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当代的本土建筑创作很难将其具象在某一座建筑中,最好的做法莫过于从总体中进行选择提取然后进行表达。传统建筑文化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传统建筑的表现特征,包括色彩、造型等多个方面。二是传统建筑的文化意境,包括建筑营造理念、价值审美、空间环境氛围等,反映出传统的文化内涵。从现代材料表达的角度来说,主要从建筑的色彩、造型以及意境三个方面对传统建筑文化进行诠释。
(一)对传统建筑色彩的诠释
中国传统建筑中涉及的色彩极为丰富,不同的色彩蕴含着多姿多彩的文化意味,在世界建筑体系中都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梁思成先生曾经评价中国古代匠人可能是世界上最敢于也是最善于使用颜色的了。中国传统建筑色彩等级制度使主流的美学一直存在两种并行的审美态度,一种是如皇家建筑追求华丽精致,如明清故宫青、赤、黄三色对比鲜明,彰显皇家威严;一种如民居建筑多使用一些朴素的色彩,像中原地区民居多以宵砖灰瓦为主色调,色彩质朴平和,徽州、苏州等地的民居建筑色彩淡雅,如水墨画一般的黑白灰色调使建筑恰当地融入烟雨江南的风光之中。在以现代材料对传统建筑色彩的诠释中,多以这两种审美意识为借鉴。其中对皇家建筑色彩的应用以红色为主,以“中国红”的色彩表达来体现传统韵味,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以及重庆国泰艺术中心都使用红色来引起人们的民族意识共鸣;传统民居建筑色彩同样受建筑师的青睐,例如,万科第五园以及苏州博物馆新馆都是以苏州和皖南民居的黑白灰色调来表现建筑的传统文化底蕴。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观念对传统建筑的色彩表现都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使中国传统建筑色彩表现呈多元化发展,例如,藏族地区建筑崇尚红白两色,云南地区建筑以蓝白较多,闽南地区建筑则多以红色为主色调。由此可见,色彩不仅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体现。以现代材料对传统建筑色彩进行诠释,是本土建筑设计中延续地域文脉的重要手法。拉萨火车站位于拉萨河南岸,与布达拉宫遥相呼应,建筑大师崔恺以红白映衬的建筑色彩来回应藏区传统建筑文化(图6-25)。与中原地区的传统建筑不同,西藏传统建筑秉承藏区独特的宗教信仰和民族传统文化,在建造方式、材料色彩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在色彩方面,藏区传统建筑色彩鲜明,极具特色。白色在藏族文化中象征着吉祥纯洁,以天然的石灰浆塑造的白色岛墙在阳光下耀眼夺目,与湛蓝色的天空形成和谐明朗的色彩氛围。红色在藏族文化中象征尊严,在大面积白色墙体的映衬下更加凸显,形成精神和心灵的刺激。在拉萨火车站的设计中,考虑到传统的藏区建筑材料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大型建筑的建造需求,建筑师综合考虑自然气候和施工条件,选择耐久性和耐候性较强的彩色混凝土作为建筑色彩表达的材料,大面积的白色与红色墙面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使建筑远观效果极具视觉冲击力,红、白色的预制混凝土墙板与空间界面的穿插交替相结合,使色彩成为建筑空间表达的重要语汇。同时建筑师对彩色混凝土表面质感进行处理,形成竖向条纹的人工打毛肌理,并根据混凝土色彩的不同进行纹理粗细的调整形成建筑界面的层次感。以现代混凝土材料来表达传统的色彩文化,使建筑充满藏族风情又不失时代感。
图6-25 拉萨火车站
(二)对传统建筑造型的诠释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与完善,中国传统建筑造型集形式、功能及技术于一体,逐步形成独特的建筑艺术体系。造型是中国传统建筑结构理性与人文感性的结合统一,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和建造技术的影响,显现出独特的本土性特征。中国传统建筑“三段式”构图比例均衡而和谐,通过一系列的处理手法表现出或雄伟或灵动,或高崇或飘逸的独特建筑韵味,为当代建筑的现代材料表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但是,对传统建筑造型的诠释并不是一味地生搬硬造,更不是说只要有大屋顶、亭廊、院子等符号就是对中国传统建筑造型的诠释。现代材料对传统建筑造型的诠释主要是从最基本的建筑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出发,提取传统建筑造型的精华并以现代建筑语汇进行表达,主要是从整体造型和细部装饰两个方面进行的。
对传统建筑整体造型的诠释多是以去繁从简的手法对传统建筑整体造型进行凝练和总结,并以现代的建筑材料和技术进行展现。掀起居住区新中式热潮的万科第五园吸收岭南园林、徽派建筑与晋派建筑等众多传统建筑的精华,与现代建筑特色相糅合,形成独特的本土建筑风格。第五园的创作并没有机械地模仿传统建筑的造型,而是摒弃传统江南建筑中高墙小窗以及挑檐等与现代生活方式冲突的造型元素,用白色涂料平涂的混凝土墙体、深灰色的铝合金压顶和坡屋面营造出“粉墙黛瓦”的传统印象。为了突出墙体元素,第五园建筑多采用双重墙体,以实墙开洞的手法对外层墙体进行造型处理,而内层墙体则按照现代生活需求进行开窗、通风、遮阳的设计,虚实相合,透出淡淡的儒家韵味(图6-26)。(www.xing528.com)
图6-26 深圳万科第五园
中国传统建筑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产生了大量精美而又富含传统人文特色的建筑细部装饰。在传统建筑体系中,这些细部装饰往往兼具功能和美观的双重意义,并被视为传统建筑文化的符号。当代建筑师用现代材料对传统建筑细部装饰进行抽象和提炼,使本土建筑的传统性和现代性得到共同表达。从创作手法上来说,对建筑细部装饰的诠释一般采用移植和拓展的手法。移植即是对传统细部装饰的直接引用,在万科第五园的创作中,设计师为了突出中式民居的传统氛围,移植了大量传统民居的细部装饰,如徽派建筑的马头墙、北京四合院的垂花门、云南建筑的“一颗印”等。设计师对这些细部装饰进行重新组合和构筑,从而突破传统的限制形成一种本土化的建筑环境。拓展的手法则是以完全现代的手法在新的建筑材料上进行细部装饰,在很多高层建筑上,建筑师为了体现传统的韵味,借助现代印花玻璃的肌理特征再现传统建筑的窗棂装饰,既丰富了建筑肌理,又能在现代中延续传统文脉(图6-27)。
图6-27 细部装饰的拓展
(三)对传统建筑意境的诠释
意境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范畴之一,也是传统建筑美学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意境是主观范畴的“意”与客观范畴的“境”相互融合,追求客观美感与心灵感悟的结合,是形、神、情、理的统一。意境是以人为本衍生出的精神境界,依托于人的精神思想而存在,建筑意境因建筑被人感知而产生,是人与建筑在精神上的和谐统一。建筑的意境根植于建筑文化,不同的建筑文化氛围必然产生不同的意境,就像中国人喜欢赏月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传统,而在西方没有这样的文化氛围,自然也不会出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审美意境。由此可以认为,本土建筑设计中,现代材料对传统建筑意境的诠释关键在于如何让人们产生本土文化上的共鸣。
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的封山之作—苏州博物馆新馆(图6-28)就是利用现代的钢铁、混凝土、玻璃等材料对传统江南建筑的文化意境进行诠释。新馆位于苏州东北街,与太平天国忠王府和拙政园毗邻。特殊的地理位置再加上独特的古典园林文化内涵使建筑师必须重视这个将现代建筑与古老姑苏完美结合的艺术臻品,贝聿铭先生以他对东方哲学艺术的认识和对现代建筑材料的了解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苏州博物馆新馆整体运用轻型钢架和混凝土构筑建筑主体以隐喻传统的木框架结构。整体建筑黑白灰的水墨画色彩与现代建筑材料本身的冷峻质感相映衬,加上建筑内部随处可见的晶莹剔透玻璃天棚,形成幽闭而又通透的空间氛围,影射传统园林建筑中的儒道文化。值得称道的是贝聿铭先生在建筑细部上对传统建筑文化意境的营造,建筑屋顶中并没有使用传统意义的瓦材,而是采用黑灰色的钢材框架结合玻璃、灰色花岗岩等多种材料进行构建,既体现出坡屋面美感又弥补了传统屋顶在采光上的缺陷。大门是展示博物馆形象的重中之重,金属梁架结构搭配玻璃形成重檐两面坡的入口形象,既有传统韵味,又展示现代风格。综上可见,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意境美主要在于其整体含蓄、自然、内敛的传统建筑美学与现代美学价值观的融合。
图6-28 苏州博物馆新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