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人在太平天国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见识了外国列强坚船利炮和新式洋枪的威力,意识到中国必须有自己的军工厂,必须自己生产制造新式洋枪洋炮,才能应对内部战争的需要以及更好地与列强对抗,继而掀起了影响广泛的“洋务运动”。李鸿章更是成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其历史功绩褒贬不一。
1865年,李鸿章兴办了江南机器厂和金陵制造局,主要生产枪炮、子弹等。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创建船政局及马尾船厂,这些都是“洋务运动”迈开的第一步,在“洋务运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再看日本,它与中国一样,都是闭关锁国的国家,发展水平相差不大。1842年,慑于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日本不得不向西方列强妥协,开放一些港口,允许这些国家的军船补充煤炭和水。而发生于1853年的“黑船事件”才让日本真正敞开大门。
1868年,日本倒幕运动以倒幕派获胜告终,天皇摆脱了千百年来的傀儡身份,真正成了日本政权的最高领导者。同年4月,明治天皇以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身份发出了第一封御笔信,宣布从此以后的日本,将是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日本走上了“明治维新”的道路。
日本和中国一样,几乎同时被强迫打开了大门,同时意识到了奋发图强,并同时进行了革新,但是为什么结局却正好相反,是一个值得让人们深思的问题。
日本明治新政府成立之初,发布了《五条誓文》: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二、上下一心,盛行经纶。
三、官武一途以至庶民,各遂其志,人心不倦。(www.xing528.com)
四、破旧有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基。
这《五条誓文》起到了一个临时宪法的作用。它赋予了日本国民一个很重要的权利,即参政议政权。从此以后,无论是哪一层的日本人民,都可以毫无限制地对国家政治发表自己的意见。无论什么事情大家都可以在会议上各抒己见,同时,政府也向民间、向大众征求治国的方针政策,希望举国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治理国家。
日本新政府之所以实施这样一系列的民主方针政策,是出于一种强烈的危机感。自古以来,日本便生存在中国的阴影下,当中国国势日衰之际,西方列强又纷至沓来。这种隐忍了数千年的局面让近代日本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再加之当时的日本幕府残余势力仍抱着反扑的梦想,在内忧外患之下,如果国政上不再对民意有所反映,那么不仅建立不起一个可以与西方列强相抗衡的国家,更有可能会彻底地沦为西方的殖民地。由此,日本诞生了一个新的制度——《建白书》。
所谓《建白书》,就是类似于提案的一种书面建言,无论是朝中大臣还是贩夫走卒,甚至是当时日本尚未彻底解决的四个阶层中的最下等人民,都可以针对国家的政策无所忌言。另外,颇有价值的建言还会通过在报纸上选载的方式造成更大的影响。
日本政府的努力没有白费,新制度诞生不久,大量的《建白书》便如雪片般纷至沓来。
“明治维新”是一次全面的革新,是一次质的飞跃。它从上至下对国家的政体做了全新的变革,以天皇为中心的立宪君主制建立了起来,近代的教育制度、军事制度、土地制度、银行制度等也随之建立。日本正是有了这些近代制度的支撑,最后才能大踏步地前进跟上西方国家的脚步,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列强中的一员。
而清朝的“洋务运动”只不过是一种量的变化,并没有达到质变。国家政体没有丝毫变化,封建主义制度丝毫没有被触动,其落后性根本不能与日本的君主立宪制的先进性相比。虽然在清朝末期也曾出现过戊戌变法,但那毕竟如同流星般迅即陨落,百日维新很快被保守势力镇压,随着六君子的人头落地,中国近代一次变法图强的努力,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它是一次不成功的政变。清朝那架破破烂烂的马车,颤颤巍巍地走上历史的老路,最终走向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