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冯骥才文化遗产学术论集

冯骥才文化遗产学术论集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甲申年初,李小林打来电话,约我在《收获》开辟专栏,写一写我近年在各地乡间文化普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近两年,一边组织和发动各地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和普查,一边寻机纵入田野。本书是整整一年里在《收获》“田野档案”中发表的一系列文章的结集。写到末篇之尾,已感力不能支,故而最后一句是“现在,我要把这个储藏田野档案的门轻轻关上了”。一年来,不断有人因为看过《收获》,对我表示声援与鼓励。

冯骥才文化遗产学术论集

甲申年初,李小林打来电话,约我在《收获》开辟专栏,写一写我近年在各地乡间文化普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此时,我因文化普查千头万绪的事而身陷重围,压力极大,本想把这约稿推了。又一想,心里确实堆积着从大地获得的那些五彩缤纷呢,倒也该用笔记录下来,便应了小林。谁料这本来并不艰难的写作却使我不堪重负。在镇日的忙碌中时刻要记着不能忽略和逃避交稿的日期。然而一经伏案挥笔,竟然感受到宣泄一般写作的快乐!

近两年,一边组织和发动各地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和普查,一边寻机纵入田野。我喜欢亲近乡土的那种感觉和感受。尤其是——每入乡土深处,才实实在在领悟到民间文化的意义。它直通远古而依然活着的根脉,它在百姓心中深刻的精神之所在,它不可思议的多样与斑斓,它醇正的、浓烈的、深厚而迷人的气息……只有此时此刻,才发现我们对民间其实很无知;而只有弄懂了民间文化,才真正懂得我们的百姓与民族。可是,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这种根的文化正在遭受全面的、断子绝孙般的冲击……但是,这些发现、体验、认知和思考,这些惊奇、感动、忧虑和焦迫,一入笔管,便发觉被文学研究者们硬性地分类为散文、随笔、批评的种种体裁之有限。于是,在这次的写作中决心拆除各种体裁间的樊篱,将散文、随笔、研究、批评等一起混用。我想,非此不能表现我这种复杂的内容。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种文体试验。我却不愿意用“试验”二字,这两个字过于操作性、技术性、游戏性,没有血肉和血性。

于是,甲申一年,我在各地奔波、在田野与山川的行走间,不断地寻找时间的缝隙,让自己的笔站在光洁而美丽的稿纸上。有一次,我忽然发觉稿纸的一排排横竖的小方格很像田畦。我的笔不也在这田野中走来走去,不也在思考、感动和叹息吗?有人说,我这些文章是“行动散文”。我笑道:这个词儿倒是恰如其分。虽然我不想打什么旗号。(www.xing528.com)

本书是整整一年里在《收获》“田野档案”中发表的一系列文章的结集。写到末篇之尾,已感力不能支,故而最后一句是“现在,我要把这个储藏田野档案的门轻轻关上了”。但李小林叫我先不要关上。她说,别忘了你是作家,你这些文章会使更多人了解你、支持你。她说得不错。一年来,不断有人因为看过《收获》,对我表示声援与鼓励。然而,我的问题的关键是没有时间,更别提写小说了。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我选择什么?我是不是此生注定要守候在民间了?不知道。反正,一个作家倾尽一生之力,最终也只能把自己想写的写出一半来罢了。另一半,或是不能写,或是没时间写。写到此处我忽然感到写作是一种命运。命运就是你在选择,你也被选择。

有感而发,写在书前,且为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