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现代建筑所引发的历史断裂密切相关的是其所造成的文化单一问题。所谓文化,是与风俗、历史和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由于这些方面存在着差异,文化天然地也就存在着差异。可以说,文化多元是文化最初的存在特征。工业革命之后,工业化、现代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推进,对文化的多元差异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全球化的进程,加剧着文化的趋同化与单一化。
文化相对于政治、经济、技术等“硬力量”是一种“软力量”,但是它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却是持续不断的。在当前乃至相当一段时期内,国际化的交流形式是建立在不平衡的政治和经济基础之上的,从而产生了所谓的“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全球化不平等的一面就表现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强势文化”对发展中国家“弱势文化”的冲击、侵略与渗透,“强势文化”将其自认为具有价值的文化模式强加给“弱势文化”,“弱势文化”往往只能被动接受、适应“强势文化”,并按“强势文化”模式来改造自己的文化模式,在这种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必然存在不可阻挡的文化趋同化、单一化的过程。
由于国家、地区、民族的差异,人们在风俗、习惯、教育、审美、宗教等各方面必然存在极大的差异,所以必然形成多元的文化。丰富性和多元性应该是人类文化的根本特征,这也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特征。建筑物作为人类的栖居之所,和动物的“居所”有着根本的不同,它既是承载生活的物质实体,又是文化的容器。建筑物因此也应该丰富多彩,风格迥异。从建筑发展的历史来看,最原始的栖居方式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产生的。早期的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构筑遮风避雨的住所,他们从自然界中发现材料的属性,并且巧妙地使用它们,他们克服重力的作用,构筑起容纳生产生活的空间场所。在建造家园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积累了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建造方法与法则,并将本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民族性格融入建造活动之中,形成特色鲜明的建筑文化,并在历史中传承、创新与发展。某一种建筑文化一旦形成,并不是以封闭、僵死的方式继续存在的,而是在不断地与其他建筑文化相互碰撞、接触、交流的过程中发展的。对于充满活力的、健康的建筑文化而言,不同建筑文化之间的交流不仅不会弱化其独特的性质,反而更加充实和完善了该建筑文化内部的结构、功能和形式,使其更具区别于他者的独立性。
但是,现代建筑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1)由于现代建筑本质上依赖于工业技术,它被认为可以超越其所在环境和文化的限制,甚至可以随心所欲地建造;(2)现代建筑观作为西方“强势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其技术上的先进性,文化上的优越感,价值上的普及性,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成为各民族效仿的典范;(3)追求现代化、工业化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对世界市场的依附,在技术上对工业技术的推崇,在文化上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卑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崇拜心理等等,都推动着现代建筑在世界范围内的垄断发展。这些原因必然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在全球范围内,导致原本丰富多彩、风格各样的各国建筑文化日益朝着趋同、单一的方向发展。今天,无论人们在纽约、首尔、曼谷或是北京、上海,现代主义的建筑群将使人不知身处于何地!建筑文化的单一化必然导致越来越明显的“千城一面”的景观。(www.xing528.com)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建筑日益暴露出了诸多的文化弊端:其“空间”概念的无地区性导致了与丰富多彩的地区环境之间越来越大的矛盾;功能至上的经济原则也忽视了人们对建筑复杂多样的需求;国际主义建筑的普适性越强,其自身的可识别性就越弱,城市的可识别性也随之降低,必然导致各城市空间与形态的趋同现象。一个美丽和富有生命力的城市必然是一个有个性、有可识别性、有内涵、有独特文化底蕴的城市,人们看到它今日的生机盎然与全面发展必然会联想到它过去的历史,并以此来臆想它明天发展的可能性。
建筑最终是为人服务的,而现代化运动却使现代建筑渐渐背离了这一最初的信念,它强迫人们去遵循工业技术及机器的法则,却失去了为人类生活服务的根本目标。这无疑将促使人们展开对于现代建筑观的批判性反思。的确,人的栖居不能仅仅归结于工业技术规定的物质功能,因为,人是有历史、有文化的存在者,除了最基本的物质功能需要之外,人还有审美的、习俗的、情感的、宗教的种种要求,仅仅以物质功能作为建筑的标准,无疑等于取消了建筑的文化功能,或者说,把原本具有丰富内涵的建筑文化挤压成为仅仅只具有物质性功能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单一性,从个人方面说,是对人性的多样性的扼杀和压制,从社会文化方面说,则是对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的消除,这显然不符合人类社会的健康和平等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