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虽然失掉了国籍,但是他们在天津这块异邦的土地上又建立起自己的家园。在天津,白俄有自己的各种社会组织,照顾到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吃喝玩乐,样样齐备。
总的社会团体组织是俄侨协会,一九二〇年以后成立,由巴图也夫、库拉也夫、日布拉阔等人负责。日寇侵华后,改为俄侨防共委员会,负责人为巴斯图辛,由日本人操纵,政治色彩就更加浓厚了。
一九二二年,魏克托尔自北京来天津任本堂司祭,协同俄侨协会,由巴图也夫等人出资,在旧俄租界兴建了俄国医院、子弟小学、养老院、幼儿园、孤儿院等,作为社会福利组织,也算东正教会的服务事业。一九三〇年,小学发展为七年制中学,迁到英租界今建设路巴图也夫捐赠的房产内;俄国医院也迁到旧德租界今福建路,日本投降后,改名苏联医院,又迁到今琼州道;养老院迁到英租界今上海道东莱里。另外,早在一九〇〇年开辟俄租界以后,就在今南站建造了俄国花园和教堂,在大直沽后台设立了俄国坟地。
白俄商人还有俄国商会的组织,早期负责人为巴图也夫,日寇侵占天津后,由撇尔窝契阔夫任主席,律师索阔洛夫任书记。另外还有类似信贷合作社的组织,叫做俄侨共济组合,和商会都设在今解放南路,由撇尔窝契阔夫兼任董事长。
白俄的文化设施有报馆、印字馆、广告社,图书馆、书店等。最早的报纸是《霞报》,在今海河影院后身海河岸上,于一九二七年由俄国犹太咩也尔代理上海的白俄连必赤在津创刊。咩也尔身矮头大,外号“罈子”,原奉犹太教,后改信东正教。《霞报》每天出对开一大张,行销华北、东北各地。后咩也尔调往上海总社,把《霞报》转给施布阔夫,迁至今彰德道义品大楼,改为《路报》。日本侵占天津,接管了《路报》,改为防共委员会的机关报《兴亚新报》,迁到今解放路、蚌埠道口。日本投降后,苏联公会又改办俄文《新语报》,由拉赤阔夫斯基任社长兼总编辑,约请施布阔夫为编辑。(www.xing528.com)
有个谢尔勃列尼阔夫在今海河影院旁开设了一家赛连富印字馆,雇用了二、三十名中、俄工人,专门承印并装订俄文、英文、法文书籍,以及印制广告、账簿、笔记本、名片等。在旧德租界二十二号路(今南昌路)有一家亚细亚印字馆,是一九四〇年自哈尔滨来津的列维廷开设的,自任经理,其妻任副理,其子米哈伊勒任助理。
白俄巴林斯基在法租界杜总领事路(今和平路)开设了一家巴克美术广告公司。
白俄在津还办了一些图书馆和书店。一九二二年,教会和俄侨协会在俄租界办起了一个图书馆。一九二九年,俄侨协会在小白楼今解放路、曲阜道口开了一家知识书店,专售俄、英、法、希腊等外文书籍,书店附设图书馆,备有各种外文书籍,专供白俄凭卡片借阅。一九四三年,有个白俄和日本人一起在今浙江路、曲阜道口开了一家名古屋书店,专售俄文和日文书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