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偕尔邦的印度教神庙集中了当地最高建造水平,当地的神庙按照建造材料可分为石庙、木制神庙、石木混合神庙。
图4-11 拉克什米雕像
(www.xing528.com)
图4-12 梵天雕像
石庙是从其他地区引进,并不是本土的,整体都是北方式神庙的风格,主要有石砌式和岩凿式两种。350—650年的笈多王朝以及后笈多王朝,掀起了神庙建造的浪潮,在印度北部和中部地区建造了大量的神庙,圣殿的建造材料都是石材,这点也显示出了在此期间当地建造技术的突飞猛进。喜马偕尔邦主要在喜马拉雅山脉外围地区,即西瓦利克山脉地区,主要包含康格拉、古卢、昌巴、布拉玛、西姆拉等。虽然这些地区之间的距离较远,但是这些地区的神庙建筑在形式和风格上都是一致的。
木制神庙和石木混合神庙是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神庙,木制神庙的主要材料是木材,石材仅用于神庙的基础和屋顶。这种神庙大多出现于7—8世纪,这也是当地传统神庙发展的初期。由于当地有大量的木材供给,人们在建造神庙时多就地取材。这个时期神庙的屋顶大多为两坡屋顶,因为高耸的两坡顶在雨雪天气能够较好地保护建筑。由于木制建筑的耐久性不好,易腐蚀,所以后期出现了石木混合神庙,这种神庙的墙体即为当地传统的石木混合墙体,但规模比房屋和粮仓都要大。
石木混合神庙受到当地建筑的影响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先是出现了攒尖顶和歇山顶,这两种屋顶在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很为常见。攒尖顶在中国古代常用于亭、榭、阁和塔等建筑,在日本被称为“宝形造”,常用于茶室。歇山顶作为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屋顶样式之一,曾传入东亚其他地区,在日本被称为入母屋造,在喜马偕尔邦也用于早期的一些规模较小的神庙。随后出现了重檐金字塔顶,这种屋顶常见于尼泊尔的宗教建筑,可能在15世纪左右由尼泊尔传入,在喜马偕尔邦多见于一些规模中等的神庙。在印度的封建社会晚期出现了规模庞大、将各种屋顶形式混合建造的神庙群,这也是当地传统神庙发展的一个高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