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印度喜马偕尔邦传统建筑探源及全球分布

印度喜马偕尔邦传统建筑探源及全球分布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因素以及外国侵略者的入侵,各个诸侯国内都出现了碉楼形式的建筑。图3-1波兰巴尔巴坎城堡碉楼建筑遍布世界各地,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历史上的藏羌地区,其他地区相对较少,其中藏式碉楼保存数量最多。这座古碉楼由米拉日巴于11世纪建造,主要功能为防御。赛卡古托寺碉楼共九层。

印度喜马偕尔邦传统建筑探源及全球分布

碉楼作为一种单体塔楼式建筑,最开始在西方出现得比较多。在东欧至今保存着为数不少的碉楼,有的建于千年以前,有的是15世纪的遗物(图3-1)。全部是石质建筑,或块石垒砌,或片石砌筑。其楼高一般都有四、五层,有的更达七层。塔楼造型非常简单,多数是下宽上窄的四方型,顶部有的为尖顶,有的为平顶,少数塔楼的上部一层四边向外悬挑。所有塔楼的每层四面墙都开设有射击孔,楼内空间狭小。中世纪时碉楼的大量出现是为了抵御进攻[1]。喜马偕尔邦的碉楼几乎都出现于中世纪,这很有可能是与印度中世纪的殖民历史有关。由于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因素以及外国侵略者的入侵,各个诸侯国内都出现了碉楼形式的建筑。

图3-1 波兰巴尔巴坎城堡

碉楼建筑遍布世界各地,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历史上的藏羌地区,其他地区相对较少,其中藏式碉楼保存数量最多。藏式碉楼的用途较多,在和平时期用于宗教活动场所、民间居室、宗(西藏早期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县)政府和庄园,其生活、生产功能也很完备。战争时期作为防御工事和烽火台,其坚固的墙体和相对高大的建筑外形,在冷兵器时代成为进攻方不易攻破的堡垒,其防御性能很强。西藏地区现存的碉楼主要分布在山南地区,山南碉楼以洛扎境内居多,多分布于洛扎县城至措美县乃西乡一带长达100 余公里的河谷(今公路)沿线。洛扎碉楼之中,现今仍在使用的碉楼中以赛卡古托寺九层碉楼最有代表性(图3-2)。这座古碉楼由米拉日巴于11世纪建造,主要功能为防御。根据米拉日巴的传记记载,当时修建赛卡古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防范“土匪”,保护他的老师玛尔巴的大公子色·达玛朵底。赛卡古托寺碉楼共九层。一、二层现为地下室及储藏室;一至四层为错层式建筑,各层面积的三分之一用于楼梯间上下交通。各层梯道左右相错(图3-3)。

藏族的早期历史来看,也许最早修建碉房之类的建筑并不是为了军事防御,而是出于信仰方面的缘故。例如早期苯教信仰人死后登天之说,还有巨石崇拜、白石崇拜、石头崇拜等,现在信奉藏传佛教的人们在朝佛、转经时,也不会忘记向玛尼堆上放一块石头,而碉房的修建从某种角度上讲无疑会满足一些心愿。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碉房式建筑也不断得到发展,派生出许多新的功能,如居住功能、军事防御功能等。藏族的住宅以藏式碉楼最有特色,它是藏族的传统住房,又称“碉楼”,平面呈方形,上窄下宽,顶是平的。地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班玛藏族碉楼在藏语中称为“夸日”,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800多年前,主要分布在果洛州班玛县灯塔乡的班前、科培、格日则等村。其中仅班前村内就有碉楼近百座,大多有300年以上的历史,一般有两层或三层,上层堆放粮食,中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建筑整体高约10米,屋面多为平顶,墙体石木交错,间隙夹杂黄土砌制而成(图3-4)。

(www.xing528.com)

图3-2 赛卡古托寺九层碉楼

图3-3 赛卡古托寺碉楼剖面图

从喜马偕尔邦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发现,1030—1080年,拉豪尔、斯必提和古卢区域被古格王朝所统治。而喜马偕尔邦的碉楼几乎都出现在这段时期之后,且外观与其更加相似。从而可以推断,该邦的碉楼很可能从中国藏区传入,外形和功能上受到了中国藏区的较大影响。

图3-4 班玛藏族碉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