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今天生产力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在提高,建设量如此巨大,而建筑的规划决策、城市的整体规划与设计每每缺乏科学的论证。而土地一旦被占用,不合理的城市结构一旦摊开,就难以逆转,对未来将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痛骂之后,我们需要冷静地分析和研究怎样才能力挽狂澜。不是轻描淡写地追究谁的责任,而是深入地剖析毛病出在什么地方,深层次挖掘其根源,提出解决的途径和方向。中国的建筑艺术应该永远立足于本国、本民族的文化土壤和中国现代的多元生活之上,多元汲取,多元创造,多向量地满足生活对建筑提出的物质和精神要求。
(一)建筑理念的时代变化
西方在现代建筑盛行之后,便有适合更高口味的后现代建筑与多元化建筑思潮的出现。随着国力逐步强盛,随着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逐步富裕起来的国民有了多元化需求。如果国际式现代建筑不能适应新的更全面、更多样化的时代要求,现代建筑在中国也应当推陈出新。
历史证明,不与世界交流的建筑文化是没有希望的建筑文化,中外建筑文化交流是建筑文化发展的触媒。不理解对方文化而“胡作”、不尊重对方文化而“戏作”,是建筑文化交流中易犯的主要错误。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决策者、设计师,在中西建筑文化交流中,一要尊重世界,二要尊重自己,在引进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应当保持外来建筑最精彩的因素,又应当是这种因素的延伸,艺术地融会中国意趣。
我们在城市建设中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是以现代意识为准绳,使无比珍贵的优秀建筑传统重现光辉,以激发先天的潜力,创造出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现代”。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必须摆脱两种有害的倾向:(1)无比眷恋汉唐强盛时期造成的民族历史优越意识,闭关锁国,故步自封,夜郎自大,盲目排外;(2)沉溺深陷百年屈辱史形成的民族现代自卑意识,食洋不化、自我矮化、崇洋媚外。我们说传统是一种历史惰性,它是一种无形的可怕而深沉的路径依赖。倘若仿古建筑铺天盖地潮水般地涌来,是一定会与现代生活的节奏、情趣以及实用性功利目的格格不入的。如果优秀的建筑传统有利于现代生活中新建筑美的创造,这种传统为何要一概抛弃呢?如果旧的建筑传统同新时代格格不入,又为什么要对它一往情深,依依不舍呢?
北京四合院的围城、闽南古厝的衰败、张公英村的无奈、贵州屯堡的寂寥、晋商大院的空旷、开平碉楼的人去楼空、客家土楼的萧条冷落,有人说是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时代挽歌;那江南淳朴西塘、文气南浔、清雅乌镇、秀美同里、灵巧周庄、古老角直、新秀朱家角镇等古镇复兴;绍兴、苏州、丽江、大理那么令人留恋,不正是传统建筑文化强大生命力的佐证吗?这给我们的启示至少有三点:(1)不能适应生存需要的民族文化生态是衰亡的文化生态。(2)衰退的民族文化生态可以通过文化转型,创造出新的民族生态文化来获得新的生命力。(3)衰退了的民族文化生态,可以通过文字、音像的形式以历史的遗存保留下来,作为民族历史的一个部分来让后人了解。(www.xing528.com)
从时空维度上看,当代全球化的文化背景有三个层面:在时间维度上,是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交错更替;在空间维度上,是不同民族和地域文化的交流、冲突与互动,是文化的一体化与多元化、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对立统一;在内容维度上,是从物质文化到制度文化再到精神价值文化不断演进、深化的过程。
我们发掘中国传统建筑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文化的民族根、地域魂,我们剖析建筑审美的时代演进,我们做建筑形式和语汇的时空比较研究,力图既要理性地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建筑文化,又要勇敢地接受信息时代高科技成果带来的后发效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踏在时代的列车上,进入全球化、现代化的历史洪流。民族性、地域性审美价值的把握,民族审美主体与生态环境审美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在全球视野中丰富和完善中华民族审美文化的内涵和特色,点染宜居城市的神韵华章,浪漫情怀,勾勒山乡水廓的诗意栖居。
(二)人居环境的现代内涵
随着人本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已经开始从量的激增和建筑景观创造的政绩冲动,进入质的追求和人居环境设计与改善的理性谋划。中国人居环境的建设原则是:正视生态环境,增强生态意识;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繁荣;关怀广大人民群众,重视社会整体利益;科学的追求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
国际人居环境专家认为,一个理想的人居环境要做到:(1)要以满足城市居民的生存、交流、发展等各方面的需要为尺度,最大程度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2)要以安全性为人居环境的突出要素,防洪、防震、防火、防交通事故、防突发事故等等,都是理想的人居环境不可缺少的。(3)要以文化为基石,构筑城市人居环境。(4)要以方便的公共服务来完善人居环境。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要从城市的总体规划着眼,在城市布局上将各种物质要素进行合理的空间分布和组合,作为建设和发展的依据,要从绿色空气系统、水资源系统、废弃物自理系统、清洁能源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文化活动系统以及社区服务系统等方方面面着手,建设生态文明社区,尤其要更多地关注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以及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细节。
在21世纪中国城市环境建设中,热点正在逐渐地从解决单一的居住面积扩展转移到满足多重生存环境条件:洁净的空气、水源、绿化、户外活动场地,同时也是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富有精神文明的活动场地和外部环境。在走向可持续发展的21世纪,将技术(资源发展、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等)和艺术(大众行为、环境形象、精神文明等)融为一体,对于人类聚居环境进行保护、开发、改善及强化,其迫切性和紧迫感必将与日俱增,这正是现代景观建筑学理论实践的核心和发展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