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印度喜马偕尔邦纳加拉风格神庙:古老传统建筑

印度喜马偕尔邦纳加拉风格神庙:古老传统建筑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纳加拉风格,即北方式印度教神庙,主要特征是顶部高高耸立的悉卡罗[7]。喜马偕尔邦现存的最早的神庙建于7世纪,为纳加拉风格神庙。纳加拉风格神庙的主要建造材料是石材,石材建造的神庙在印度教神庙中主要包含石砌式神庙和岩凿式神庙。内殿的大门一律朝东开启,内殿正门连接着前室,有时在一些规模较大的纳加拉神庙中,圣殿的四边会配置交叉甬道供信徒们绕行朝拜[12]。

印度喜马偕尔邦纳加拉风格神庙:古老传统建筑

纳加拉风格,即北方式印度教神庙,主要特征是顶部高高耸立的悉卡罗[7]。据说悉卡罗代表维护之神毗湿奴的本体,象征着太阳。轮廓为抛物线卷杀,形状就像弹型,与中国密檐塔的轮廓相似。据印度建筑历史学家研究,悉卡罗来源于古代绑扎的尖顶棚屋,压在屋顶的那块使结构紧固的大石头,就是现在覆于悉卡罗塔顶之上的被称为“阿摩洛迦”的圆饼状巨石原型,最上还有罐装饰和刹杆,即所供之神的标志——湿婆为三叉戟,毗湿奴为轮宝。

喜马偕尔邦现存的最早的神庙建于7世纪,为纳加拉风格神庙。起初规模都较小,高度都不超过6~7英尺,大多位于古卢和西姆拉地区,建造材料都是石材,但这些规模较小的神庙都是经过详尽的设计和精细的施工建造而成的。在8世纪末到9世纪初,神庙的规模开始变大,外立面的墙体造型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岩凿式神庙开始出现,这些神庙都是以组群的形式出现,构成也比较全面[8]。纳加拉风格神庙的主要建造材料是石材,石材建造的神庙在印度教神庙中主要包含石砌式神庙和岩凿式神庙。岩凿式神庙,并不像一般建筑那样用建筑材料堆叠起来,而是完全从山岩中“雕刻”出来。

印度教北方式神庙都具有一些明析可辨的构成部分,沿着中轴线前后串联起一些建筑,由门廊、柱厅、前室和圣殿四个部分组成,最简单的也要包括门廊和圣殿两个组成部分(图4-13)。柱厅和圣殿,一水平、一垂直,一通透、一密闭,形成强烈的对比。主体建筑建于一个基座上,基座多为石材建造,布满多层横向线脚,由下而上内收,表面装饰着复杂而精美的雕刻,北方式的印度教神庙基座形式都类似。早期湿婆神庙模仿林伽的形式,基座线饰没有复杂的雕刻,线脚的边缘比较圆滑,整体看来就像一个盆。比如古卢捷卡苏特村(Jagatsukh Village)的湿婆神庙,建于8世纪(图4-14)。马斯罗尔石窟群(Masrur Monolithic Complex)所有的神庙基座都比较统一,好像是被精心设计过,所有凸出的线脚都是圆滑的,装饰着植物雕刻(图4-15)。

图4-13 神庙的构成部分

神庙的最前方为门廊,门廊内部是立柱,立柱一般分为柱头、柱身、柱础三段,柱础的横截面为方形或圆形,表面由横向的线脚分割,雕刻着植物、几何图案及人物雕像。门廊后面连接着柱厅,也被称为“曼达坡”,是印度教教徒集会礼拜的地方,也是建筑中最大的空间。柱厅内部的立柱和天花上多有人物雕像和几何花草图案雕刻装饰,平面多为矩形,整体较为通透。顶部覆盖着毗玛那[9]。这种毗玛那与南方的不同,比较低矮,是密檐的形式,强调水平线,顶部呈尖形。喜马偕尔邦的神庙,在圣殿之前还存有完整前室的有三个实例,分别是马斯罗尔的塔库尔德瓦拉神庙(Thakurdwara Temple)、康格拉的拜杰纳特神庙(Baijnath Temple)和悉达纳特神庙(Siddhanath Temple)[10]

柱厅和圣殿之间狭小的过渡空间是前室,通常比较封闭,光线也比较昏暗,内部的墙壁上凿有壁龛,细部雕刻精美,这样的氛围强化了圣室的宗教气息。

图4-14 捷卡苏特村的湿婆神庙

图4-15 马斯罗尔石窟群基座装饰

与前室相连的就是整个神庙最神圣的地方,叫做圣殿,也被称为“胎室”(Grabha-griha)[11]。圣殿属于神灵的空间,是一间既暗又小的正方形房间,内部放置神像,内殿的上方是高耸的尖塔。内殿的大门一律朝东开启,内殿正门连接着前室,有时在一些规模较大的纳加拉神庙中,圣殿的四边会配置交叉甬道供信徒们绕行朝拜[12]

(1)湿婆神庙,巴拉特(700年)

喜马偕尔邦现存最早的神庙是700年建造的湿婆神庙,地处巴拉特村(Barat Villiage),是北方式的印度教神庙。现在所残留的只有主殿,主殿破损也较严重。神庙坐西朝东,规模很小,大约10英尺高,采用当地石材建造,外轮廓为抛物线卷杀,由下而上逐步内收。在入口处有一尊神牛南迪的雕像。最低处有一部分陷在泥土里,所以无法知道它的基座具体形制,只能推断出基座应该是印度北方风格。圣殿的内部供奉着林伽,即湿婆的象征物,最下方是一个方形的底座,底座上有一个凹槽,凹槽内放置了一个巨大的林伽石雕。圣殿外部的三面墙上都有内嵌的壁龛,壁龛内供奉着印度教众神的雕像。南边的墙上是象头神甘尼沙,毗湿奴在西边,杜尔迦女神在北边,很多湿婆神庙都这样布置。圣殿的入口有三层嵌入式的门框,最外层雕刻的是一些植物,最内层雕刻人物,精美而富有层次感(图4-16、图4-17)。

图4-16 巴拉特湿婆神庙1

图4-17 巴拉特湿婆神庙2

总体而言,这个湿婆神庙小巧玲珑,虽有破损,但不缺乏精致之态,尺度匀称协调,仍可辨别出细部的雕刻,是早期北方式神庙的典型代表。早期的北方式神庙建筑特征很清晰,大多有一个方形的主殿、精心设计的平面、朴素的内墙壁,除入口外没有其他开口。圣殿内比较暗,显示出它的庄严。主殿的入口朝向东面,目的是让早晨的阳光渗入殿内,照亮殿内神灵的图像。入口的柱子等建筑构件没有复杂的装饰,即使有也是很简单的雕刻。入口的一面有门廊,很多早期的神庙内部是没有壁龛的,后来的神庙内部添加了壁龛空间(图4-18、图4-19)。

(2)马斯罗尔岩凿神庙群(约720—800年)

马斯罗尔村地处康格拉镇的西南方,位于一座小丘的山顶上。著名的马斯罗尔岩凿神庙群就在这里,它也是喜马拉雅地区唯一的岩凿式神庙群,大约建于8世纪。整座神庙群占地约160英尺×105英尺,全部由岩石雕出,岩凿式神庙是石窟的进一步发展。这座神庙群不仅是一座宝贵的建筑,也是一座很有价值的雕塑。其海拔2 500英尺,由于地理位置比较偏,游客并不是很多,但是一些艺术和建筑爱好者常常被吸引过来。

图4-18 巴拉特湿婆神庙象头神雕像

图4-19 巴拉特湿婆神庙的平面

图4-20 方形水池及神庙的残留部分

神庙群的正前方是一个清澈的方形水池,池内种有莲花。池边上放置着神庙群中已毁的部分建筑构件,构件上的雕刻仍然清晰可辨(图4-20)。神庙群由多个神庙组成,最初有超过15座神庙,但现存的仅有9座,主殿位于神庙群的中间(图4-21)。据史料记载,这座神庙,最早是一个湿婆神庙,但是湿婆雕像在1905年大地震中被毁,后期放置了拉姆神(公羊)、悉多女神、拉克什米女神的雕像,暗示了该地区的人信仰的是毗湿奴教派。神庙群主要的入口已经损毁,但值得庆幸的是今天仍然遗存着一些神灵的图案和迷人的景象。

(www.xing528.com)

图4-21 马斯罗尔岩凿神庙群总平示意图

图4-22 马斯罗尔岩凿神庙群

主殿由门廊、柱厅、前室、圣殿构成,约20英尺高(图4-22)。门廊上有两根立柱,立柱由砖砌而成,柱顶和柱础处都有精美的雕刻,柱顶雕刻着“八瓣莲花”的图案以及一些植物图案。门廊后连接着的是一个柱厅,柱厅的大门是木质的,装饰着相当丰富的雕刻,引人注目。门前是五层嵌入式的门框,雕刻着植物和人物图案。天花板上装饰着植物和几何形状的图案,也有象征宗教的“八瓣莲花”(图4-23~图4-26)。柱厅的后面是狭窄且幽暗的过渡空间——前室,前室后面便是主殿的最重要部分——圣殿,里面供奉着拉姆神(公羊)、悉多女神和拉克什米女神,神像华丽且精美。拉姆的雕像有4.5英尺高,戴着帽子,额头有印度教的小红点。拉克什米的雕像有3.5英尺高,悉多的雕像有2.5英尺高。神庙群的主体除了主殿还包括八个次要的神庙。九个神庙有一个公共的屋顶平台,通过主殿的柱厅两侧的楼梯可以到达,右边的楼梯已经损毁,比较危险,左边的楼梯可安全使用。屋顶平台较高,可以俯视四周,包括周边几个独立的北方式神庙的全景。周围几个较小的神庙也都是北方风格的,顶部是高高耸立的悉卡罗,神庙中分别供奉着毗湿奴、杜尔迦、恒河女神、亚穆纳、湿婆等雕像。这些神庙上雕刻着宗教的象征物,有莲花和叶子、大象、狮子等。很多图案已经被风化和损坏,但还是能辨认出来(图4-27)。

图4-23 门廊顶部天花装饰

图4-24 门廊立柱

图4-25 立柱柱础

图4-26 主殿镶嵌式门框和门

(3)拜杰纳特湿婆神庙(840年)

拜杰纳特湿婆神庙是一个神庙群,建于840年,是山区神庙建筑中早期神庙一个杰出的实例,地处康格拉地区。它是著名的湿婆十二神庙之一,又被称为帕拉莱亚·维纳神庙(Paralayam Vaijnath)。

神庙群的周围由砖砌的围墙围起,透过围墙,能够看到主殿高高耸立的悉卡罗顶。神庙群的入口处有一个门廊,门廊上有两个立柱,门廊顶部的中间是一个较小的湿婆雕像(图4-28)。由门廊进入,可以看到神庙群的主殿。主殿位于中间部位,周围围绕着几个规模较小的独立的神庙,都是锡克哈拉风格。主殿在一条中轴线上,沿着中轴线前后串联着一些建筑元素,首先是神牛南迪的雕像,在一个四面通透的石砌亭子里,面朝主殿的方向(图4-29、图4-30)。

图4-27 9号独立神庙

图4-28 神庙群入口门廊

图4-29 拜杰纳特湿婆神庙平面

主殿面朝西,建在一个基座上,基座密饰横线,共有五层,布满凹凸线脚,每层都有精美的石雕装饰,或是植物,或是人物,或是几何图案。主殿的最前方是一个门廊,是教徒集会和礼拜的地方。门廊有四根立柱,顶部天花上的雕刻精细而繁多。门廊后为一柱厅,四周的雕刻较为复杂,正门的两边雕刻有印度教的男神和女神,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宗教符号和几何图案。柱厅外部布满了“锡克哈拉”式神庙的雕刻,雕刻的神庙表面也凿出了壁龛,龛内供奉的除了湿婆,还有梵天、甘尼沙、毗湿奴、萨拉斯瓦蒂等(图4-31)。

门廊、柱厅,以及容纳神牛南迪的小亭子的屋顶形式都是统一的,覆盖着毗玛那,比较低矮,是密檐的形式,顶部呈尖形,三面有坡,逐层内收,之上再附一圆柱形顶尖。柱厅的后面是前室,前室比较狭长,内部光线昏暗,四周雕刻了众多精美的、细腻的植物和几何图案(图4-32)。前室的后面即神庙最重要的场所——圣殿,圣殿内部供奉着湿婆,墙壁光滑,没有任何雕刻,象征着这是一个纯净的空间,与之前华丽的装饰形成鲜明的对比。外部是高耸的悉卡罗,庙身约高20英尺,屋顶上装饰着圆饼形的阿摩洛迦以及一个金属的三叉戟。

图4-30 拜杰纳特湿婆神庙

图4-31 柱厅入口雕刻装饰

图4-32 室内藻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