收;工程质量未达到要求的,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直至符合工程相关质量验收标准后,方可交付使用。
(2)绿色建筑环境安全。
绿色建筑环境安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室内环境安全;二是周边生态环境安全。具体来说:
第一,必须重视绿色建筑物室内外数理指标是否合乎要求。从室内环境在物理、化学、生物等数理指标方面讲,室内空气质量应符合人类安全起居的需要。在物理性上,要注意室内微小气候、噪声、光污染、总悬浮颗粒物是否影响人们的生活;在化学性上,装修材料释放出来的甲醛、三苯(苯、甲苯、二甲苯)、氨、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放射性氡、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二氧化硫、二异氰酸甲苯酯、酚类物质、环氧树脂、重金属离子铅、石棉等有害元素是否超标;在生物性上,“霉菌”、尘螨污染是否得以尽快消除。以上数理指标如果控制得不好,这些潜伏在我们身边的“定时炸弹”将会对人类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绿色装修,是减少装修污染和维护室内环境安全的关键。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全世界每年有10万人因为室内空气污染而死于哮喘,而其中35%为儿童。我国的流行病学统计,白血病自然发病率每年约新增4万名患者,其中50%是儿童,而且以2~7岁的儿童居多,这与家庭装修导致室内环境污染有直接的关系。
第二,必须重视建筑活动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筑从设计规划到拆除重建的全生命周期对环境影响极大。传统的建筑业是大量耗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行业之一。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绿色建筑的本质要求。根据《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施工导则》的有关要求,绿色建筑确保周边生态环境安全的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三点:① 保护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尽量保留和合理利用现有适宜的地形、地貌、植被和自然水系;建筑风格与规模和周围环境保持协调,保持历史文化与景观的连续性。② 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一方面,避免建筑行为造成水土流失或其他灾害;另一方面,降低环境负荷,减少建筑产生的废水、废气、废物的排放;减少建筑外立面和室外照明引起的光污染;选用可降解、对环境污染少的建材;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③ 加强环境管理,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编制绿色施工方案,制定环境保护措施、节材措施、节水措施、节能措施、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措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改善环境质量。
2.健康建筑的基本内涵
建筑安全与健康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建筑安全性能是否优良,直接关系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应具备四个层次,即人的躯体器官无病,精神智力正常,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道德观念和行为合乎社会规范。以此来看建筑,健康建筑应以人为本,满足居住者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规范等多层次上的合理需求。为落实这一目标,2009年,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定出了一部行业标准—《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从居住环境的健康性和社会环境的健康性两方面对健康住宅做了要求。
(1)从居住环境的健康性看。
《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规定:住区环境、住宅空间、空气环境、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水环境、绿化系统、环境卫生等自然环境的九大指标应能做到适用性、安全性,这是健康建筑的第一个层次。适用,就是上述指标要适宜人类的使用,如住区环境的建设用地,要通过物质空间的人性化设计,以满足居民的感觉舒适度和增强居民间的凝聚力。住区交通,应做到人车分流、方便出行、动静相宜,不能因车辆的无序停放、流动而影响住区居民的生活休息。视觉环境由表及里,由动到静,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要做到建筑群体组合得当,空间的封闭开敞要合理,比例尺度要协调,序列层次要适度。住宅空间的套型设计、私密性、交往空间、灵活性和日常安全应体现以人为本;安全就是室内外的生态环境,如声环境(包括住区噪声、室内噪声、隔声)、光环境(日照、采光、照明、光污染)、热环境(气温、空气湿度、风速与风向、降水、日照与太阳辐射、蒸发)、水环境(上水的合理利用、中水的重复使用、下水的排污处理)、绿化环境(立体绿化、降噪降尘、美化环境)和环境卫生(城市街巷、道路、公共场所、水域等区域的环境整洁,城市垃圾、粪便等生活废弃物的收集、清除、运输、中转、处理、处置、综合利用)等应能促进人的健康发展。为实现“健康”的第一层次需求,应坚持以下原则:
① 保护性原则。住区的诸环境在景观和视听感觉上,应保持宁静、清洁、美观、协调,即住区的环境既具有个性特征,又具备文化性和传统性。
② 整体性原则。如住区诸环境的规模、内容、功能、结构、布局以及住宅建筑的密度、高度、造型、色彩、材质与风格等都应纳入整体环境关系中去思考。
③ 多样性原则。通过人类居住基本功能单元的生态重叠,在狭小的空间内创造出多样性的住区空间环境来。
④ 方便性原则。住区环境的内外交通、公共设施配套与服务方式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住区环境只有从满足住区居民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休闲需求、社交需求和审美需求出发,才能算是一个健康的建筑。这种住区环境作为城乡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城乡环境的健康发展,关系着社会环境的文明、进步,关系着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从社会环境的健康看。
《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同样从住区社会功能、住区心理环境、健身体系、保健体系、公共卫生体系、文化养育体系、社会保险服务、健康行动、健康物业管理等人文环境的九大指标做了要求,以舒适性和健康性作为健康建筑的第二个层次。舒适,是在适当强调以物质建设满足生理需要的基础上,以精神关怀关注心理安慰。如住区建设和管理应当注重社会风尚、邻里关系、安全防范等方面,既要为住户提供物质上的服务,又要提供精神上的互助,情感上和思想上的交流,以及休闲娱乐等环境。随着城市居住密度的提高,住区环境、社区交往、服务设施、公共交通等正成为当下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绿色住区应当有完善的健身体系、保健体系和健康的物业管理体系以满足居民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3)实现健康建筑的途径。
确保绿色建筑成为健康的建筑,按照《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和《绿色施工导则》的有关规定,应当做到:① 使用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选用蕴能低、高性能、高耐久性的本地建材,减少建材在全寿命周期中的能源消耗;选用可降解、对环境污染少的建材。特别要注意选择绿色装修材料。装饰材料对人的身体健康影响很大,如装饰材料在颜色、光泽、透明度、表面组织及形状尺寸等美感方面直接作用人的心理健康,而其环保、强度、硬度、防火性、阻燃性、耐水性、抗冻性、耐污染性、耐腐蚀性等特性对人的生理要求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特别是某些建筑专用材料(包括防水材料:憎水剂、霉菌祛除剂、高分子砂浆防水剂、脂肪酸砂浆防水剂、弹性防水涂料、无机防水胶浆、三元乙丙防水涂料、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涂料、彩钢瓦专用防水胶带、止水灵)、锚固材料(无机锚固植筋胶、CGM钢筋锚固料、CGM高强无收缩灌浆料、CGM高强抢修料、CGM自流坪砂浆、H-60预应力管道压浆剂、H-100高强耐磨料、H-101耐磨地坪硬化剂、H-501钢筋阻锈剂、RG高强聚合物砂浆)、聚合物砂浆(抗裂抹面砂浆、黏结砂浆、瓷砖黏结剂、勾缝剂、高档外墙耐水泥子、高档内墙耐水泥子、高档钢化仿瓷泥子、弹性泥子)和混凝土外加剂(岩砂晶、砂浆王、早强剂、防冻剂、抗裂剂、缓凝剂、养护剂、H-501钢筋除锈剂、CGM抗渗剂、CGM界面各种胶粘剂:塑钢棒、塑钢胶、白乳胶、CGM界面剂、多功能建筑胶更是与人的健康密不可分。因此,每一种建筑材料的选用,都应坚持以人为本,不能让建筑材料表面的风光遮蔽了其对人身体、心理健康的维护。② 保护施工场地。减少施工对场地及场地周边环境的扰动和破坏;保护地表环境,防止土壤侵蚀、流失;恢复植被。③ 降低环境负荷。减少建筑垃圾;控制建筑扬尘;施工废弃物分类处理;避免或减少排放污染物对土壤的污染;施工结束后应恢复施工活动中被破坏的植被和补偿地貌造成的土壤侵蚀等损失。④ 保护水文环境。保护场地内及周围的地下水与自然水体,减少施工活动对其水质、水量的负面影响;优化施工降水方案,减少地下水抽取,且保证回灌水水质。
(二)“经济”是培育绿色建筑市场的客观需要(www.xing528.com)
1.绿色建筑“经济”理念的含义
“经济”作为绿色建筑的理念,其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投入最少;二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最佳。目前,特别需要强调:绿色建筑造价应当最适合大多数人的购买能力。
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效益是指产出与投入比。绿色建筑的产出就是功能的实现,因此,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就是绿色建筑的功能与成本之比。绿色建筑的功能主要包括容纳活动的能力和环境优化的程度与环境的舒适度等。绿色建筑的成本应包括私人成本、环境成本与社会成本三个方面。私人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两个方面。环境成本是指建筑活动所产生的环境治理成本。社会成本是指建筑活动在社会内产生消极的影响、对社会成员利益的损害。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又称为外部成本,因为它是某一地区所有人和生态系统所要付出的成本,对私人来说,具有外部性。以相对小的私人成本和外部成本来充分实现绿色建筑环境的容纳度、舒适度和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应当是绿色建筑追求的理想目标。
2.绿色建筑坚持“经济”理念的意义。
(1)控制成本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
一般来说,房地产项目的开发成本主要由以下几项组成:地价、资金成本、工程成本、销售推广费、预备费、住宅使用专项基金等。作为一个开发企业,地价、预备费和住宅使用专项基金是不可控制的,因为随着经济投入的加大,市政配套设施的完善,原材料价位的走高及人们要求舒适程度的提高,房屋成本必然增加,所以只能从控制资金成本、工程建设成本和销售推广费等方面厉行节约,才能降低成本。从控制资金成本来看,主要是降低负债率、贷款利率和缩短开发周期、加快资金回笼,避免资金不必要的浪费;在工程建设运行阶段,设计规划、施工建设、运营管理方面的开源节流,定量节能,才能降低房屋的成本。具体来说,在建筑规划设计阶段,要注重地方性、历史性、文化性的传承,采用简单易行的被动式能源策略,树立循环使用意识。按国际上一些统计数字计算,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设项目总投资的1%以下,但正是这少于1%费用的设计工作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占75%以上。适应当地地理环境的建筑(外部环境、建筑构造、技术装备)可以在实际运行时节能65%,由此可见,设计工作是整个工程建设成本控制的一个关键环节,对于项目的工程造价、建设工期、工程质量以及在建成以后能否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施工建设阶段,避免环境破坏、资源浪费和建材浪费,最大限度地使用可再生材料。
需要注意的是,在成本管理中,切忌一味追求降低成本,而弃社会效益、国家和人民利益于不顾。需要在坚持质量为本、安全第一原则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否则,很容易出现“豆腐渣”工程。不但葬送了工程,也断送了企业的前程,这方面的教训是惨痛的。
(2)控制成本让所有消费者享受实惠。
房地产商必须考虑到消费者愿意付出的意愿和能够付出的能力,才能得到消费者的回应,否则就会出现一厢情愿的“有价无市”的尴尬局面。消费者的购房动机是一个极其复杂而涉及面很广的问题,但承受能力、生活品位、地段位置和环境状况是普通消费者选房首先考虑的因素。当前,由于开发商不考虑中国普通消费者购房的实际情况,一味地在“高、新、奇”等新材料、新技术、大景观上下功夫,一方面导致房价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加剧了资源能源的浪费,造成新一轮的环境污染。绿色建筑必须改变这种局面。把注意力放在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中小户室的建设上来,以满足经济尚不宽裕的普通群众的住房愿望。从优化设计方面来看,房子虽小,但功能齐全,能够满足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从产业化方面来看,房建所需的构件,应当以集约化的方式在工厂完成,避免现场不必要的浪费和污染;从循环经济方面来看,尽可能地使用可再生材料、能源。当然,控制房价仅仅依靠建筑企业自身的节约是不够的,更依赖于中国住房制度改革和对绿色建筑的政策保障。
(3)抑制过高房价是培育绿色建筑市场的客观需要。
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绿色建筑只能走市场化发展之路。培育绿色建筑市场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基础。从总趋势看,绿色建筑的市场前景是光明的。美国著名咨询机构麦格劳·希尔建筑信息公司在《全球2009绿色建筑趋势市场发展和前景报告》中预测:“全球性金融危机在多国造成的经济衰退,难挡绿色建筑工业的快速增长。”这个预测说明,绿色建筑的市场发展前景是光明的。《2009中国绿色建筑市场调研报告》也认为,种种迹象表明,绿色建筑市场在当下有其实现的可能,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是这类产品的售价虽高,而其生命周期成本及运行费用较低,最终,社会、个人受惠;另一方面,建筑商和消费者从健康、政府新法规的限制及来自全球的竞争压力等因素考虑,发现这是一个朝阳产业。总而言之,这些因素加速了绿色建筑市场的形成。但从我国目前住房市场的现状看,绿色住宅房价过高是影响市场发展的关键原因。抑制过高房价是培育绿色建筑市场的客观需要。
(三)“适用”是绿色建筑的基本功能
“适用”是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提出的第二个建筑原则,意大利建筑师L·B·阿尔伯蒂将“适用”提升为建筑的第一原则。此后,“适用”便成为世界建筑界长期遵循的基本原则。
“适用”,从字面意思看,“适”是切合,“用”是发挥功能。建筑的适用可以理解为包括住房设计、单套面积设定及其建筑标准方面强调住房的实用效果。吴良镛先生认为,“适用是个社会性问题:从一间房间,一所房屋,一所工厂或学校,以至一组多座建筑物间相关的联合,乃至一整个城市工商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的部署,每个大小不同,功用不同的单位的内部与各单位间的分隔与联系,都须使其适合生活和工作方式,适合于社会的需求,其适用与否对于工作或生活的效率,增加居住及工作者身心的健康是有密切关系的。”把建筑的适用性与人们的安居乐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相联系,吴先生揭示了建筑的目的和社会意义。因此,发展绿色建筑必须树立“适用”的理念,使人民大众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得到更好的提高和改善。
“适用”应包括设计适用功能、采用适宜技术、树立适度消费观念等内容。
1.设计和实现“适用”功能是绿色建筑的根本任务
“适用”就是适合使用,有实际使用的价值。“适用”是包括绿色建筑在内的一切建筑的根本功能。绿色建筑的“适用”功能至少包括三大功能:一是“庇护所”的功能、方便生活起居的功能和舒适的功能。美国建筑师伊恩·里奇说:“人类寻找庇护所,因此,这种庇护所是一种功能。我们考虑庇护所,它可以由墙提供(挡风),由圆柱上的屋顶提供(遮雨和阳光),以及由墙上的屋顶提供(遮雨、阳光和挡风)。”这也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以待风雨”“以待雪霜雨露”功能。二是方便生活起居的功能。三是适度舒适的功能。在这里强调的是,我们设计、营造的绿色建筑功能必须“实用”“方便”和“适度”。也就是说,要从满足人们理性的生活需要,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出发,而不应当从人的一切感性需要出发。因为,人的许多感性需要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无限制地满足人的所有感性需要恰恰是造成建筑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绿色建筑也只追求“适度舒适”,而不是过度舒适。追求过度舒适是造成建筑高耗能的重要原因。建筑面积的大小一定要适当,布局一定要合理,室内装饰和微气候控制一定要适宜。那种面积过大、装饰过度豪华的建筑与经济适用的精神是相违背的。
2.采用适宜技术是绿色建筑实现“经济适应”功能的根本策略
“适宜技术”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西方学者提出来的,近几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适宜技术”理论强调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要与本国的特点相一致。林毅夫、张鹏飞等人明确指出“发展中国家最适宜的技术一定不是发达国家最先进的技术”;“它们所采用的技术大部分应该是成熟的技术,而不应该是发达国家的最先进技术。”“相反,如果发展中国家不顾自己的比较优势而一味选择高、精、尖的技术,不但不能发挥自己的后发优势,反而不可能实现快速的经济增长。”尽管人们对“适宜技术”的界定差异较大,但也有一些共识:其一,“适宜技术”是符合本国特点的技术;其二,“适宜技术”是发达国家成熟的技术,而一定不是最先进的技术;其三,引进“适宜技术”可以以更加低廉的成本来实现本国的技术升级;其四,发展“适宜技术”需要本地化的技术创新。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绿色建筑也不能盲目引进发达国家的高、精、尖绿色建筑技术,应当从中国自然资源和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丰富和熟练工人不足等实际出发,选择“适宜技术”发展策略。绿色建筑总是带有一定的地域性特点,绿色建筑适宜技术也必然应当具有本土化、地域化特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技术选择要与本国特点相一致;对一个地域的绿色建筑来说,也不例外,技术策略必须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适应。特别应当注重以乡土建筑技术为母体,吸收、消化发达国家成熟的绿色建筑技术,中西结合、土洋结合,集成创新、地方化创新,形成最适宜于地域特点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一方面,解决西方绿色建筑技术“不服水土”的不适宜问题;另一方面,赋予乡土建筑技术以新的生命力,这是降低绿色建筑的技术成本、经济成本和环境负荷的技术选择策略。
3.倡导适度消费观念是坚持绿色建筑“经济适用”理念的思想基础
中国正在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担负着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资源消耗和经济活动,并面临着历史上最为突出的生态环境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强调“适度消费”观念,这是坚持“经济适用”绿色建筑理念的思想基础。
适度消费,就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消费。什么是与生产力相适应的消费呢?简单来说,就是要把消费增长建立在生产发展、经济效益提高的基础上,并依此确定职工的货币收入增长速度和消费品生产增长速度的正确比例,使人们真正树立起适度的生活消费观。中国自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人民的生活逐步改善,但是在衣食住行方面,还没有培养起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态度,在生产与消费方面都出现了偏差,比如在人民关注度极高的居住方面,新中国成立前三十年,一味向苏联学习,建筑形式单调、缺乏色彩;后三十年,又盲目模仿西方,风格各异的建筑遍地开花,不仅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丟失殆尽,也压抑了个性的发展,而且给环境带来了压力。而绿色建筑它不屑于简陋也不追慕豪华,它立足于本土、以低能耗为核心、走低成本的精细化设计之路,不仅保护了环境,节约了能源、资源,也为老百姓带来了实惠。
第一,坚持适度消费概念就应当改变盲目攀比心理。
假如我们为了今天的奢华,而透支未来,那么我们将愧对后代子孙。我们当代人有责任和义务根据实际所需、经济状况、资源环境条件进行适度的开发建设,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是一种理智的行为。因为发达国家用耗费世界资源的50%完成了现代化,所造成的大环境污染、资源能源浪费已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因此,大到国家的基础设施,小到个人的居住情况,都应该本着节约、环保、适宜人居的原则。特别是土地后备资源已近枯竭,但耕地减少速度仍然有增无减,这对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无疑是一种压力。所以,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顺应世界潮流,以节能和环保的绿色建筑为目标,切不可盲目攀比。
绿色建筑在居住的舒适度上应当是环保的,在房价的承受力上应当是合理的,在社会资源、能源的利用上应当是节约的,在生活的方便性上应当是便捷的,在人际交往上应当是和谐的。这样一来,它可以极大地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我们在住房方面,只有追求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适度消费,才能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中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高档住宅的耗费比经济实用住房平均每平方米高出50%,超出支付能力的消费,产生一批批“房奴”,尽管身体舒服了,但心灵却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这种为购房所累而带来的整体消费水平的降低,不仅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要提倡健康文明的消费理念,以平常心态对待住房问题,把“安身立命”之所需的住房定位在“俭而有度,合理消费”的位置上;处理好资源节约与扩大内需的关系,实现经济合理发展与伦理合理适用。
第二,坚持“适度消费”概念,必须崇尚节约,反对浪费。
“节”是节制,“约”是约束,节约;倡导一种适度、节用、合理的生存方式和发展状态。从《尚书》教诲“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到李商隐咏叹“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千百年来,节俭一直被我们民族看作是持家之宝、兴业之基、治国之道。正是这种克勤克俭精神,让我们的文明以震惊世人的方式在延续。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能源资源严重紧缺、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勤俭持家的思想仍是我们建设发展的宗旨。我们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好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里需要明确的是,节约不是限制消费,而是杜绝浪费。节能降耗会压缩一些资源支出,但不会限制正常的资源消费,它会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以更充分地满足和保障人民对资源的合理消费。还要清楚的是,消费不等于浪费,当前扩大内需,发展经济,不仅允许消费,还积极鼓励正常消费,大力提倡绿色消费。中国曾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近22%的人口的吃饭问题,创造了奇迹。今天,又提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用有限的资源能源实现科学发展,推进现代化进程。这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胸襟,必将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做出新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