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处理、提取和应用技术,目标信息特征的分析与测量技术等。
1.遥感的概念
“遥感”一词最早源于美国,1960年,美国人伊夫林L布鲁依特(Evelyn L Pruitt)提出“遥感”这一术语。1962年,在美国《环境科学遥感讨论会》上,遥感一词被正式引用。
“遥感”,即遥远感知的意思,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目标物,在距离地物几公里到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的飞机、飞船、卫星上,使用光学或电子光学仪器(称为遥感器)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号,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形式记录下来,再传送到地面,经过信息处理、判读分析和野外实地验证,最终服务于资源勘探、环境动态监测和有关部门的规划决策。这一系列接收、传输、处理、分析判读和应用授感信息的全过程通常称为遥感技术。
2.遥感的类型
按所利用的电磁波的光谱段可分为可见光反射红外遥感、热红外遥感和微波遥感三种类型。
(1)可见光反射红外遥感。指利用可见光(0.4~0.7μm)和近红外(0.7~2.5μm)波段的遥感技术统称,前者是人眼可见的波段,后者即是反射红外波段,人眼虽不能直接看见,但其信息能被特殊遥感器所接受。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其辐射源是太阳,在这两个波段上只反映地物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根据地物反射率的差异,就可以获得有关目标物的信息,它们都可以用摄影方式和扫描方式成像。
(2)热红外遥感。指通过红外(8~14μm)敏感元件,探测物体的热辐射能量,显示目标的辐射温度或热场图像的遥感技术的统称。地物在常温(约300K)下热辐射的绝大部分能量位于此波段,在此波段地物的热辐射能量,大于太阳的反射能量。热红外遥感具有昼夜工作的能力。
(3)微波遥感。指利用波长1~1000mm电磁波遥感的统称。通过接收地面物体发射的微波辐射能量,或接收遥感仪器本身发出的电磁波束的回波信号,对物体进行探测、识别和分析。微波遥感的特点是对云层、地表植被、松散沙层和干燥冰雪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又能夜以继日地全天候工作。
3.遥感平台
按遥感平台的高度大体上可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和地面遥感三类。
(1)航天遥感又称太空遥感(Space Remote Sensing)。泛指利用各种太空飞行器为平台的遥感技术系统,以地球人造卫星为主体,包括载人飞船、航天飞机和太空站,有时也将各种行星探测器包括在内。卫星遥感(Satellite Remote Sensing)为航天遥感的组成部分,以人造地球卫星作为遥感平台,主要利用卫星对地球和低层大气进行光学和电子观测。
(2)航空遥感。泛指从飞机、飞艇、气球等空中平台对地观测的遥感技术系统。
(3)地面遥感。主要指以高塔、车、船为平台的遥感技术系统,地物波谱仪或传感器安装在这些地面平台上,可进行各种地物波谱测量。(www.xing528.com)
4.遥感技术的构成
遥感技术系统是实现遥感目的的方法、设备和技术的总称,是一种多层次的立体化观测系统。
任何一个遥感任务的实施,均由遥感数据获取、有用信息提取及遥感应用三个基本环节组成。
遥感数据获取是指,在遥感平台和遥感器所构成的数据获取技术系统的支持下,获取测量信息。随着具体任务的性质和要求的不同,往往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
从遥感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可以通过人工目视判读、计算机数据处理以及两者混合的方法。
遥感应用主要包括对某种对象或过程的调查制图、动态监测、预测预报及规划管理等不同的层次,具有许多其他技术不能取代的优势,如宏观、快速、准确、直观、动态性和适应性等。
5.遥感的特点
遥感是从空中利用遥感器来探测地面物体性质的现代技术,相对于传统技术,它有如下特点:
(1)探测范围大。航摄飞机高度可达10km左右,地球卫星轨道高度更可达到910km左右。一张卫星图像覆盖的地面范围可达到3万多km2,如只需要600张左右的卫星图像就可以把我国全部覆盖。
(2)获取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实地测绘地图,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重复一次,以陆地卫星(Landsat)为例,每16d就可以覆盖地球一遍。
(3)受地面条件限制少。不受高山、冰川、沙漠和恶劣条件的影响。
(4)手段多,获取的信息量大。可用不同的波段和不同的遥感仪器取得所需的信息,不仅能利用可见光波段探测物体,而且能利用人眼看不见的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波段进行探测;不仅能探测地表的性质,而且可以探测到目标物的一定深度;微波波段还具有全天候工作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