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印度德拉风格神庙:喜马偕尔邦的传统建筑

印度德拉风格神庙:喜马偕尔邦的传统建筑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德拉风格的神庙,主要指印度教神庙与当地建筑的融合,具有当地建筑特色,按照屋顶特征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主殿的平面为方形,风格与当地的民居类似。基亚里村神庙的构成与当地传统民居类似,也是由两个长方体相叠而成,墙体也是石木混合墙体。小神庙由当地村民建造,它的作用也是为庇护当地村民,保护他们的神、他们的信仰、他们的家庭。

印度德拉风格神庙:喜马偕尔邦的传统建筑

德拉风格的神庙,主要指印度教神庙与当地建筑的融合,具有当地建筑特色,按照屋顶特征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两坡顶

两坡屋顶的神庙是最古老的,这种风格最经典的实例是建于7世纪的拉克什米·戴维女神庙(图4-33)。

图4-33 两坡顶神庙示意

很明显,布拉玛村(Brahma Villiage)的拉克什米·戴维女神庙(Lakshmi Devi Temple)位于布拉玛村的中心区域,周围是村子的公共场地和活动中心。这块平坦的场地上铺设了地砖,有一个小型的学校和其他一些小型神庙(图4-34)。拉克什米·戴维女神庙为两坡屋顶,主体结构为单层,建在一个石基座上,神庙的旁边有一个小型的附属建筑。主殿屋顶的脊与建筑的长边平行(图4-35)。

图4-34 布拉玛村中心区域

图4-35 拉克什米·戴维女神庙

图4-36 拉克什米·戴维女神庙门框

在结构上,女神庙采用在喜马偕尔邦最简单的神庙结构,山墙的形式类似于民居。主要的区别是入口的方向,两坡屋顶的神庙正门安在建筑的短边,而民居建筑的正门是在建筑的长边。这种类型的神庙坐落在高海拔地区,下雪的时候它们高耸倾斜的屋顶能使建筑得到一定的保护。主殿的木质门框有五层,层层内收,最外层雕刻着几何、花草图案,中间几层雕刻着印度教众神以及宗教标志,最内层是花草图案,最为精细(图4-36)。门框的上面,一直到山墙顶上,都布满了雕刻,山墙上雕刻着一个较大的毗湿奴,其下是印度教众神(图4-37、图4-38)。进入大门便是圣殿的集合和礼拜场所——曼达坡,两侧都有一个很小的窗,内部有多根立柱,柱顶的横截面呈“一”字形或者“十”字形,上面有毗湿奴和拉克什米女神的雕像以及一些植物雕刻,天花板装饰了象征着宗教的“八瓣莲花”。曼达坡后是一个狭小的前室,前室内的雕刻同样丰富,经过一个较小的门便是供奉拉克什米女神的圣殿,这个门有三层门框,最外层的上方是一个毗湿奴的化身那罗辛诃,内部两层是精美的植物雕刻。拉克什米·戴维女神庙向我们展示了印度教引人注目的精美的雕刻,也向我们展示了7世纪山区杰出的木制建筑(图4-39、图4-40)。

(2)攒尖顶

图4-37 拉克什米·戴维女神庙门框上侧雕刻

图4-39 曼达坡内天花

图4-40 圣殿门框

攒尖顶在喜马偕尔邦的西部地区已很罕见,一般使用于规模较小的建筑。这种屋顶是由四个或多个相同的曲形屋面上升交汇到一个点上而形成,就像一个小山顶(图4-41~图4-43)[13]

最经典的攒尖顶神庙的实例是马哈苏尔·提婆神庙(Mahasur Devata Temple)。其实这是一处神庙群,在主殿的旁边有三个两坡顶的小型神庙,墙体为卡特库尼墙体(Kattb-kuni),建造所用的木材都是耐久的、质量较好的喜马拉雅杉木。主殿的平面为方形,风格与当地的民居类似。二层环绕着木质的、开敞的阳台。阳台上共有18根木质立柱,立柱上装饰着木雕刻。主殿高8.5米,攒尖顶有四个坡,顶部覆盖当地的板岩片,汇集到一个顶点上,顶点处有一个鳄鱼型的金属装饰,攒尖顶挑出的屋檐很好地保护了下面的阳台(图4-44)。

(3)歇山顶神庙

图4-41 单层攒尖顶神庙

图4-42 多层攒尖顶神庙

图4-43 组合型攒尖顶山神庙

图4-44 马哈苏尔·提婆神庙

喜马偕尔邦有许多类似于中国古建筑中歇山顶的神庙。这种顶的特征是在建筑的短边,山墙被抬高。双坡曲面在屋顶的长边伸出建筑两侧,悬出墙体以保护建筑免受暴雨和积雪的损害(图4-45)。在许多神庙中,屋顶覆盖了挑出的阳台或周围的走廊。歇山顶神庙中经常有精美的艺术木雕。梁的两端通常雕刻鳄鱼、狮子的头、缠绕的蛇或孔雀。鳄鱼雕刻在喜马偕尔邦神庙的脊梁上最为流行,有时还装饰着神器,如铁的三叉戟。这种屋面在独立的粮仓、民居、碉楼中也经常被发现。由于施工方便,并且在自然环境中适当地保护了建筑,所以歇山屋顶在喜马偕尔邦的民间神庙中比较流行[14]

在昌巴的基亚里村(Kiari Village),有一个典型的当地民间神庙。在山区,地方性的小型神庙有很多,它们不如统治者建造的那些神庙宏伟以及古老,也没有被重视,大多数人不认为它们具有历史意义,因为它们是由不知名的本土建造者建成,材料和形式与当地的住宅相似。基亚里村神庙的构成与当地传统民居类似,也是由两个长方体相叠而成,墙体也是石木混合墙体。神庙的底层是一个密闭的储存空间,用来放置神庙相关的物品,二层是供奉地方神灵的地方。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与当地民居相同,但建造得比房屋更细致,雕刻也更加精美。屋顶是歇山型,屋檐出挑,覆盖住了整个悬挑的阳台。和民居一样,通过石阶可以到达二层阳台(图4-46)。

图4-45 歇山型屋顶神庙示意图

图4-46 基亚里村民间神庙

从基亚里普通的民间小型神庙中我们可以看出,民间神庙将村民从日常生活中带到他们信仰的世界,从神庙的基座到屋顶的顶峰,无不体现出宗教性。小神庙由当地村民建造,它的作用也是为庇护当地村民,保护他们的神、他们的信仰、他们的家庭。

(4)重檐金字塔形屋顶

重檐金字塔形屋顶的神庙在喜马偕尔邦很常见,主殿是单层或者双层。屋顶一般是多层的,最高层顶上覆盖圆形顶盖,下面几层是切去顶端的金字塔形重叠放置,屋顶覆盖着板岩片,顶部高高耸立(图4-47)。

位于默纳利村(Manali Villiage)的西迪姆巴·戴维神庙(Hidimba Devi Temple)是这种重檐金字塔顶的典型实例,建造于1553年。穿越一片喜马拉雅雪杉林可以看到这座神庙。神庙建在一块坡地高大的基座上,整体为木框架结构。庙顶是重檐金字塔式,重叠着三层金字塔形结构,最高处为圆锥形顶盖,上部有金属装饰,整个金字塔顶都镀了一层金,顶部的坡度较大,挑出的檐很好地保护了下部主体木结构(图4-48)。

图4-47 多层金字塔形屋顶神庙示意图

图4-48 西迪姆巴·戴维神庙

图4-49 西迪姆巴·戴维神庙正门

圣殿的平面呈方形,在其三面有走廊,走廊上等间距布置着立柱,仅有正面的立柱有植物雕刻装饰,圣殿的每面墙上都有窗,窗框装饰着精美的雕刻。墙体为木质框架,全部为牢固的喜马拉雅雪杉木,其中填充了泥墙。除了正面的外墙上布满雕刻,其余立面仅有部分以羚羊角装饰(图4-49、图4-50)。正面的外墙全部为木质。门的两侧有壁龛,壁龛的周围有精美的植物雕刻。圣殿的门非常小,门框有四个层次,雕刻着人物、动物、植物的浅浮雕。想要通过此门必须弯下身子,门口有推拉的铁门加以保护,这个小入口也是这座神庙唯一的入口。神殿内供奉着西迪姆巴·戴维女神的雕像,西迪姆巴是古卢地区著名的地方神灵。四层木质的顶部框架梁上雕刻了很多神灵、动物、植物等,第一层是杜尔迦女神,毗湿奴和拉克什米在第二层上,第三层是格涅沙,最上面一层则是佛教人物(图4-51)。

当地的神庙体现出当地的建造技能,也表达了人们对神的崇敬。他们尊敬他们的神,保护他们的宗教传统,因此通过装饰艺术告诉世人关于这些神灵的故事,这些装饰艺术也表达出了他们的世界观

特利普拉桑德利神庙(Tripurasundari Temple)也是这种重檐金字塔顶,位于古卢的尼葛尔村(Naggar Villiage),尼葛尔曾经是古卢国的首府。神庙供奉的是曾经古卢地区拉贾家族的氏族神——库尔天神,所以在古代很有威望,也受到了人们的敬仰(图4-52)。

图4-50 西迪姆巴·戴维神庙墙体

图4-51 西迪姆巴·戴维神庙入口

图4-52 特利普拉桑德利神庙

神庙以及它的附属建筑建造在一块较缓的坡地上,主体建筑都位于一条轴线上。入口处有一个独立的门廊,门廊的墙体为德波麦德墙体(Dbol-maide),很明显经过了精细的砌筑,墙体中的木结构上雕刻着几何图案,门廊顶部突出的山花上雕刻着象头神甘尼沙(图4-53)。通过门廊,首先看到的是一条通向主殿的长廊,长廊内部有两种立柱承重,一种是和门廊墙体风格一致的德波麦德式立柱,另一种是雕刻精美的木柱。长廊的顶部有一层高度复杂的木构架,类似于中国古代的抬梁式结构,使得门廊从外部看就像一个底层架空的建筑。木结构梁上雕刻着几何图案(图4-54、图4-55)。在长廊的尽头处,两边各有一个歇山顶的小亭子,里面供奉着湿婆的象征物。通过长廊,最后映入眼帘的是神庙的主体部分,一个重檐金字塔顶的神庙。神庙建在一个石基座上,第一层墙体为干石直接砌筑在基座上,正面为圣殿大门,其他三面凿有壁龛,龛内供奉着神灵雕像。第二层的周围有一圈木质的围廊,墙体为石木混合墙体,四周的窗框上都装饰了精美的雕刻,有神灵、植物、人物等。第三层看起来就是第二层的重复,但是墙体则全部为木质,雕刻则更为精细。二、三层的顶部都覆盖着去掉塔尖的金字塔形屋顶。最上层是一个圆锥形顶盖覆盖,顶部有金属装饰(图4-56)。在主殿的旁边,还有一些办公功能的附属建筑,主体为木框架结构,墙体中填充了部分石材。虽然现在已经废弃,但建筑上的雕刻仍然清晰可辨,除了一些几何形状,还有“八瓣莲花”。由于附属建筑的功能已经不复存在,所以当地相关部门也没有对它进行保护或者修复。神庙其他的部分则已经在1989年重建或修复过,雕刻也进行了更新(图4-57、图4-58)。

图4-53 入口处门廊

图4-54 长廊内部(www.xing528.com)

图4-55 长廊顶部木构架

图4-56 特利普拉桑德利神庙主体

图4-57 特利普拉桑德利神庙附属建筑

图4-58 附属建筑上的雕刻

图4-59 阿迪·梵天神庙及其周围

图4-60 阿迪·梵天神庙

图4-61 阿迪·梵天神庙墙体

图4-62 阿迪·梵天神庙走廊列柱

位于古卢地区浩克汗村的阿迪·梵天神庙(Adi Brahma Temple,图4-59),在笔者论述村落实例的时候提及过,位于浩克汗村的中心区域,是整个村落的文化和活动中心。阿迪·梵天神庙被当地的雕刻艺术家在几十年前发现,建造年代不详,但从风格和建造方法上判断应建于中世纪。神庙的建造是为了供奉宇宙的创造之神梵天。在印度供奉梵天的神庙并不多见,古卢地区共有四座,其中阿迪·梵天神庙是保存最完好、建筑和雕刻最为杰出的一座(图4-60)。这座神庙周围有围墙,入口处有一门楼,经过门楼,便可进入神庙前的铺地。神庙的建造技术和雕刻工艺都是空前的。它的墙体、柱子、走廊、窗户、门框都装饰了精美而华丽的雕刻。墙体为当地的卡特库尼墙体,但是墙体中的石材经过了精细的打磨,木材也经过了完美的雕刻(图4-61、图4-62)。

图4-63 阿迪·梵天神庙门框

圣殿前走廊上的立柱风格与之前所述的不同,全部为木质,柱身形成一条弧线并附有细致且精美的雕刻。立柱之间连接着拱券,拱券上同样有精美的雕刻(图4-63)。门框是内嵌式的四层,一、二层雕刻着植物图案,三、四层是人物和几何图案(图4-64)。神庙顶也是重檐金字塔式屋顶,共有四层。与之前所述的重檐金字塔顶不同之处在于这座神庙的屋顶上运用了大量的斜撑,这在喜马偕尔邦的神庙建筑中是很少见的,而常见于尼泊尔地区的神庙中。一、二、三层顶是逐步内收的去除顶部的金字塔形,斜坡上覆有板岩片,都有木质斜撑。斜撑也比较精致,呈波浪形。第四层顶是一个小型的歇山顶,山脊上有金属装饰(图4-65)。在神庙的前广场上我们发现了一些寺庙上残留的遗迹,说明这里早期是一个纳加拉式神庙,后来被现在的重檐金字塔顶的神庙所替代。

(5)混合屋顶

图4-64 阿迪·梵天神庙屋顶斜撑

图4-65 纳加拉式神庙的遗留物

图4-66 萨克提·戴维女神庙

图4-67 湿婆·帕尔瓦蒂神庙

图4-68 湿婆·林伽神庙

图4-69 神庙群周围建筑与铺地

混合屋顶是两坡、斜面、单坡屋顶的组合,有几种可能性。这类神庙过去可能是歇山屋顶,但一段时间之后,它们也许经历了重大的修改和修复,形成了如今复杂的混合屋顶形式。屋顶风格的复杂性表明了当地传统建筑形式的演变过程,不断变化的组合屋顶也表现出了当地工匠建造水平的提高以及他们的想象力的突破。

位于昌巴县克哈特拉里村(Chhatrari Villiage)的萨克提·戴维女神庙(Shakti Devi Temple)就是这种屋顶的一个典型,它处在一个神庙建筑群中(图4-66)。整个建筑群最突出的建筑就是处于它中心的萨克提·戴维女神庙,神庙上的雕刻非常精美华丽,主殿朝向东北方向。除此之外还有两个规模较小的神庙,分别是湿婆·帕尔瓦蒂神庙(Shiva Parvati Temple,图4-67)和湿婆·林伽神庙(Shiva Linga Temple,图4-68)。湿婆·帕尔瓦蒂神庙是歇山顶,与萨克提·戴维女神庙的空间布局类似,但它的雕刻和规模都不及前者。湿婆·林伽神庙是这个神庙群中最小的神庙,四面都是开敞的,周围的柱列支撑着一个四坡屋顶。主殿的屋顶是混合型的,上面覆盖着板岩片。主殿的前侧有阳台和两个前室,供人们夏天的时候坐在地板上虔诚地祷告。外围的走廊则是单坡屋顶。主殿前的两个前室是简化的四坡屋顶,整座庙宇坐落在凸起的石头基座上。这个建筑群中还包含一个小学校,也使用传统石木混合建造技术。在神庙周围还有一些其他当地公共建筑。建筑群的地面都经过了铺装(图4-69),其空间俨然已经变成村子节日和集市时的聚会中心,傍晚的时候这里还会成为村落里年轻人的运动场地。

图4-70 萨克提·戴维女神庙剖面示意图

萨克提·维戴神庙外墙上描绘着丰富的彩画,叙述着印度伟大的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故事以及克利希那神的故事。这些壁画是建造者的后代在18世纪时请人刻画的,后来为了保护暴露于环境中的壁画,在外围环形的12根列柱中插入了木板,阻止了自然光,但从外面几乎看不到壁画(图4-70)。通过两扇门可以到达神殿内部。从平面看来,入口落在一根直线轴上。圣殿内的萨克提·戴维女神的雕像立于一个莲花基座上,由八种合金制成,头上戴着很大的王冠。精美的神像雕塑是印度最高艺术形式的一个典范。

萨克提·维戴神庙的结构是梁柱结构,主要建造材料为喜马拉雅雪杉木,基座和屋顶的主要材料是石材。神殿的内墙由毛石砌成,用木柱来承重。围绕走廊一圈的列柱用来承受木屋顶的重量。屋顶的木质框架由两根法拉克立柱支撑,这种立柱支撑的屋顶主要特点是顶部以90度角重叠放置着两根矩形截面的椽子,搭接处有空隙(图4-71、图4-72),经常用碎石填满。椽子形成了互锁的结构,并用木钉固定住。屋顶的框架由两层构成,一层是木板,还有一层是用钉子固定在木板上的板岩片。

图4-71 萨克提·戴维女神庙立柱

图4-72 屋顶承重构件

萨克提·维戴神庙上的雕刻集成了大师精美的古典主义雕刻和充满生机的地方民间雕刻。外围回廊的天花板上布满了雕刻,也有一些灯饰。图案都是统一的,唯一的变化就在于不同大小的面板上的图案比例。每块面板的角落处雕刻着飞天神的形象,非常精细,中间是一朵莲花,其余的地方雕刻着变化多端的植物群和动物群。内部天花板上的雕刻也很丰富,但没有人物图案(图4-73)。神庙最外部大门的门框有七层,层层内嵌。门框上的木雕很小,是几何图案的浅浮雕,只有在最内层的门框,雕刻着人物图案和神灵的形象(图4-74)。相比于入口处的大门,内部的门雕刻更加丰富,包括六层内嵌的门框。在这个偏远的地方能够看到如此优美的女神像,证明了喜马拉雅山是一个重要的朝圣点,精美且丰富雕塑也表明了印度教宗教建筑形式已被带到这个遥远的地方。

图4-73 圣殿内顶部天花装饰

图4-74 萨克提·戴维女神庙圣殿门框

图4-75 早期的毗摩卡莉神庙建筑群

混合屋顶的神庙还有一个著名的实例,即位于西姆拉的萨拉罕村(Sarahan Village)毗摩卡莉神庙(Bhimakali Temple)。毗摩卡莉神庙建于18世纪,是山区一个重要的神庙,和周围美丽的山区景色相融合,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图4-75)。整个建筑群建在一个坡地上,从入口开始缓缓升高,整体看来是附属建筑群围绕着两座高耸的主体建筑。这座建筑群曾经只有一座高耸的神庙,但建筑构件随着年代而老化,影响了内部功能的使用。所以后期人们在旁边建造了一座外观与之前类似的神庙,屋顶和规模稍有差距,形成了现在神庙的主体,而之前的那座神庙则变成了附属建筑(图4-76)。这座现已成为“附属建筑”的神庙也可称为城堡神庙,因为最初具有城堡的功能,只有三、四两层作为神庙之用,后期则全部作为神庙了。这座年代久远的神庙有四层,第一、二层的墙体为卡特库尼墙体,墙体的四周有窗户,开口很小,第三层四周环绕着木质封闭走廊,只有少量开口,曾经作为防卫瞭望的作用。第四层的四周也环绕着木质走廊,比第三层的面积大,有立柱、拱券和雕花,为殖民时期风格,这也是这座“城堡神庙”最精美的地方。屋顶则是歇山、攒尖、两坡的组合式屋顶,最上层是一个圆形攒尖顶盖,顶部有金属装饰。三、四层曾经供奉着女神卡莉,现在为了保护这个建筑遗产,内部功能已经不再使用(图4-77)。后期建造的神庙也是高耸的城堡型,但卡特库尼墙体一直延伸到了第三层,这种做法可能一是为了与之前的建筑相融合,二是使之在结构上更加牢固。虽然也为四层,但是外形显得更加高耸。第四层的周围有一圈殖民时期风格的走廊,顶部也为混合式屋顶,类似于多个歇山顶的横向重叠。最上层是一个小型的歇山顶,顶部有金属装饰(图4-78)。

现在这个神庙建筑群已成为该地区的标志性建筑,有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所以神庙建筑群周边的附属小型建筑的功能变成了作为小型商业或者办公、展览等之用(图4-79、图4-80)。

图4-76 现在的毗摩卡莉神庙建筑群

图4-77 旧毗摩卡莉神庙

图4-78 新毗摩卡莉神庙及入口

图4-79 毗摩卡莉神庙周边附属建筑

图4-80 早期的毗摩卡莉神庙群鸟瞰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