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印度喜马偕尔邦传统建筑:神庙起源及特点

印度喜马偕尔邦传统建筑:神庙起源及特点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神庙保护着那些在这片圣土上的人们。神庙的位置越偏远,越表明当地人民渴望亲近神。喜马偕尔邦建造了如此多的印度教神庙,有两个原因,当地居民的需求和过去统治者对自己权力的维护。几位印度教大神中的任意三位都有可能被放置在同一个神庙群中,这个特征在与喜马偕尔邦毗邻的北方邦中的石庙中也有发现。因为印度教中各大教派并不是相对分离的教派,比如在很多的湿婆和杜尔迦神庙中也会放置毗湿奴的雕像。

印度喜马偕尔邦传统建筑:神庙起源及特点

印度教萌芽于4世纪,兴起于6—7世纪。信徒多来自于低级种姓。劳动群众中的一部分人在反对封建主斗争暂时失败的情况下,看不到出路,为了摆脱残酷的阶级压迫,把希望寄托在解脱之上。婆罗门教禁止低级种姓学习《吠陀》,佛教难懂的教义和根基的限制,也将他们拒之于千里之外。于是他们就把神话和史诗中的神祇作为崇拜的对象,加上一些流行于民间的原始宗教的残余,形成了最初的印度教的团体。8世纪下半期,孟加拉的农民爆发了起义,起义一直延续到9世纪中叶。面临着激烈的阶级斗争,封建主一方面使用武力进行镇压,另一方面则利用业已在民间流行的印度教,并加以改造,使其更符合麻醉人民的需要。10—12世纪,印度的阶级斗争出现了新的高潮。1057年,北孟加拉的农民爆发了起义,打败了巴拉王朝的军队,一度在部分地区建立了政权。封建主阶级为了麻痹人民的斗志,维护其统治,乃对印度教进行进一步的改造。在这一时期,印度教正式分为毗湿奴教和湿婆教两大派,毗湿奴教流行于孟加拉和印度的西北部,湿婆教流行于印度南部。它们都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许多宏伟的庙宇在印度各地兴建起来。随着伊斯兰教封建主的入侵,伊斯兰教在印度也传播开来,成为印度北方一些王朝的思想统治工具。但是,就整个次大陆而言,印度教的信徒仍占人口中的大多数,在封建主阶级控制下的印度教向着更加迷信和堕落的方向发展。印度教在当今印度拥有广泛的基础,再加上传统的影响,今天印度教徒在印度已达8亿,所以现在的印度是一个以印度教教徒为主的国家。

相传在很久以前,喜马偕尔邦就是印度教的湿婆神和杜尔迦女神的住所,当地许多圣地的建成就是为了纪念这两位神灵。神庙是印度教教徒朝圣的地方,在过去与现在都体现出信仰、历史、宗教以及统治者的重要性,是伟大的工匠艺术家以及普通的当地人民共同创造的结晶。神庙保护着那些在这片圣土上的人们。神庙的位置越偏远,越表明当地人民渴望亲近神。喜马偕尔邦建造了如此多的印度教神庙,有两个原因,当地居民的需求和过去统治者对自己权力的维护。当地人认为他们的信仰中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在生活中会给他们带来积极的因素。他们和世界各地的土著人一样,比一般人更需要注意生活环境中不能控制的物理因素,这便使当地的神庙、民间神灵和圣地成为喜马偕尔邦居民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www.xing528.com)

神庙能够表现出当地人对五位大神的崇拜,分别是:湿婆(Shiva)、梵天(Brahma)、毗湿奴(Vishnu)、杜尔迦(Durga)、甘尼沙(Ganesh),有时梵天会被太阳神苏利耶(Surya)所取代。几位印度教大神中的任意三位都有可能被放置在同一个神庙群中,这个特征在与喜马偕尔邦毗邻的北方邦中的石庙中也有发现。因为印度教中各大教派并不是相对分离的教派,比如在很多的湿婆和杜尔迦神庙中也会放置毗湿奴的雕像。印度教主要的信仰系统里提倡和谐和友好,没有任何信息表明在湿婆教和毗湿奴教之间曾有过冲突。在一个家庭中既会有湿婆崇拜,也会有毗湿奴崇拜。在昌巴地区的布拉玛(Brahma),有一座那罗辛诃(Narasimha)神庙[5],里面立着一尊与人大小相当的金属坐像,与这个神庙邻近的是湿婆神庙、杜尔迦女神庙、毗湿奴神庙,这反映了当地人希望三个信仰能够和谐共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