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选址的特殊性,这里的许多城镇还有与之功能相关的特性,即通过山区里的贸易路线增加了区域与外部的联系。喜马偕尔邦大多数主要的城镇都沿着重要的路线或者沿着河流建设,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城镇空间形态上的特征。从历史意义上来看,沿河城镇的发展可以得到大量的产品剩余从而汇集成一条贸易线,但坐落于山中的居住区没有平原中的城镇那种可以集中大量剩余粮食的能力。所以在喜马偕尔邦的山区中分散布置着一些粮仓,房屋聚集处的粮仓可以说是这个论点很有力的证明。因为喜马偕尔邦的很多地区不能够生产出足够的生活用品或粮食来自给自足,所以需要通过和其他地区的贸易往来来增加收入,以使各个地区的发展形成互补。此外,喜马偕尔邦被看做一个农产品相对发达的地区,这也是这些地区的主要贸易手段。喜马偕尔邦与青藏高原在经济上的区别在于这里的贸易是沿着喜马拉雅山脉展开的,这些贸易线路在喜马偕尔邦及它的城市中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在地理上的相对独立,因而成为该地区与外界联系的关键手段。
山区中的城市通常都会有一条通往贸易线路的道路,这也是它们跟外界交流的一个印迹。在过去,每个城镇都有一个开放地,作为贸易者和他们的牲畜的憩息地,现在则是停车场(图2-3)。这些贸易市场和城镇中其他的贸易市场有很大区别,它们并没有专门化,而是聚集了众多地区的各种商品,有中国西藏的食物、印度南部地区的马沙拉(一种香料)、印度平原地区的DVD 机等。这些市场给人一种随意的、散漫的感觉,是一个聚集了各地商品的非正式贸易场所,它们也是这个地区与外部世界贸易往来的明显标志。贸易还给这些地区带来了外地的居住者以及跨种族的婚姻,使这些城市的社会越来越多样化(图2-4)。
图2-3 昌巴镇开放地
门迪和昌巴是两个典型的贸易城镇,都有很明显的贸易市场,贸易市场和行政中心就居于市中心位置(图2-5)。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一些外种族的居住者也会加入,标志出城镇的多样性。门迪是这种多样化城镇的一个典型,城镇中各种族的居民对商品有着多样化的需求。这些市场的最初目的是建立一条特殊的流线,完成从山谷中的商品到贸易线路或者反向的流动。这种类型的城镇遍布于喜马偕尔邦,它们的规模和形态各不相同,且中心地带都有一个贸易开放场地(图2-6)。
图2-4 昌巴市场
图2-5 门迪镇鸟瞰图
图2-6 昌巴镇与门迪镇城市中心行政区与市场所处位置
昌巴是喜马偕尔邦著名的历史悠久的城镇,传统的贸易路线加快了昌巴城镇化的进程,是昌巴谷最大的城镇。虽然历史记载中的昌巴是从公元前2世纪被克里安部落(Kolian)统治开始,但真正意义上的开端应该从500年梅鲁王朝(Meru Dynasty)对昌巴的统治开始,当时的都城为布拉玛(Brahma),距离昌巴镇有75公里。在920年,拉贾·萨希尔·瓦尔曼(Raja Sahil Varman)将都城转移到较低的拉维谷旁,并以女儿昌巴瓦蒂(Champavati)的名字命名都城。自从拉贾·萨希尔·瓦尔曼统治了昌巴地区并建立了政权,这个山区由于其交通的不便,一直都没有被其他政权所侵略。莫卧儿王朝的阿克巴(Akbar)大帝曾经想要让昌巴归属于自己的统治,但以失败告终。昌巴直到1846年被英国统治,最终于1948年归属于印度联邦。(www.xing528.com)
昌巴镇以其大量的神庙、宫殿以及工艺品而著名。其布局可以清晰地划分为两个区域:老城区和新城区(图2-7)。老城区在英国殖民之前形成,新城区的形成是在英国人推进他们的城市建设理念之后,建造了大量现代风格的纪念碑、桥梁、建筑等。通过对昌巴历史资料的探究可以发现,昌巴的城镇化建设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920年拉贾·萨希尔·瓦尔曼建都开始到1846年,第二阶段为英国统治期间,第三阶段从它归属于印度联邦一直到现在。
图2-7 昌巴镇鸟瞰图
昌巴镇有很多宫殿、神庙和民居,这些传统的建筑都使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建成,位于老城内。老城坐落于沙哈·马达尔山(Shah Madar Hill)较缓的坡地上,周围有茂密的森林,这为老城区增强了防卫。城内有许多著名的古神庙,最著名的是建于10世纪的昌巴瓦蒂神庙,它的建设标志着昌巴城的形成。还有建于10世纪的拉克什米·纳拉扬神庙群(Lakshmi Narayan,图2-8)、西塔·拉姆神庙(Sita Ram),建于11世纪的瑞·马塔神庙(Sui Mata)、拉克什米·戴维神庙(Lakshmi Devi)及阿克汗德·金迪宫殿(Akhand Chandi),这些神庙的建造都受到了克什米尔地区的影响。在19世纪下半叶,英国政府起草了昌巴镇的发展计划,他们在昌巴建造了大量现代风格的建筑,这些新建筑从视觉上较为统一,采用白色的墙壁,拱形窗户、飞檐、坡屋顶、挑出的屋檐和走廊。在1863—1910年之间,昌巴镇的交通道路系统经历迅速的发展,城郊处建造了横跨拉维河与外界相接的大桥,城内新建了一些神庙、城门、花园和教堂,包括著名的甘地门(Gandhi Gate)、湿婆神庙、警察局、苏格兰教堂、布里·辛格博物馆(Bhuri Singh Museum)及行政大楼等,这些西式风格的建筑丰富了昌巴城的天际线(图2-9、图2-10)。
门迪镇是门迪县的中央地带,由于城内有81座精美的神庙,被称为“山区的瓦拉纳西”。由于其在交通上的便利位置,门迪在如今的发展中已然成为喜马偕尔邦重要的贸易中心。如今的门迪老城区仍然保存着大量的古老的建筑,中心区域是一个开放的空地,即在门迪地区出名的下沉式广场,正对着市场的是曾经的拉贾宫殿(图2-11、图2-12)。
图2-8 昌巴拉克什米·纳拉扬神庙群
图2-9 昌巴老城区和桥
图2-10 昌巴布里·辛格博物馆
门迪曾经是一个诸侯国,由它的统治者巴乎森始建于1200年,但是门迪主城由后来的阿加巴森于1526年建造。阿加巴森是门迪历史中一个伟大的统治者,他扩大了门迪的疆土。他在门迪建造了一座拉贾宫殿,宫殿的周围用四座塔来装饰,还建造了一座印度教神庙,即布特纳特神庙(Bhootnath Temple),最古老的门迪城便围绕着宫殿和神庙而建造。1778年统治门迪的拉贾·悉典·森(Raja Sidh Sen)同样是一位伟大的统治者,他统治着周围大片的土地,使门迪国变得空前的强大。17世纪末期,古卢横扫了门迪,拉贾·悉典·森被古卢国国王拉贾·辛格囚禁,但据说他以一种神奇的力量逃脱。在他在位期间,锡克教领导者戈文德·辛格访问了门迪。借助于锡克教的力量,门迪成功地对抗住了莫卧儿王朝的军队。1877年,森家族的统治者拉贾·维杰·森(Raja Vijay Sen)在位期间,建造了大量的学校、医院、办公楼、宫殿等公共建筑以及一条将门迪、古卢、康格拉相连接的山路。但在1905年印度西北部地区的大地震中,这座城市受到了影响,被严重损毁。在英国殖民时期,门迪受到了英国统治者的影响。1948年印度独立之后,喜马偕尔邦成立,苏凯特地区合并入门迪,门迪便以当时的形态保持至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