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建筑文化极致般的高度

中国建筑文化极致般的高度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许多重要的驻足于历史的事件发生于此。于是,便有了这部图集的书名:古风。古风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浓郁的岁月感,一种深厚的历史韵味,一种悠远的美,一种历尽沧桑而犹然存在的文化精神。此时,正值我着力推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启动之时。打开来,竟是已然完成和即将付梓的《古风》的书稿。摄影师们着力从景象中摄取内在的意境,又刻意于用细节放大历史的辉煌,使得读者得以了解到中国建筑文化极致般的高度。

中国建筑文化极致般的高度

一个时代或一代人离去,它们把自己最大的创造——建筑留在世上。然而,这些建筑不仅仅是先人留下的可供使用的房子,还是历史的空间。许多重要的驻足于历史的事件发生于此。许多建筑的细节清晰而确凿地记忆着历史的细节。它们又是先人生活中最密切的一部分。先人说过的话,脚步声,喜怒哀乐,以及呼吸的气息,全都散布在这些空间里。别以为它们只是空空的昔时的遗物,一种特定的历史生命还在其间。是啊,它们还是先人的创造呢。那一代代人的审美被这些建筑鲜明地强调在自己的形态上。也许当时人们不以为然,以为那些美只是一时的崇尚,但在今天看来,却是过往不复的一种特异而迷人的历史气质了。

于是,便有了这部图集的书名:古风

古风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浓郁的岁月感,一种深厚的历史韵味,一种悠远的美,一种历尽沧桑而犹然存在的文化精神。于此,我们不仅可以触及到远去的历史,也可以找到自己的由来。

它具有我们中国人精神文化上传承的价值。

可是,在漫长的历史的更迭与变乱中,这些古建筑已经所剩无多;在当今全球化冲击和现代化狂潮中,更是支离零落。故而,几位具有文化眼光的图书编辑家和摄影家自愿地承担这一时代性的使命。他们身背沉重的照相器材,离开城市,走入田野,奔波四方,去收寻散落于世却并不被人们珍视的建筑遗存,一件件精心摄入他们的底片上。此时,正值我着力推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启动之时。我知道他们的宗旨,为他们的文化良知与奉献精神而感动,又担心他们人单力薄,难以胜任如此浩大的工作。我国的古建筑遗存过于庞博。纵向而论,历史久远,跨越朝代很多,不同时代的遗存错综地沉积在一起;横向而论,民族与地域众多,建筑的样式因地而异,很难搜罗尽致。而我们过去只是对制造精工的经典建筑略有了解;对于各民族各地区风格各异的古村落与古民村从未作过普查,心无底数,工作将如何入手?

他们邀集了一些阅历宽广的建筑学者参与进来,所制订的方案既科学又实际。他们别出心裁和创造性地将古建筑分门别类,设定了八个专项,即牌坊、戏台、门楼、楼阁、祠堂、会馆、宅第和书院,然后由摄影家各自认领,下去拍摄。并且一边拍摄,一边整理,根据需要提出补拍的内容,逐步完善和加强。这样做,很系统,目的性强,又避免各方面的浪费,遂使这一千头万绪的工作做得井然有序,畅如流水。(www.xing528.com)

原以为这一大型的举动至少用时数年。不想只是一年多,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编辑便寄来方方正正一大包裹,重重的如一包粮食。打开来,竟是已然完成和即将付梓的《古风》的书稿。

洋洋八大卷,照片数千帧。捧书在手,立即会感到这部采用分类分卷方法的好处。面对古建筑庞大纷繁的世界,我们不会感到困惑,选择其中任何感兴趣的一卷,都可以有条不紊地走进去,然后一卷又一卷分门别类地欣赏到它们不同的画一般的美感,了解到它们各自的文化意蕴。诸如门楼之庄重,楼阁之挺拔,牌坊之神圣,书院之典雅,祠堂之崇高,会馆之富丽,戏台之绚丽和宅第之安详。

当然,每卷中的建筑又是千姿万态的。本书十分注意展示地域的多元,历史的多变,人文的多样,匠人与艺人的手法与技术的各不相同,以及文化的差异造就的审美的缤纷,从而使读者感受到中国建筑文化浩无际涯的宽度。

同时,本书又非常精心于照片的拍摄。摄影师们着力从景象中摄取内在的意境,又刻意于用细节放大历史的辉煌,使得读者得以了解到中国建筑文化极致般的高度。而精练的文字说明和阐述,进而发掘出建筑文化的深度。于是,一部中国古建筑大观就这样立体地赏心悦目地摆在眼前。

这部图集的可贵之处,是它着眼于广大读者,将普及视为己任。从分类分卷的创意到图文相生的手法,以及知识性的表述,都试图将大众读者与自己的文化遗产拉近,予以美的冲击和文化的感染,以期引起强烈的挚爱之情。本图集的编者和作者都深知,唤起民众的文化自爱与自珍乃是文化保护最关键的前提。为此,应该深深感谢他们,并希望更多读者喜欢这部沉甸甸又精美的图书。倘能如是,辄不负他们用心之良苦,着力之辛苦。因为落入泥土的汗水所企望的是从中开花和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