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七年(1901)九月二十七日,大清帝国的最后一根柱石——李鸿章于北京贤良寺驾鹤西去,享年79岁。临死之前,李鸿章“目张口动,欲语泪流”,然而已经没有人知道他想说什么了;他的老部下周馥伏在床前替他擦去眼泪,边擦边痛哭流涕,泣不成声。在周围人的抽泣声中,李鸿章缓缓地闭上了眼睛。
光绪二十六年(1900)春夏之交,当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团正闹得热火朝天时,就任两广总督没多久的李鸿章却忧心忡忡地关注着朝中的局势。和陷入疯狂的端王、庄王不同,甚至和韬光养晦的庆亲王、荣禄也不同,以李鸿章为首的东南各省地方大员异口同声地坚决反对招安义和团并与洋人开战,其中包括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以及北方的陕西总督端方和山东巡抚袁世凯。由于他们治下的地区大多数与洋人的势力范围和西方列强关系密切,因此,他们对于世界局势更加清楚,也十分明白利用义和团运动的危险性。就在义和团进入北京城的时候,张之洞和刘坤一就曾经联名上奏朝廷,申明洋人已经做好了对清政府战争的准备,并且提到赫德已经对他们发出了警告。随后,在铁路大臣盛宣怀的串联下,这些地方大员们通同一气,彼此密议应当如何保持所辖省份的稳定,避免西方列强以战争的名义侵略;他们甚至与英国人讨论了假如一旦北京沦陷、慈禧和光绪罹难,由李鸿章出任总统稳定局面的可能性。
6月21日,清廷发出了向十一国宣战的诏书,诏书传到东南各省,李鸿章将其看作是慈禧和光绪在威逼利诱之下发布的伪诏,断然拒绝接旨,他通过电报通知了盛宣怀这一决定,并经由后者转告各个大员。很快,这些地方大员纷纷响应李鸿章的号召。为了确保这一意见的实施,由盛宣怀牵头,张之洞、刘坤一委派官员,和上海道台余联沅,与以美国总领事古纳为首的各国领事签订了《东南保护约款》,其中公开宣称保护外国人在长江流域中下游的权益。这一条约签订以后,李鸿章、奎俊、许应骙、端方、袁世凯等人纷纷响应,先后加入,史称“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的成立让朝廷中的守旧派官僚极其震惊,刚毅痛斥李鸿章为“媚外汉奸”,咬牙切齿地诅咒要将他“尸诸市朝”;迷信义和团的山西巡抚毓贤甚至无法相信这一事件的真实性,表示“不胜骇异”,认为这是“奸宄捏造”的假消息。然而,慈禧得知此事后,却以含含糊糊的口气默许了东南互保的存在。恐怕,彼时的慈禧已经在盘算着如果这一仗打输以后的退路了。
随着战局的发展,清廷愈加发觉事情不妙,曾经急电要求李鸿章和袁世凯进京,当时正是联军攻占大沽口,战局尚未明朗。清廷召他们两位进京,无疑是想借助他们在外交方面的长处来从中斡旋。然而这两位却以各种理由百般推脱,其中李鸿章在接旨以后,连续发了五封电报,明明白白地阐述了自己的意见——进京平可以,不过要先把义和团除去再说,否则一切免谈。
清廷见此情况,迫不得已,只好调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半强迫性地调他来京。职责所在,李鸿章不得不起身。
7月16日,李鸿章坐船到达上海,先同各国领事见了面,互通声气。此时,参加东南互保的几位大员纷纷上奏,要求赋予李鸿章全权大臣之职。8月底,已经在“西狩”路上的慈禧批准了这一建议。于是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继续北上了。
李鸿章临行之前,曾经与南海知县、他的同乡晚辈裴景福有一番对话,此事被清人完完整整地记录了下来,从中不难看出李鸿章对局势的预测和把握都惊人的准确。
农历六月正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节,广州外洋海面上正值退潮,黄埔港内,一只官船正懒洋洋地泊在码头上,桅杆上挂着一面大幡,上面五字“两广总督李”向人们威严地显示着船内之人的身份。原来这一天是李鸿章奉旨进京出发的日子。在码头上七七八八站着不少前来送行的两广官员,却都是呈抬首仰望的姿势,用焦急的目光盯着船舱入口处。少顷,一个人影从船舱内闪出来,几步跳下跳板,原来是两广总督李鸿章的亲随家人,只见他对各位官员拱了拱手,满面赔笑道:“各位老爷,我家老爷说,感谢各位费心前来相送,天气炎热,担心各位老爷身体,就不一一相见了。不过南海裴老爷请留步,我家老爷说,裴老爷是他同乡,又是晚辈,恐怕身体健壮,耐得暑热,不妨进船舱一叙。”
裴景福在众人混杂着艳羡和失望的目光中提带撩袍,匆匆走上甲板,心中还在琢磨李鸿章单独见他的用意。他一低头进了船舱,却看见年过古稀的李鸿章穿着短衣襟小打扮,正倚在一张小藤榻上。见礼已毕,李鸿章让裴景福捡条凳子坐了,缓缓说道:“偌大个广州城,靠得住的人却没几个。我看你为官以信为本,倒是很好。要说起来维护地方稳定这事儿,知府知县的职责可要比督抚大得多!能把地方治理好了,洋人就不会生出侵略之心。你要好好干啊!”(www.xing528.com)
裴景福当下连忙谢过李鸿章夸奖,然后一拱手道:“少帅说得甚是有理,以景福愚见,东南的安危,取决于上海;上海的安危,又取决于香港;香港的安危,又取决于广州;广州的安危,则取决于我南海县(属岭南地区)一带。外国领事洋商,大多在此居住,倘若要是有匪人为非作歹,把南海搞乱了,香港也要跟着动荡,则整个东南不免沦于战火。景福身为南海县父母官,愿与南海共存亡。还望少帅经过香港时,与港督提及此事,彼此同心协力才好。”
李鸿章颔首道:“无妨,我虽然赴京,但还是两广总督嘛。有什么事尽管和我说,我还是要管的。”裴景福闻听此言一笑:“原来少帅还不知道,今天朝廷来电,少帅已经正式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了。听说,各国领事知道这个消息,都喜欢得了不得。说您这一去必然战事不起。”
李鸿章听了此话甚是高兴,当下掀髯一笑,以手捻须,自言自语道:“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自得之情,溢于言表。裴景福见他得意,也不吱声。
李鸿章接着又说:“古语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京师的局势虽已收拾不住,但袁世凯、张之洞、刘坤一这几人颇有见识,必然相互扶持,不至于全局混乱。现在看看联军的兵力,恐怕最多两个月,京师必然陷落。不过聂士成已经阵亡,马玉昆又不能打,日本人离得近,英国人要是从中帮忙的话,恐怕最多能撑一个月啊!”话说到这里,李鸿章悲从中来,喃喃自语道,“内乱如何能停啊……”两眼一闭,竟自落下泪来,再也不发一语。
裴景福见如此,便有些局促,起身深施一礼,便要告辞。李鸿章这才如梦方醒,连连说道:“老糊涂了。竟然把你晾在这里。来,喝点儿汽水解渴。”又叫裴景福坐下说话。
裴景福只得又坐下说道:“既然如此,敢问此番入京,当做如何打算?”李鸿章摇摇头,艰难已至地说道:“此次进京,洋人不外乎提出三大条件:第一,剿灭拳匪;第二,诛杀祸首;第三,是赔偿损失和军费。前两件不难,但最后这赔款数目可就不好说了。我也只有反复谈判,力求把数量减少,年限延长罢了,尽力而为!”说着说着,李鸿章竟然泪如雨下,几乎泣不成声。
裴景福见此,不敢久留,胡乱说了些安慰的话,便告辞离去。李鸿章亲自送出,并再三叮嘱南海要紧。裴景福唯唯答应,心情沉重地目送李鸿章的船只起帆而去。
光绪二十六年(1900)十月,李鸿章抵达北京,和八国联军展开谈判。果然正如李鸿章所料,各国提出的要求,都没超出李鸿章的预想。在随后的谈判中,李鸿章根据国际法据理力争,他提出皇室之前的宣战诏书乃是受到胁迫而写成,而义和团乃是叛逆,和清政府并无关系。因此这场战争并不是清政府与十一国交战,而是外国派兵入华帮助清政府剿灭义和团。基于这一理由,李鸿章坚决不同意割地的要求,只同意赔偿军费及其他要求。经过将近1年的谈判,终于达成了一致,这就是著名的《辛丑条约》。根据这一条约,清政府将向所有参战国赔付总数高达4.5亿两的白银,史称“庚子赔款”。此外,清政府还被迫建立使馆区和外交部,惩罚参加义和团运动的官员和地区等。义和团运动以这个耻辱的条约为结局正式落幕了。
正如李鸿章自己所言,他最终为了这个条约的签署,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其实不妨说,李鸿章是被气死和累死的。他奋斗一生想要让大清国“外修和好,内图富强”,但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在他落笔签署《辛丑条约》之时,这个梦想彻底灰飞烟灭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