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朝卷:赵匡胤倚赵普为智囊和心腹,杯酒释兵权第二天的后果

宋朝卷:赵匡胤倚赵普为智囊和心腹,杯酒释兵权第二天的后果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唐朝安史之乱以后,节度使的势力日益增强。赵匡胤担任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时,以赵普为掌书记,倚为智囊和心腹。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视赵普为亲人,十分敬重,平日总是以“赵书记”称之。赵匡胤与赵普的关系,比一般的君相关系更为亲密复杂。赵匡胤将赵普视为左右手,事无大小,都要征求其意见,才作最后决策。杯酒释兵权第二天,这几员大将都宣称身体有病,不能胜任繁重的军务,请求解除他们在朝廷的军职。

宋朝卷:赵匡胤倚赵普为智囊和心腹,杯酒释兵权第二天的后果

唐朝安史之乱以后,节度使的势力日益增强。到后来,他们既掌握有相当数量的军队,又占据跨州连郡的土地,还拥有当地的民政权和财赋权,成为一方军阀。唐朝末年,军阀朱温坐大,终于废去唐帝,自己过了一把当皇帝的瘾。别的军阀不服气,又凭借其军政实力发动战争,争夺皇帝的位子。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还使中国大地上,从907 年到960 年的54 年间,走马灯似的出现了二十来个立有国号的封建政权,真是“有枪就当草头王,京城频换天子旗”。赵匡胤建立宋朝,要想长期地保有赵家的江山,不能不下狠心割去封建机体上的这一毒瘤,加强中央集权。于是就发生了历代史家津津乐道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赵匡胤有一个很重要的谋臣叫赵普。赵普,字则平,幽州蓟县(今北京)人。他读书不多,但性情沉静,多谋善策,长于政事。后周时,他担任赵匡胤父亲赵弘殷的军事判官。赵弘殷在滁州生病,他日夜端药侍候,使赵弘殷十分感动,而认他为同宗。赵匡胤来探视父亲,与赵普交谈,深感其见识高远,足智多谋。不久,就将他调到自己的部下,为推官。赵匡胤担任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时,以赵普为掌书记,倚为智囊和心腹。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视赵普为亲人,十分敬重,平日总是以“赵书记”称之。“陈桥兵变”中前后谋划安排的关键人物就是赵普,所以建宋后论功行赏,授予赵普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以便随时侍奉于皇帝左右。962年(建隆三年)就以赵普为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使、检校太保。次年,又升任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即宰相。赵匡胤与赵普的关系,比一般的君相关系更为亲密复杂。赵匡胤将赵普视为左右手,事无大小,都要征求其意见,才作最后决策。赵匡胤经常微行赵普私宅,二人席地而坐,以炭火烤肉,一边喝酒,一边商谈军国大事。例如关于统一战争“先南后北”的决策,就是一个大雪夜,两人在赵普家喝着酒吃着烤肉,商议出来的。赵匡胤提倡大臣读书,赵普就狠攻《论语》,并以其中所论,用于政事。他曾经对赵匡胤说:“为臣有《论语》一部,用半部佐助陛下定天下,用半部佐助陛下治理天下。”以至留下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赵普的脾气很倔犟,他曾经上奏推荐一个人任职,赵匡胤不用。第二天,赵普还推荐此人,赵匡胤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又推荐这个人,赵匡胤发了脾气,将奏折撕碎掷到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下来拾起破碎的奏折。回去粘贴到一起,第四天再拿到朝廷上奏推荐,赵匡胤终于知道此人有才,而下诏任用。

建宋以后,赵匡胤和赵普君臣交谈和思虑最多的,是如何结束和防止唐末五代军阀割据朝代更替局面重演的问题。陈桥兵变后论功行赏,以石守信为归德军节度使,以王审琦为泰宁军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掌握着国家最精锐而且数近全国总兵额一半,负责出征和皇帝与都城保卫任务的禁军。又以手握重兵的慕容延钊为殿前都点检,以韩令坤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赵普就很担心,多次在赵匡胤耳边叨叨。赵匡胤说:“他们都是我的老朋友,不会背叛我的。你也想的太多了。”赵普答道:“我也知道这几位将军不会反叛。但是我仔细观察这些人,都不是能够管束住手下的人才。他们手下万一出现有野心的人,到时候他们又怎么能做主呢?”赵匡胤这才觉得问题的严重,并从更深的层次,考虑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军阀割据夺权的问题。平定李筠、李重进的反叛以后,赵匡胤更感到这个问题的迫切。有一天,他找来赵普,谈论历代天下治乱的教训,长叹一声,说:“从唐末以来,才几十年时间,就出了八姓十二个君王。僭称皇帝和篡夺政权的事比比皆是,战乱不断,人民遭受了莫大的苦难。我想要结束天下的战争,创造长治久安的政治局面,究竟用什么办法好呢?”赵普说:“陛下考虑这些问题,是天地神人的福气。我看,关键是节度使权力太大,君弱臣强,只要把他们的行政权取掉一些,把他们的财赋权控制住,把他们的精兵收回朝廷,天下自然就安定了。”赵普还要说下去,赵匡胤摆摆手说:“你别再说,我已经懂了。”

赵匡胤自己是以殿前都点检的职务被人推上皇帝之位的,所以,还在961年(建隆二年)闰三月,当讨伐李重进回京后,赵匡胤就下诏免去慕容延钊的殿前都点检职务,改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免去韩令坤侍卫指挥使的职务,改任成德节度使。从此以后,不再设立殿前都点检一职。接下来,赵匡胤谋算起他最亲信的老朋友的军权。有一天晚朝以后,赵匡胤将石守信等大将留下来喝酒叙旧。酒喝到高兴处,赵匡胤让手下人退出,说:“不是你们,我就当不上皇帝。不过,这天子也太难当了,还不如当节度使那么舒服。我经常整夜愁得睡不着觉!”石守信等人问:“陛下为什么事这么忧愁?”赵匡胤说:“这还用问吗? 我这个皇帝的位子谁不想坐?”石守信等人听皇上说出这样的话,吓坏了,一齐跪倒,把头在地上磕得嘭嘭响,问道:“陛下怎么说出这些话来? 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非分之想?”赵匡胤说:“你们各位当然没有异心了。但是,如果你们手下的将领有人想突然富贵起来,你们怎么办? 一旦他们把黄龙袍披到你们身上,你们虽然不想当皇帝,能由你们吗?”石守信等人全都哭泣着说:“我们都太愚蠢了,没有想到这些。陛下就可怜我们,给指出一条活路吧!”赵匡胤感叹说:“人生就好像日光从云缝中闪过,短暂得很。人们之所以追求地位和金钱,不过是想使自己生活过得比别人舒服和愉快些,还想使子孙别受苦受穷罢了。你们为何不放弃兵权,到地方上去当大官,再买些好房子好地,为子孙们创下永远不可更动的产业,再多买些歌儿舞女,每天喝喝美酒,看看歌舞,高高兴兴地度过这一辈子呢? 我今天跟诸位约定:世代与你们的子孙通婚,君臣之间不要猜疑,上下相安,那是多么好啊!”石守信等几人都拜谢道:“陛下为我们几个想得太周到了,真不愧是生死之交、骨肉之亲啊!”

杯酒释兵权

第二天,这几员大将都宣称身体有病,不能胜任繁重的军务,请求解除他们在朝廷的军职。赵匡胤也就顺水推舟,对石守信等人的军功大加褒奖了一番之后,下诏免去了他们戍卫京师的职务,改派石守信为天平节度使,高怀德为归德节度使,王审琦为忠正节度使,张令铎为镇宁节度使,赵彦徽为武信节度使,让他们都离开都城,到镇就任,还给他们许多赏赐。只有石守信还兼有侍卫都指挥使的职务,但兵权已不在他手里。从此,连殿前副点检的职务也不再设置了,禁军没有最高统帅,直接受皇帝指挥。

大雄节度使符彦卿是历仕后汉、后周的老将,又与赵匡胤是姻亲,防守北方辽人,功劳甚大。赵匡胤一继位就给他加以太师的最高头衔,后来,又想调他来京典领禁军。赵普进谏道:“符彦卿的名位已经够高的了,怎么能再交给他那么重的兵权呢?”赵匡胤答道:“我与他交情很深,怎么能对不起他呢?”赵普说:“陛下怎么就能对不起周世宗的呢?”赵匡胤无话可说,这事就不再提起。

“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石守信等重臣元老的军权,但各地节度使的实力仍对皇权有很大的威胁。为此,赵匡胤又采取措施加强禁军,并用各种手段牢牢地控制禁军的权力,使禁军成为其巩固统治最重要的武装力量。

禁军本来是天子的卫兵,唐朝就有,不过数量很少。五代时,许多皇帝都是从节度使爬上来的,深切地认识到军队的重要,故而首先加强身边的护卫力量,使禁军的人数越来越多,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后周世宗柴荣为了加强中央的力量,并随时用以外出征战,除了保留侍卫的禁军外,还下令各地选拔最壮实的兵丁到汴京,让担任殿前都虞侯的赵匡胤挑选出武艺高强者编为殿前诸班,使禁军的实力更为加强。赵匡胤建宋后,仍沿袭后周制度,以殿前、侍卫二司统领禁军。其中最精锐的兵员,号称班直,专门扈从于皇帝左右,地位在一般禁军之上。比班直稍次的禁军,分属御前忠佐军领司、皇城司、骐骥院。其余的禁军,都用于守卫京城和随时听从征调外出征伐。他大量扩充禁军的名额,即位当年,就下诏要求各州长官选拔部下壮健勇猛者以补充禁军。他挑选出强壮的兵卒作为兵样,派往各地,按兵样选送禁军。选出来的兵员,先在各地训练,等训练好了以后,再送来京城。后来,在陆续削除藩镇势力后,将其甲兵也收编于禁军,使禁军的数量空前增加,成为王朝正规军中最大的一部分。

赵匡胤很注意禁军的训练,961年(建隆二年),就下诏殿前司和侍卫司检阅所属部队,拣出其中骁勇的升为上军,而将老弱和怯懦的都作为剩员处理。并曾多次亲临讲武殿,检阅部队,进行教练。他常亲自观看禁军比试武艺,骑马射箭,摔跤格斗,凡优胜者,不仅给予赏赐增加俸禄,还有可能选拔到上军中。禁军的俸给优厚,装备精良,战斗力很强。

北宋的军队,除禁军以外,还有厢兵、乡兵和番兵,后三种军队不仅质量无法与禁军相比,就是数量也不行,加上这三种兵又分别掌握于许多将领手中,根本无法与禁军抗衡,如若造反,更是死路一条。据统计,970年前后,全国总兵员37.8万人,其中禁军就达19.3万,超过半数。这叫做“强干弱枝”的办法。

禁军的布置也很有讲究。赵匡胤以10万禁军驻扎于京城及其周围地区,其余禁军则以屯驻、屯泊和就粮军的名义分守各地。在内地军事要塞驻防,叫做屯驻。在边境重镇戍守,叫做屯泊。守护往京城地区运送粮食物资的,叫就粮军。各地禁军定期轮换,而家属都留在京城,表面上是对出戍禁军的优待,实际上也是人质。家属在皇帝手里,谁还敢在外造反?

为了将禁军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赵匡胤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首先是禁军不再设最高统帅,由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和侍卫步军都指挥使这三个衙门的长官分别统领,互不隶属,互相牵制,都直接听命于皇帝。其次,禁军将领全部由皇帝直接任免。禁军军官提升时一律调离原来的部队,防止部队中形成亲信军阀势力。分守外地和出征的禁军直属朝廷,地方无权指挥,其将领由皇帝临时任命,而不固定。这样,“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任何将领都没有熟悉亲信的部队和下属,更无法以手中的军权与朝廷抗衡。第三,将原来负责传达皇帝命令、承受大臣表章、执掌机要的枢密使一职,改为掌管军政的机关枢密院的首脑。枢密使负责军队的招募、训练、供给、调动等等具体事务,但不直接统帅军队。而各部队将领统领军队,却无权调动军队。枢密院与各将帅之间互相牵制,大大增强了皇帝对军队的控制。

将元老重臣调离禁军以后,禁军将领都选由资历较浅的军官担任。这些人本无多大勋劳,又感激皇帝的恩遇,对皇帝唯命是从,便于驾驭。而赵匡胤对这些将领也是恩威并施,培养他们对自己的绝对忠诚,又控制和防范很严。有一次在讲武池前检阅水战演习,禁军的主要将帅都侍立于皇帝左右。赵匡胤说:“人们都说为国家要舍生忘死。但是死是人最难的一件事,哪里像说起来那么轻巧?”有个叫李进卿的禁军将领,马上走上前来,说:“只要皇上说一句,我马上就去死!”言毕,就跃身跳进池中。赵匡胤急忙让几十名水手下水救捞,等把他捞上岸,已经快断气了。还有一次,赵匡胤在许多人陪同下观看泗州新送来的一只老虎。给老虎喂了一只羊腿,老虎一下子就扑上去吞食了。然而,老虎的嘴张开了却再也合不上,原来是被羊骨头卡住了喉咙。赵匡胤朝左右看了看,问道:“有人能取出羊骨头吗?”马上有一个内侍挽起衣袖,将手伸进虎口。将羊骨头取了出来。966年(乾德四年),有人密告殿前都指挥使韩重赟私自选取亲兵作为自己的心腹,赵匡胤很生气,想杀死他。赵普劝谏道:“陛下不可能自己去统领亲兵,总是要交给合适的将领去统带。如果这次把韩重赟杀了,那么将领们都会害怕,再也没有人敢给你带亲兵了。”赵匡胤接受了赵普的意见,没有杀韩重赟,但不久还是将他调出禁军,去当彰德军节度使。忠义军节度使王全斌被委任为凤州路行营前军都部署,武信军节度使崔彦进为副都部署,王仁赡为都监,率禁军步骑及诸州兵,征伐后蜀,立了大功。但事后有人告发,王全斌等人杀死投降的后蜀士卒万余人,克扣蜀兵奉调入京的口粮,劫夺民家子女玉帛的不法行为。赵匡胤马上让中书省调查讯问,再由百官定议这几员将领都应处以大辟的极刑,最后自己才出马,下诏从宽处罚,将三人都降职处理。既严肃了军纪,树立了皇帝的声威,又收买了人心,使犯法的几位将领感恩不尽。

五代时,藩镇强横,皇帝难以控制,节度使往往父死子代,不听朝廷任命。朝廷如果要调动节度使,总是先派出军队防备,然后才下诏书。宋朝建立初,沿袭五代的情况,带有王爵和宰相称号的节度使就有好几十人。他们拥有数州之地,形同土皇帝。赵匡胤采用赵普的计策,逐渐削弱节度使的权力,防止其反叛。(www.xing528.com)

赵匡胤首先采取得力措施,削弱节度使的权力,从根本上消除军阀割据的隐患。还在陆续平定各割据政权和反叛节度使的时候,就将他们所统领的州县收归朝廷直接管辖。963年(乾德元年)又下诏将各节度使驻扎州以外所兼领的支郡都收由朝廷直属,州官由皇帝任免,直接向皇帝奏事,不再从属于节度使。各州设知州管理行政事务,另设通判为其助手,但地位均等,州的文书必须有知州与通判连署,才能生效,以便二官互相牵制。而这些州官全部都由文人充当,对节度使有很大的牵制。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长期在大名(今河北大名)任职,其亲吏刘思遇贪污不法,收取百姓租税时,都用大斗,百姓苦不堪言。赵匡胤就往大名派去一个文官当常参官,管理收租税的事,从此当地的斗量才公平了。

本来,各节度使总是将地方的赋税扣留大部分,只将极少的部分上供朝廷。节度使还指派心腹管理场院关市,收入全部归己。为了剥夺节度使的财权,赵匡胤听从赵普的意见,于965年(乾德三年)三月下诏,要求各州的赋税收入,除了留下必要的开支外,其余全部调送到汴京,不许占留。各地的场院关市,则由朝廷委派文臣管理。又在州以上设置了转运使,掌管一路的财政税收及水陆转运事务,以京官为转运使。所有地方官员,包括节度使、防御团练使、观察使、州刺史等,都无权干预钱粮之事,这就断绝了节度使聚敛的源流,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五代时,节度使控制了地方的司法权。他们任用将校担任马步都虞侯和判官,兼管刑法狱讼,称马步院,朝廷不能过问。赵匡胤说:“五代藩镇跋扈,有的无视法纪,随意杀人,朝廷也不加处理。人命是关天的大事,对节度使也不能姑息。”为此,他下诏要求,各州凡是审理的大辟(杀头)案件,一律将案卷抄送刑部,由刑部审查批复,以防止地方随意杀人。973年(开宝六年)七月,下诏罢免所有由地方任命的马步都虞侯和判官,改马步院为司寇院,选派新及第的进士、九经、五经及其他资历相当的文官去担任司寇参军,掌管各州的刑法。节度使再也不能专横枉法了。

赵匡胤除了解除节度使们对禁军的控制权外,还采取了许多措施,削减节度使的数量和以文臣任武职。赵匡胤让赵普为他挑选推荐有武才的文臣,让这些人去顶替武将担任武职。最先是以左补阙辛仲甫担任四川兵马都监。赵匡胤深有感触地对赵普说:“五代时,方镇残酷暴虐,百姓深受其害。我要任用一百余名干练的文臣,去分别治理那些大节度使的藩镇。这些人即使贪污,为害也不及武将的十分之一。”于是,赵匡胤找各种机会,取消武将的军职,用文臣代替武将。例如,当节度使病死时,不许其子孙袭职;当武官调任后,或年老致仕(即退休)后,其原职都改由文臣担任。969年(开宝二年),凤翔节度使王彦超以及其他节度使到汴京朝见,赵匡胤在皇宫后苑设宴招待。酒足饭饱,赵匡胤似乎很随便地说:“各位都是国家的功勋旧臣,长期在各重要兵镇任职,职务繁重,确实不能体现我优待贤能的思想。”王彦超熟悉“杯酒释兵权”的故事,知道皇上在故伎重演,马上走上前去,跪奏道:“为臣没有什么勋劳,却长期得到这么多的荣誉和宠信。现在,我年纪大了,身体也大不如前,请求皇上可怜我,让我这把老骨头回家安度晚年吧!”同在宴席的安远节度使武行德、护国节度使郭从义、定国节度使白重质、保大节度使杨廷璋等人对王彦超的话很不满,纷纷摆起自己攻城克敌、久经沙场的战功和长年守边的劳苦。赵匡胤说:“这些都是过去的事了,说了有什么用!”于是,在第二天下诏罢免了王彦超、武行德等人的节度使,给他们每人一个奉朝请的虚衔。以后,凡节度使逝世、或调离不再任命新的节度使,所以节度使越来越少,又没有多少实权,仅仅成为优宠重臣或宗戚的荣衔。

夺权之宴

经过以上的一系列努力,赵匡胤终于削弱和限制了节度使的权力,由朝廷直接控制了州县官的任免,将地方的行政权、财税权和司法权全部收归朝廷,极大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王朝的巩固和发展。更重要的,正如朱熹所说,赵匡胤把地方上的“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唐末五代以来,长期困扰中国社会的军阀割据混战不断的问题,使社会安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五代的统治者都是凭借武力起家,轻蔑文化和文人。当初,赵匡胤在军中手不释卷,周世宗就指责道:“作为武将,应该致力于使军备坚良,兵卒勇猛,读书有什么用?”后汉大将史弘肇也说:“安定朝廷,削平叛乱,只需要长枪大剑,像毛笔杆子有什么用处?”他最讨厌文人,说:“文人太难相处,竟然把我看成个大兵!”他处理社会治安的绝招,是不管罪行大小,抓住全都杀头。

从防止割据、巩固统治的国策出发,赵匡胤建宋后,一反五代重武轻文的陋习,重视文化,重用文人。他自己一贯喜欢读书,即使在战争间隙,也随时拿起书本,并到处搜集人间奇书。当初,他回答周世宗的责难时,就说:“为臣我没有奇谋来佐助皇上,却担任这么重要的职务,总怕不能胜任。所以找这么多的书来读,是想广博见闻,增加智慧。”即位以后不久,赵匡胤就聘请了一位名叫郭无为的饱学之士,到崇政殿给他讲授经书和史籍,并且形成制度,以后的每个皇帝都有专门的侍讲官,称崇政殿说书。通过读书,对他治理国家有许多启发。读《尚书》中的《尧典》和《舜典》,他感慨地说:“尧、舜对四个坏人(四凶)的处理,只是将他们流放到边地,现在的法网是多么严密啊!”于是,他指示大理寺官员制定了新的刑律,名为《宋刑统》,又将他自己有关的诏令编集成《建隆编敕》,一起刊印,使人们有所遵循,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刑罚。他要求自己的亲属努力读书,说:“帝王的子弟,应当好好地阅读经书,知道治乱兴衰的道理。”962年(建隆三年)二月,他向开国功臣们发出号召,说:“我希望,现在的武将们,全都去读书,以便能知道治理国家的方法。”

赵匡胤特别重视儒学教育,以儒家思想去安定社会,用儒家经书去培养治国人才。刚登上帝位,他就下令增修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房舍,在文宣王庙(孔庙)正殿里,重新塑制修饰先圣孔子及10位哲人的像,在东西两边廊庑的板壁上绘制了72位贤人和21位先儒的画像。赵匡胤亲自在孔子和颜渊塑像的基座上撰写赞辞,又要求随行大臣撰写其余贤哲的赞辞。在国子监修建的过程中,他一再亲临视察督促。962年(建隆三年)六月,国子监建成,左谏议大夫崔颂被任命为判国子监事,并立即聘请经师,招收生徒讲学。赵匡胤听说国子监已有生徒读书,非常高兴,传诏予以褒奖,派遣宦官送去许多酒果,赐给各人。不久,又下诏,按照一品大官的礼仪,在文宣王庙门前树立16根大戟,以壮声威。从此以后,社会风气开始转变,大臣百姓都以读书为荣。

读书做官是孔子和古代文人刻苦读书的动力,但是在五代,这种愿望却很难实现。赵匡胤要根除军阀割据这一毒瘤,实行的一项重大措施,就是重用文人,以文官取代武官的许多权力。他从实践中深知读书人对治理国家的重要。建宋之初,百废待举,翰林学士卢多逊担任太仆令,为他制订规划了一系列的礼仪制度和有关仪仗,并向皇帝讲解其目的与作用,使赵匡胤叹为观止,说:“选宰相要用儒者。”963年(建隆四年)十一月,赵匡胤想更改年号,交代宰相:“必须挑选自古以来未曾有过的。”于是选出“乾德”二字作为新年号。965年(乾德三年)正月,平定后蜀,有些后蜀的宫女被送来后宫,赵匡胤翻检她们的梳妆用品,在一面负镜的背面,见到有“乾德四年铸造”五字,大为惊奇地说:“今年才是乾德三年,这面镜子怎么竟是乾德四年铸造的呢?”拿了这面镜子就去找宰相们询问,竟没有一个人能解每件事,不得已,赵匡胤召翰林学士陶谷和窦仪上,窦仪说:“前蜀王衍曾经用过这个年号,此镜一定是从蜀地得到的。”赵匡胤大喜,又一次感叹说“做宰相须是读书人!”

为了得到更大的文官队伍,赵匡胤除了要求各级官司员及时向朝廷推荐人才外,自己也随时注意发现和选拔人才。970年(开宝三年),有人讲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处士王昭素学问渊博、德行高尚,赵匡胤就亲自在便殿召见,让他讲乾卦。讲:“九五飞龙在天”一句时,赵匡胤说:“这样的书,怎么可以让普通人见到。”王昭素回答:“这本书里的说法,只有圣人出现时才能合符其中的卦象。而陛下正合其象。”赵匡于是向他了解民间情况。王昭素讲了不少民间的疾苦,并博引孔子、孟子的话劝谏皇帝。赵匡越听越高兴,说:“你为何不求做官,使我到今天才见到你?”又问他治世养身的办法,王昭素说:“治世莫若爱民,养身莫若寡欲。”赵匡胤觉得这句话太重要了,马上就拿起笔写到了屏风上,任命他为国子博士。

赵匡胤从一开始就很重视科举制度,用考试的办法,发现和选拔优秀人才。当时,取士分为三科:一是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二是经术优深,可为师法;三是详娴吏治,达于教化。科举向文人广泛开放,不管是内外职官,还是布衣草民,不分门第、乡里,都可以来来应试。由专门的考官考论三道,再由皇帝亲自主持廷试,决定录取。为了防止滥竽充数,赵匡胤要求很严,除了亲自主持殿试外,各科取进士的数量也少,每科仅取8—10名。还常常对考选者的情况加以过问。968(乾德六年)三月,权知贡举王祐录取了10名合格进士,其中翰林学士、南郊礼仪使陶谷的儿子陶邴名列第六。第二天,陶谷上朝谢恩。赵匡胤对左右的人说:“我听说陶谷不能管教儿子,陶邴怎么能够登第?”于是下诏让中书省官员复试,结果仍然合格。由此,赵匡胤专门下了一道诏书,指出:“士人的选拔,并不是要去树立个人的恩惠。做大官的人,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不可结党营私,互相吹嘘,互相包容。考试是国家的重要手段,怎么能私自冒充和滥竽充数! 从今以后,录取的进士,凡是大官的子弟,都要由中书省复试,合格后才可赐第。”荆湖川蜀诸割据政权平定以后,参加科举的人数大增,朝廷要求各县一路上供给举人吃食。有的举人一再参加考试,不能及第。970年(开宝三年)三月,赵匡胤下诏礼部,查阅各州推举并参加过15次以上考试的举人名单,总共106人,全部赐给本科出身。这种以皇帝特恩的名义录取,是赵匡胤网罗人才的一项新举措。972年(开宝五年),主持科举的翰林学士李昉作弊,录取不合格人员。赵匡胤殿试时,进士武济川、刘睿竟胡乱回答,人才鄙陋,被当殿罢黜。正好有人上诉李昉凭关系人情决定取舍,赵匡胤于是亲自召见落第者360人,从中挑选了195人,由殿中侍御史李莹等人为考官,当殿给以笔墨纸张,进行诗赋考试。从中录取进士26人,五《经》4人,《开元礼》7人,三《礼》38人,三《传》26人,三《史》3人,学究18人,明法5人,全部赐给及第,并赐钱设宴招待。李昉因此受到处罚。赵匡胤高兴地说:“过去,科举多被有钱有势的人家垄断。我现在亲自在讲武殿考试,才革除了这一弊病。”

通过科举等各种途径,朝廷得到大量有学问的人才,并将他们充实到从中央到州县的各级政权机构,建立了庞大的封建官僚体制,有力地保证了政权的巩固。

赵匡胤建立的以皇帝为中心的封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成功地解决了绵延数百年的军阀割据问题,巩固了封建政权,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但是,其防止军阀形成的军事体制,兵权过于集中,将不知兵,兵不识将,严重地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官僚机构庞大而互相牵制,办事效率低下。所以,以后宋朝国力渐弱,在外敌面前被动挨打,人民负担太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最后在内外交困中被金人所灭,这些都是赵匡胤所始料未及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