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考察过后,采样小组成员全都兴奋难抑。工作成果在摄影家李玉祥那里立竿见影。他用随身携带的手提电脑,将所拍摄的影像一一展示出来。更加证实后沟村具有典范的意义。他几乎将这个古村落所有重要的视觉信息尽收囊中。由于我们进村后各自行动,他还拍到不少我没有见到的珍罕的细节。显示了这位涉足过数千个古村落的摄影大家非凡的功力——镜头的发现力、捕捉力和表现力,以及在横向行动中纵向观注的深度。
我对他说:你下边的工作是编写《后沟村民俗调查摄影记录范本》了。
摄像师樊宇提出,他今天遇到村中一家正在办葬事。他决定住进后沟村拍摄该村丧葬民俗的全过程,然后抽样进行入户的民俗调查。
我知道樊宇是具有献身精神的摄影师。他锐利的眼睛已经看到后沟村在人类学和民俗学中的价值。他不会放弃或漏掉任何机会。摄像与摄影的生命就是抓住稍纵即逝的影像。
另一项最重要的工作是对后沟村的民间文化进行文字性的全方位和深入其中的普查。我将这一工作交给榆次区的文联与民协。他们是有普查经验的。我将乌丙安教授编写的《村落民俗普查提纲》交给他们,内分生态、农耕、工匠、交易、交通、服饰、信贷、饮食、居住、家族、村社、岁时、诞生、成年、结婚、拜寿、丧葬、信仰、医药、游艺,凡二十类,270个题目,有的一题多问。请他们据此并结合当地情况,另行计划与设题。
随后,我们又赶往祁县赵镇修善村和丰固村考察民间窗花。这两个村庄的百姓都是心灵手巧,多才多艺。凭一把裁布的剪子,一块红纸,人人能剪出满窗的鸟语花香。我们想从中找到一位传承有序的剪纸艺人,来做民间美术及其艺人的普查范本。
从山西返回北京不久,传真机的嗒嗒声中,就冒出来榆次文联传来的《后沟村农耕村落民俗文化普查报告》。榆次文联在接受我们的工作安排后,很快组成以张月军为首的普查小组进驻后沟村。并制定三种工作方式。一、对所有70岁以上老人作调查;二、采用座谈、随机、抽样方式对全村村民作调查;三、对周围村落采用问卷和走访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同时将我交给他们的普查提纲,依据当地情况,或减或增,重新列出十六类,150个问题,一问一题。这些题目是在考察之中不断提出和完善的。切实、准确、细微、针对性强,而且周全。这个普查小组颇具专业水准。这便使这份普查报告具有形成范本的可靠基础。虽然我们亲临过后沟村,但读了这份报告后才算真正触摸到后沟村的文化。
从中,我们详尽和确切地获知该村所有的物产,人们采用怎样的耕作方式和传统技术,制肥与冬藏的诀窍,节气与农事的特殊关系,与外界沟通和交易的方式,信贷与契约的法则,一日三餐的习惯,治病的秘方与长寿的秘诀,节日中苛刻的习俗与禁忌,蒸煮煎烤炸腌的各种名目的食品与风味小吃,居住的规范与造屋的仪式,生老病死、红白喜事的习俗与程序,分家的原则与坟地的讲究,各种花鸟动物图案的寓意,村民们崇爱的剧目,信仰的世界和对象……仅仅数十户人家的山村,竟有如此深厚的文化。而正是这深切而密集的文化,规范、约定、吸引与凝聚着后沟村中这小小的族群中的精气,使之生息繁衍于荒僻的山坳间长长数百年。(www.xing528.com)
此后不多日子,榆次文联又寄来厚厚一本打印的集子。是他们进一步收集到的后沟村大量的谚语、歌谣、故事与传说。其中谚语中“短不过十月,长不过五月”、“人吃土一辈,土吃人一回”、“只有上不去的天,没有过不去的山”、“不怕官,只怕管”等等,都是在这次普查中新搜集到的。多少智慧、经验、感慨、磨砺以及自由的向往与山川般阔大的胸怀,尽在其间。民歌民谣是集体创作的,它反映一种集体性格。我还很欣赏歌谣中的一首《土歌》:
犁出阴土,冻成酥土,
晒成阳土,耙成绒土,
施上肥土,种在墒土,
锄成暗土,养成油土。
这首对土的爱,之深沉,之真切,之优美,真是可比《诗经》。村民们都是土的艺术家。他们真能把土地制造成丝绸和天鹅绒!还有那些关于喜鹊、石鸡、斑鸠、红嘴鸦等等充满人性的美丽传说,叫我们体味到这些从不猎杀动物的村民的品格与天性。比我们自以为科学万能而肆虐大自然的现代人文明得多了。
在我将这些资料编入《普查手册》时,感觉到全国性的民间文化普查启动之前,已经有了一宗丰厚又宝贵的收获。当然,后沟村也有收获。如今已经拥有全国一流的专家为他们编写的第一部村落的风俗志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