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留在北京的儿子吴应熊被康熙处死,是“三藩之乱”的转折点。双方的底牌已经亮开,再没有顾及。在吴三桂首先出兵之后,1676年冬,康熙迅速调动全国的军事力量向吴三桂扑来。清军声势浩大,吴三桂也破釜沉舟不甘示弱,双方陷入了对峙阶段。
自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至十五年(1676)四月,战乱不断扩大,吴三桂出兵凶猛,而康熙自然也不甘示弱。两军在斗争中各有得失,但是,令吴三桂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盟友会出卖自己转而投向康熙的一边,使他战事开始时的胜局逐渐向相持阶段进行。
康熙的一生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挑战与考验所构成的。这些考验是他的祖父、叔祖父和父亲留下的,已经积累了三十年的历史包袱,各个都沉重万分。“三藩”问题是跟随着鳌拜的落幕接踵而来的。康熙帝在处理这一系列问题时表现了一位杰出政治家所应具备的素质。
康熙帝与吴三桂之间的战争进行了八年之久,他们在大半个中国进行了一场大的是与非、成与败的博弈。一方是20岁未经战阵的康熙帝,另一方是62岁身经百战的吴三桂。但是在战争过程中,两人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智慧却与他们的年龄和阅历完全相反。康熙帝身处博弈中所表现出的坚定、镇定、淡定是吴三桂所不能比拟的。康熙帝与吴三桂博弈的结局早已注定。
而吴三桂,却在此时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康熙十七年(1678),虽然吴三桂自觉气数已尽,马上就要被清军攻破,但是,折腾了一辈子总还是想要把自己那个最初的梦想圆上一圆。于是74岁的吴三桂等不及最终完成他的王图霸业,在衡州称帝,但这一冲喜的举动却未能改变叛军的困境。吴三桂只享受了几天而已,就在连连失利的战势下郁郁而终。
吴三桂死了,他所带领的军队便群龙无首了,清军趁机发动进攻,余众纷纷出降,三藩之乱终告平定。
吴三桂的两次叛变给他带来的后果确实大不相同。他第一次背叛崇祯,换来了大清的礼遇和善待。如果没有他后来的再次叛变,后人对他的评价也不至于如此不堪。第二次背叛康熙,却是吴三桂的一大败笔。清朝当时正处于蒸蒸日上的繁荣阶段,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吴三桂却是一个欲望强烈、专横跋扈的云南土霸王,而且各种条件集合起来也并没有给吴三桂带来多少胜算,反而处处都是败笔。(www.xing528.com)
三藩反清之初,清政府连连失利,康熙在危局中表现出的镇定自若着实让人刮目相看。他首先将吴三桂的罪状公布于众,得到民众舆论上的支持。接着他又不顾姑姑的哭诉处死了自己的亲姑父、吴三桂的亲儿子——吴应熊,在士气上打击了敌人,激励了清军。
事实也确是如此,吴应熊的死给了吴三桂一个下马威。吴军与清军之间的较量不分伯仲之时,康熙为了安定惊恐的军心,镇定自若地每日游山玩水给士兵们吃了一颗定心丸,他的坚定决心和平静心态,对于稳定大局和安定人心,起了很大作用。在战略上他也展示了惊人的谋略,虽然吴三桂打出的是“反清复明”的旗帜,但是康熙并没有因此孤立汉族兵将,反而大力重用,这更加鼓舞了军队的士气。再加上康熙肯听取他人意见不一意孤行,这更使胜利的脚步如虎添翼。
为康熙增加了胜利筹码的还有“正义”这个词,显然,吴三桂在这点上丝毫不占优势。
吴三桂在称帝之前,也许还有其两次叛变的理由,乱世,本来就是一个容易让人迷失的背景,似乎所有的故事都能找出其原因。情势所迫、杀亲之仇都是吴三桂可以洗清罪名的筹码,但是,吴三桂所有的“无奈”却在他称帝之后无所遁形,权力的欲望与野心昭然若揭。所以,在吴三桂与康熙之间的三藩之战中,吴三桂首先丧失了正义的筹码。
吴三桂虽然反清,但他也得不到汉族人的支持,因为他在云南虐杀了明永历帝。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吴三桂在民心上又先失了一着。
三藩之中,本身也不是同心一致,吴、耿、尚三人各怀鬼胎,内讧不断,彼此不能合作。康熙和吴三桂打了几年,形势变得对“三藩”越来越不利,这时候其他两藩的天平就开始倾斜,毕竟康熙主要对付的还是吴三桂,于是福建耿氏首先降清;紧接着,尚之信也投降朝廷。吴三桂孤军奋战又能有胜算几何?
三藩平定,并不意味着康熙帝自此之后便可高枕无忧。在东南的海中,还有一处本应属于大清的领土孤悬海外。寸土不收,康熙帝就寝食难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