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罗丹纪念馆静谧的院中,我举着一把黑布伞凝视着那座世人皆知的思想者的雕像。细密的秋雨淋着他铜绿色赤裸的肩背,亮光光寒冷的雨水沿着他的臂膀和手流到双腿上,但他一动不动,紧张的思想使他忘却一切。于是,在我眼里,它不再是一个沉思的人,而是思想本身。它是拟人化的思想的形象。
《思想者》是对思想的颂歌。
人类社会只要还在进步,就需要思想。人类靠着自己的思想穿过一道道生活的迷雾从历史走到今天。但今天的迷雾只有靠今天产生的思想廓清。上世纪身陷于贫穷的中国人不可能有当今被淹没在汪洋大海般物欲中的困惑。因此一切真正有价值的思想都来源于对现存世界的怀疑。它的本质,即是批判性的,又是创造性的。思想永远是一种先觉的社会理性。
思想是被现实的困境逼迫出来的。它不是空想联翩与向壁虚构。它与活生生的现实对话,还一定要作用于现实之中,影响和改变现实。那么谁是思想的实践或实现者呢?
在历史上用行动去完成自己思想的人大多是政治家。或许有人说,政治家可以使用手中的权力,文化人手中却只有一支笔。所以在常人眼中,文化人只能是发发议论和牢骚、大声呼吁乃至作个宣言而已。可是,晚年的托尔斯泰为什么要离开在亚斯细亚波利纳亚庄园极其舒适的生活,频繁而焦灼地介入社会事件,甚至去作灾民调查?他似乎连文学也放弃了。
思想是现实的渴望。它不是精神的奢侈品。它必须返回到现实中去。最好的实践者是思想者本人。特别是我们关于经济全球化中本土文化命运的思考,一直与本土文化载体的大量消失在同一时间里。我们等待谁去援救那些在田野中稍纵即逝、呻吟不已的珍贵的本土文明?所以行动者一定是我们自己。
这不是被动的行动。它是思想的一部分。
所以我说,我喜欢行动。不喜欢气球那样的脑袋,花花绿绿飘在空中。我喜欢有足的大脑,喜欢思想直通大地,触动大地。不管是风风火火抢救一片在推土机前颤抖着的历史街区,还是孤寂地踏入田野深处寻觅历史文明的活化石。唯有此时,可以同时感受到行动的意义和思想的力量。(www.xing528.com)
行动使我们看到自己的思想,充实、修正和巩固我们的思想。我们信奉自己的思想,并不是狂妄自大和自以为是,而是因为这些思想在现实中得到一次又一次的验证与吻合。这一切都必须经过自己的行动。
因此,在编集这本小册时,我把“思想与行动”作为主题,并得到本书编者、好友祝勇的认同。我刻意将近两三年来所写的文化批评类的文章,择精选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思想”,即对当代中国文化命运的思考;一类是“行动”,即我付之于行动时,随手记下的一些事件、过程、思考与感受。由于要与同一套书的体例保持一致,所选“思想”的部分自然多一些;又由于篇幅所限,只能将“行动”的部分压缩下来。需要说明的是,前后两部分没有时间的顺序。多年来,我一直是边思考边行动。我喜欢这样的感觉:
在行动中思考,使思想更富于血肉,更具生命感。随时可以在思想中触摸到现实的脉搏;
在思考中行动,使足尖有方向感,使行动更准确和深刻,并让思想在现实中开花结果。
当作家把自己写入书中,心中的企望只剩下一个:愿读者的感受与我相同。
2004年5月2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