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朝卷:陆宰与金战离别,王炎失势

宋朝卷:陆宰与金战离别,王炎失势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陆宰进京后担任京西路转运副使,不久即被免职。第二年,金军攻陷北宋都城东京,陆宰只得携带家眷南归。但陆游的母亲对儿媳妇却不满意,竟逼儿子离婚。俩人见事情已无法隐瞒,只得忍痛分离。在征得赵士程同意后,让家僮给陆游送了一份酒菜。王炎是当时主战派的领袖之一,具有出色的军事、政治才能。但仅半年时间,王炎便调离川陕。陆游虽然以酒度日,却时刻不忘国事。

宋朝卷:陆宰与金战离别,王炎失势

陆游辛弃疾南宋著名的爱国志士兼诗人和词人。他们一生立志报国,恢复中原,但因生不逢时而壮志难酬。政治上不得志,只好以创作来表达自己的壮志情怀,在诗词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陆游像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生于一个具有很高文化教养的官宦家庭。祖父陆佃是北宋著名文学王安石的学生,父亲陆宰官至朝请大夫直秘阁,是一个藏书家兼学者。1125 年(宣和七年)十月,任淮南计度转运副使的陆宰奉命到东京(今河南开封)朝见皇上,于是他带着家眷从淮南出发,由水路乘船进京。十七日早晨,倾盆大雨骤然降临,陆游就在这暴风雨中诞生了。陆宰进京后担任京西路转运副使,不久即被免职。第二年,金军攻陷北宋都城东京,陆宰只得携带家眷南归。全家辗转流离,历尽艰辛曲折,终于回到故乡山阴。这时赵构在临安称帝,建立了南宋政权,并任用卖国投降的秦桧为相,偏安江南。面对豺狼当道的黑暗现实,陆宰决心辞官退隐。陆宰是一个爱国知识分子,有相当高的社会声望。虽然退居乡下,仍有一些主张抗金的爱国人士前来拜访,和他谈论国家大事,每当他们谈到徽、钦二帝被俘,金兵的残暴,人民的苦难,无不咬牙切齿,痛哭流涕,恨不得亲自去与敌人拼命;谈到秦桧投降卖国,莫不拍案大骂,怒发冲冠。常常由于心情过分悲愤而吃不下饭。所有这一切,给童年的陆游以深刻的影响,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爱国思想的种子。良好的家庭环境,使陆游从小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他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十二岁时便能写诗。他自称:“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青年时,陆游跟著名诗人曾几学诗,文学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陆游少年时代的经历是苦难重重,青年时代遭遇也同样是万分不幸。

1144年(绍兴十四年),二十岁的陆游与表妹唐琬结婚。婚后,两人兴趣相投,相亲相爱,生活相当美满。但陆游的母亲对儿媳妇却不满意,竟逼儿子离婚。陆游和唐琬感情极好,不忍分离。但母命难违,陆游只好表面上把唐琬休归娘家,暗地里却瞒着母亲在外面找了一所房子让唐琬住下,经常私下与她会面。不久,陆游的母亲发现了这个秘密,竟上门吵闹。俩人见事情已无法隐瞒,只得忍痛分离。后来,陆游娶了王氏,唐琬也被迫改嫁赵士程。十年后的春天,两人在沈园游玩时不期而遇。唐琬虽然改嫁十年,始终旧情难忘,看到陆游孤单一人,是惊是喜,是怨是愁,一齐涌上了心头。在征得赵士程同意后,让家僮给陆游送了一份酒菜。陆游看着唐琬离去的倩影,此情此景,此痛此恨,使他不禁想起了那不堪回首的往事。他强忍着万般的痛苦,和泪咽下了这杯苦酒,对着一堵粉墙题下:“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 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 莫! 莫!”这首令人断肠的爱情悲歌《钗头凤》。唐琬看后,和词两首,不久忧郁而死。陆游终生眷恋唐琬,晚年写了《沈园》等不少的诗词来抒发自己的怀念之情。

婚姻的不幸是陆游生活的一大悲剧,而科举考试被除名,则是他政治生涯不幸的开始。

1153年(绍兴二十三年),陆游到临安参加省试,秦桧的孙子秦埙也参加应试。秦桧示意主考官把秦埙录取为第一名,但主考官陈之茂不畏权势,根据考生的真才实学,取陆游为第一名。秦桧对此非常恼火。第二年殿试,主考官仍取陆游为第一名。而陆游平常又喜欢发表恢复中原的议论,遂为秦桧所忌恨。他不但公然把陆游除名,还要治主考官的罪。幸亏秦桧不久就死掉,这件事才算作罢。这件事使陆游由科举考试取得功名,登上政治舞台,从而实现抗金报国抱负的愿望化作了泡影。

秦桧死后,陆游被起用,先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后调到朝廷担任枢密院编修官,他向皇帝提出了许多抗金复国的政治军事策略。但因此而招致主和派的憎恶,被罢官还乡。孝宗赵昚即位,锐意恢复,选拔人才。当时陆游的诗已有很高的名声。当孝宗问大臣周必大,如今诗人谁能比得上李白,周必大说:“只有陆游。”陆游因此博得“小李白”的美名。朝中大臣史浩、黄祖舜也推荐陆游善于写诗文,熟悉典章制度,孝宗便亲自召见陆游。陆游向孝宗陈述了自己的抗金主张,孝宗感到非常满意,特赐他进士出身,任圣政所检讨官。但由于张浚北伐失利,主和派乘机活动,罢了张浚。陆游因为支持张浚北伐,也被加上鼓动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官还乡。

陆游被罢官后,在家闲住了五年。1169年(乾道五年)十二月,又被任命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因为有病,直到第二年夏天,他才携带家眷沿长江进入四川。一路上名山大川,古迹胜景,民情风俗,使诗人大开眼界。陆游把沿途所见所闻和感受,写成了《入蜀记》6卷。三年任满,四川宣抚使王炎聘他去抗金前线南郑(今陕西汉中一带)佐理军务。王炎是当时主战派的领袖之一,具有出色的军事、政治才能。此次出任,很想有一番作为。王炎把行政公署设在宋金边界的重镇南郑,随时准备出师北伐。陆游也因此获得了亲临前线的机会,这使他感到无比的高兴,在诗中写下了:“投笔书生古来有,从军乐事世间无”的高昂欢快的诗句。从此陆游戎装仗剑,跃马驰骋在抗金的前线。他同王炎一起策划北伐工作,提出了一些巩固边防的积极建议。前线的军旅生活非常艰苦,经常是“铁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有时军情紧急,只好吃干粮充饥。可是,陆游却意气风发,写下了“逆胡未灭心未灭,孤剑床头铿有声”等充满豪言壮语的诗句,申述了他的报国雄心和信心。但仅半年时间,王炎便调离川陕。陆游也带着满腔悲愤回到了成都,北伐的希望也随之破灭。

1175年(淳熙二年),范成大任四川制置使,邀请陆游任参议官。陆游虽为属员,但与范成大是诗友,交情笃深,彼此都不拘形迹。加之陆游壮志难酬,他便借酒浇愁,狂放不羁。因而同僚们都讥笑他恃酒狂放。他便索性自号“放翁”。陆游虽然以酒度日,却时刻不忘国事。他在诗中写道:“平生嗜酒不为味,聊欲醉中遗万事。酒醒客散独凄然,枕上屡挥忧国泪。”表达了他的报国愿望。1177 年(淳熙四年),范成大调回临安,第二年,陆游也离蜀东归,川陕九年的军政生活,开阔了陆游的视野,给他的爱国诗篇注入了充实真切的内容和感情。陆游对这一段生活极为珍视,他后来回忆,自认为是“四十从戎驻南郑”,才深得“诗家三味”。于是将这时的全部诗作题名为《剑南诗稿》。

陆游东归后,先后在福建、江西等地任官。在江西时,因当地发生水灾,他打开义仓赈济灾民,被以“擅权”的罪名罢职。乡居六年后,再次被起用为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严州是一个山水胜地,皇帝有意让他放情山水。他上任后,却厉行节约,为当地百姓办了不少好事而深受爱戴。1188年(淳熙十五年),任军器少监,后升任礼部侍郎兼实录检讨官。由于继续坚持抗金复国的主张,对朝中大臣们苟活偷安,只图享乐的腐朽行为极其愤慨,常写诗讽刺。结果为当权者不容,很快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将他免职。陆游对此感到极度激愤,索性把山阴镜湖故居称为“风月轩”以示嘲讽。此后,陆游便长期隐居家乡山阴。他置身农村,一面读书自娱,同时也参加一些劳动。不仅了解农民所受的压迫和疾苦,而且与农民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因此他的诗中,揭示人民生活苦难,关心和同情人民的内容很丰富。如:“正如横江网,一举孰能脱。”揭露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又如:“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表现了对沦陷区人民日夜渴望恢复的无限同情。

陆游虽然年老退隐,但仍然不忘恢复中原。1202年(嘉泰二年),韩侂胄专权,欲借北伐建立功勋来巩固自己的权位,起用主战派人士。陆游不顾年老体衰,毅然应诏前往临安。但韩侂胄只让他编修孝、光两朝实录,并不让他过问军国大事。陆游大失所望,修完史书,便立即告老还乡。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爱国激情变得更加炽热,更加深沉,更加执著。到八十余岁的风烛残年,他还是“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甚至在贫病交加的困境中,他也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令人遗憾的是,陆游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壮志,也没能亲眼看到祖国完成统一。1210年(嘉定三年),陆游在弥留之际,怀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悲愤心情,写下绝笔《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成后,带着长天的遗恨,绝望的希望,离开了人世。

辛弃疾像

辛弃疾(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于一个世代官宦家庭。父亲辛文郁早死。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辛家是济南大族,祖祖辈辈对国家和民族忠心耿耿。辛弃疾出生时,整个淮北地区已经沦陷在金人手里十多年。辛赞本是宋朝官员,宋室南渡后,因为家族人口众多,无法南归,他为了全家生计,被迫担任金国的地方官。但他并未忘记作为宋朝臣民对祖国应尽的责任,他把希望都寄托在辛弃疾身上,经常教导辛弃疾要牢记亡国之恨。辛弃疾的青少年时期,就在这种充满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环境中,忍辱吞声地度过。因此他从小就立下了恢复中原的壮志。1154年(绍兴二十四年)和1157 年(绍兴二十七年),辛弃疾两次到燕京以参加进士考试为名,深入敌后,考察了解金国军事部署、政治措施和人民的反抗力量,开始谋划恢复祖国的大计。

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大军南侵,人民群众纷纷起来反抗,辛弃疾乘机在济南山区组织2000多人的义军,参加了济南农民耿京领导的起义队伍,并担任掌书记的职务。同时还说服了一个叫义端的和尚率部1000多人归属耿京。不料没多久,义端便偷了义军的印信叛逃。耿京大怒,欲杀辛弃疾。辛弃疾要求耿京给他三天期限,到时如捉不到叛徒,甘愿受罚。辛弃疾估计义端一定是逃去金营邀功,立即上马追赶,果然很快就追上了义端。辛弃疾当场砍下叛徒的人头回报耿京,耿京从此对他更加器重。

完颜亮南侵失败,在扬州被部下杀死。金世宗完颜雍即位,为了巩固后方统治,他加紧镇压义军,义军的处境日益艰难。为了保存这支抗金力量,辛弃疾建议耿京联络南宋官军,必要时南渡淮河,归附朝廷。耿京采纳了他的建议,并派他陪同贾瑞到南宋联系。1162年(绍兴三十二年),辛弃疾和贾瑞经楚州(今江苏淮安)到达建康(今南京),宋高宗立即亲自接见了他们。对义军的南归,高宗很赞赏,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加封检校少保,任命辛弃疾为承务郎、天平军节度使掌书记,其他诸人也分别任以官衔,叫他们立即回去传达朝廷的旨意。不料就在辛弃疾返回途中,义军中一个叫张安国的人勾结耿京部下邵进,杀死耿京投降金军。辛弃疾在海州(今江苏境内)听到这个消息,当机立断,约集当地统制王世隆和义军勇士马金福等五十余人,轻骑直奔山东金军大营。这时,张安国正在与金军将领饮酒作乐,辛弃疾率领五十余轻骑发动突然袭击,冲入五万人的金军大营,活捉叛徒张安国,并策反耿京旧部近万人跟他南归。辛弃疾昼夜兼程,把叛徒押送到建康,斩首示众,这一年他才23岁。(www.xing528.com)

辛弃疾南归之初,先后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司农主簿等职。但此时的南宋朝廷是主和派掌权,坚持抗金的辛弃疾在政治上受到严重压抑。但他仍不顾人微言轻,在认真分析符离失利以来的形势和军事斗争前途的基础上,写成《御戎十论》(又名《美芹十论》)进呈孝宗。指出南宋方面虽然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但只要采取合理措施,发挥自己的长处,就一定能收复中原。此后又向宰相虞允文上《九议》,严厉批驳了主和派投降误国的谬论,大胆肯定了张浚北伐的功绩,详细陈述了他对抗金北伐的计划,建议虞允文积极筹备恢复大业。辛弃疾对时局和形势的估计分析,表现了他卓越的政治见解和杰出的军事才能,同时也反映了他矢志抗金的伟大抱负。这一时期写下了:“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等格调高昂的词,表达了他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壮志。但在主和派得势的年代里,他的建议最终被无情的搁置,主战派的虞允文对他的建议也未予以重视。辛弃疾晚年回忆此事,无限感慨地写道:“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1172年(乾道八年),辛弃疾知滁州(今安徽滁县)。滁州在两淮之间,是南北必争的军事要地,由于连遭战祸,已破败不堪。辛弃疾到任后,减轻人民的负担,请求朝廷免除人民历年积欠的租赋;召逃亡的人回乡,由官府借钱给他们恢复生产;减低商贩的营业税,修建旅舍,鼓励商人来滁州经商。在短短的半年内,使滁州发生了极大变化,显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1177 年(淳熙四年),辛弃疾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第二年,调任江西安抚使,不久又调任潭州知府兼荆湖南路安抚使,成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辛弃疾到任后,兴修水利,开办学校。招募步兵2000人,骑兵500人,创建了湖南“飞虎军”,“飞虎军”经过严格训练后,成为一支精锐劲旅,不仅对内起了维护治安的作用,而且成为长江沿线最重要的一支防御力量,金军对这支队伍非常畏惧,称它为“虎儿军”。孝宗见“飞虎军”建成后,雄镇一方,因而非常高兴,加封辛弃疾为右文殿修撰,调任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这年江西闹饥荒,辛弃疾一到江西便采取紧急措施,贴出文告说:“粮商大户,不肯卖粮的,处以流放罪;若有人强迫粮商买粮,则处以杀头罪。”同时还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救荒措施,既开辟了粮源,又维护了社会治安,从而使饥民得以接济。在当时办理荒政的官员中,他是最有魄力的一位。但这却引起了当权者的忌恨。1181年(淳熙八年),谏官王蔺诬告辛弃疾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遂被罢官。

辛弃疾自南归以来,便离开了军队担任地方官,长期过着屡屡调动,频频转徙的仕途生活。这使他矢志抗金、恢复中原的抱负根本无法施展,这对一个忠贞之士来说是莫大的痛苦,尽管他历次任职都克心尽力,多有建树,但依然不能消除心中的苦闷。而且他的出色政绩又引起当权者忌恨和打击。因此他在辗转徙驻之间,登高临风,悲世伤生,写下了“遥岑远目,献愁供恨。……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慷慨悲壮的词,抒发了他壮志难酬的无限忧愤和痛苦。

辛弃疾罢官后,回到江西上饶带湖新居,后因新居毁于大火,移居铅山期思,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隐居生活。离开官场,置身于农村,心情变得轻松舒畅,在创作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写下不少展现农村田园风光的作品。但是作为一名抗金志士,虽然寄情山水,却并未忘怀国事。1188年(淳熙十五年)冬天,当时著名的进步思想家和爱国诗人陈亮从东阳来拜访他,这两位抗金志士在湖寺互诉衷情,共论时事,畅淡了十天。陈亮离去后,辛弃疾立即追赶,想挽留他再住几天。但因雪深路滑,没有追上,只好独自返回,凄然感伤,岍词言志,高度称赞陈亮统一祖国的壮志。这就是南宋词坛上著名的“鹅湖之会”。

1203年(嘉泰三年),韩侂胄用事,欲借北伐以建盖世功勋,极力主张抗金的辛弃疾再次被起用,出任绍兴知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不久调任镇江知府,北伐中原的愿望似乎又有了一线希望。他满怀豪情地写下了千古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达了他老当益壮的抗金热忱。他建议朝廷,把兵权交给元老大臣,作好出兵北伐的准备,但他坚决反对草率出兵。他上任后,赶制了1万套军服,招募了1万名壮士,派人深入敌后侦察,了解敌情。但韩侂胄只不过想利用他的声望作为北伐的号召而已,不仅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反而借故将他免职。1206年(开禧吐年),韩侂胄北伐因准备不足而失败,再次起用辛弃疾为兵部侍郎、枢密都承旨,想借他的才略挽回颓势。但辛弃疾此时已是重病在身,无法赴任。1207年(开禧三年)九月十日,辛弃疾怀着满腔的悲愤,在大喊“杀贼”数声之后,离开了人世。

陆游和辛弃疾都是正直而有抱负的知识分子,两人初怀壮志,未被任用,最终遭贬而屈志不伸,只好以创作来抒发心中的报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这种共同的经历和遭遇,使他们的创作主题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陆游以诗擅长,兼好文、词。他一生创作极为丰富,不仅是南宋成就最高,也是历代作品最多的诗人。今存9300多首诗,主要作品有《剑南诗稿》85 卷、《逸稿》2卷、《渭南文集》50卷(包括词2卷、《入蜀记》6卷、《天彭牡丹谱》1 卷),另有《南唐书》18 卷、《老学庵笔记》10卷。

陆游既是一位抗金志士,又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忧国忧民、抗金报国的爱国激情,构成了他的诗的生命和灵魂,是贯穿始终的主题。陆游一生渴望横戈立马,征战沙场,在他早年的不少诗中直接抒发了这种雄心壮志和投身战斗的强烈愿望。如:“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忧国孤臣泪,平胡壮士心”,“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表达了他战死沙场、为国立功的心愿。但是由于主和派的阻挠,陆游驰骋疆场的壮志始终不能实现。因而在他的诗中更多的是抒写壮志难筹的悲愤。如:“安得扬鞭出散关,下令一变旌旗色”,“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表达了他报国无门的忧愤。对主和派卖国求和,敬安享乐的行为,陆游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和谴责。如:“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战马死槽枥,公卿守和约,穷边指淮淝,异域视京雒。于乎此何心,有酒吾忍酌!”

广泛地描写生活,同情人民的疾苦,是陆游诗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如:“吏或无佳政,盗贼起齐民”,“彼盗皆吾民”,“县吏亭长如饿狼,妇女怖死儿童僵”等诗句,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榨。陆游退隐后写下了大量恬淡幽远、清新俊逸、自然流利的田园山水诗。如:“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融诗情与哲理为一体的诗句,表现了他对祖国山河和生活和热爱。陆游的诗歌继承并发扬了现实主义的传统,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生活和时代精神,同时又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陆游不仅善于写诗,而且擅长填词,《钗头凤》就是一首流传很广的名篇。《卜算子·咏梅》就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佳作,陆游以象征的手法抒发了他矢志不改的人格和情操。《诉衷情》表达了他壮志凛冽的气概。

陆游的散文议论风生,文情并茂,语言洗练,平易晓畅,《入蜀记》就是一部优美的散文作品。

辛弃疾是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集驰骋疆场与凭栏赋诗于一身,既是爱国志士,又是词人,是南宋词坛上豪放派的杰出代表。辛弃疾擅长填词,他有部分诗作。他的词今存630多首,收入了《稼轩词》,辛弃疾不仅继承和发扬了苏轼诗的豪放风格和优良传统,还大胆地打破了词和散文的界限,在词上取得了创造性的辉煌成就。

慷慨激昂,豪放悲壮,强烈的爱国热情贯穿于辛弃疾的作品中。辛弃疾生长于沦陷的中原地区,力主抗金、收复失地的爱国思想无疑成为他创作的主题。如:“吴楚地,东南坼”,“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表达了他对中原故土的深切怀念。又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抒发了他激昂奋发的报国豪情。但是辛弃疾自南归后,屡遭贬谪,屈志不伸,这激起了他无限的悲愤。如:“空怅望,风流已矣,江山特地愁予。”“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等表达词人空怀壮志,报国无门的苦闷和愤慨。对主和派的昏庸苟安,辛弃疾进行了的批判和讽刺。如:“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 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叹夷甫诸人清绝”,“世上儿曹都蓄缩,冻芋傍堆秋瓞。”表达了他对主和派投降卑劣行径的深恶痛绝之情。

辛弃疾还有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的词作。如:“北陇田高踏水频,西溪禾早已尝新,隔篱沽酒煮纤鳞。”描绘了独具风韵的江南农村环境。又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表现了农民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通过对祖国壮丽山河和田园生活的描写,寄寓了他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辛弃疾的词不仅在数量上是南宋最多的,而且在内容和风格上也是独树一帜。

除词外,辛弃疾还遗留了120多首诗。如“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表达了他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感慨。又如:“人间正觅擎天柱,无奈风吹雨打何!”写出了他雄心壮志屡被打击的悲愤和无奈。辛弃疾的诗虽比不上词,但仍有他独自的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