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教徒昌巴占喜马偕尔邦总人口数的95%,均匀地分布于各个地区。伊斯兰教教徒约占该邦总人口数的2%,集中于昌巴、斯尔毛地区。佛教教徒只占总人口的1.2%,大多居住于拉豪尔和斯必提地区。锡克教教徒集中于科努尔和古卢两地,占总人口的1.2%。
喜马偕尔邦几乎所有的城镇都与印度教有关,而较为有特色的宗教城镇在这里主要是佛教城镇和锡克教城镇。
图2-19 斯必提地区地形
在喜马偕尔邦的斯必提和拉豪尔,藏传佛教在这两个地区有着重要的影响,不仅影响到了当地人的信仰,也影响着当地的政治经济。与西藏、印度、尼泊尔的佛教寺庙都有其错综复杂的联系,斯必提和拉豪尔地区的佛教寺庙也是这个巨大网络中的一部分(图2-19)。
佛教在7—8世纪由于统治者的推动即佛教游僧的传播影响到了喜马偕尔邦。对于当地人来说,佛教的传入就像一股清新的空气,因为佛教的思想重新定位了他们在印度种姓制度下的社会地位。来自那烂陀的莲花生大士和寂护大师(Shantarakshita)在喜马偕尔邦的影响力很大,公元9世纪,他们被西藏国王邀请前来传教。但藏传佛教和印度佛教有着很显著的区别,佛教的思想与印度教也是相背离的,因此当地社会以一种不同于印度其他社会的方式发展,佛教也在当地引起了统治者和广大民众的注意。
佛教寺庙在当地大量地产生,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寺庙是供和尚和尼姑修道的地方,也是佛教传播的载体,城镇的寺庙和宫殿建筑翔实地展示了在空间组织上的联系。大部分寺庙和宫殿的空间组织都相似,与它们处理城市开放地的手法一致,即在城市外围和边缘处以一种循环围绕的方式组织而成。这种组织模式在很多佛教城市或建筑中都有体现,虽形式各不相同,但主体思想是一致的。寺庙的空间组成显示出佛教之城的特色,而且作为最重要的城市组成元素,对其他的公共空间、交流场所和居住空间起到引导的作用。庭院、厚墙、围廊,在佛教寺庙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元素。寺庙代表着城市中的主流社会,建筑的形式比较拘束,安静的建筑空间围绕着庭院,与印度人日常生活的急促和喧嚣格格不入。
在斯必提和拉豪尔县,零星地散布着几个较为集中的佛教小镇,主要有基朗(Keylang)、卡扎(Kaza)、塔波(Tabo)等。基朗镇是拉豪尔和斯必提县的行政中心,离印藏边界120公里,位于钱德拉谷(Changdra)、巴加谷(Bhaga)和杰纳布河谷的交界处,在巴加河岸上(图2-20)。基朗镇的周边有几个佛教寺庙,其中最主要的是卡当佛教寺庙。卡扎镇是斯必提山谷的总部,坐落于斯必提河沿岸,海拔3 650米,是山谷中最大的乡镇和商业中心(图2-21)。卡扎镇被分为旧区和新区,新区有一个行政大楼。旧区有一个建于14世纪的佛教寺庙唐由达寺庙。寺庙外观就像一个坚实的堡垒,顶部是倾斜的泥墙,位于一个深谷的边缘。塔波是拉豪尔和斯必提地区的一个小镇,坐落于斯必提河岸。小镇中心有一个佛教寺庙,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即著名的佛教寺庙塔波寺。塔波寺保存了大量的壁画和雕像,吸引了大量的藏传佛教信徒。镇上还有为数不多的几家酒店和招待所(图2-22)。
在喜马偕尔邦发展史上,锡克教对喜马偕尔邦的影响很大,但锡克教仅在喜马偕尔邦的小部分地方存在,斯尔毛的帕奥恩塔萨希布和古卢的曼尼卡兰(Manikaran)是主要的朝圣之地(图2-23)。
(www.xing528.com)
图2-20 基朗镇
图2-21 卡扎镇所处位置
图2-22 塔波寺
图2-23 帕奥恩塔萨希布小镇鸟瞰
帕奥恩塔萨希布小镇由锡克教的创始人之一戈文德·辛格创建,最开始的名字叫帕翁蒂卡(Paontika),“帕翁”在印地语中是双脚的意思,“蒂卡”是稳定的意思。戈文德·辛格在传教过程总在此停留并居住,在此地撰写了多部锡克教书籍。现在这些珍贵的书籍及和大师相关的物件都被保存在当地的博物馆中。在戈文德·辛格传教期间,当时此地的统治者建造了一座锡克教宫殿来感谢他的到来。这座锡克教宫殿坐落在亚穆纳河(Yamuna)岸边,主要包括一个锡克教的庙宇,周围是茂密的森林(图2-24)。
图2-24 帕奥恩塔萨希布锡克教宫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