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的巨人走过大地,它留下最大的遗物就是民居。古代民居以三种形式遗存于世。中外皆是如此。一种是成片的街区,一种是整体的古村落,另一种是单体的豪宅与庄园。历史街区多在城市,古老的宅院大多如遗珠一般散落在僻远的乡间。
我国各地都有民间的豪宅。称其冠者,乃是晋商豪宅。而晋商宅院中杰出的典范,便是晋中地区灵石的王家大院和榆次的常家庄园。这两处宅院虽然都是占地一二百亩,屋宇一两千间,若说制造之精美,要属王家大院;要论气势之宏阔,当推常家庄园。
晋商乃是中国封建经济鼎盛时期的风云人物。明清时代虽有十大商邦,然晋商风格别具。他们头脑灵活,审时度势,学养都好,视野开阔,行商上很有远见和大略。而且他们天性勤俭,善于积累。一生只身闯荡在外,赚得的银子却最终拿回家乡,修屋盖房,植树栽花,精雕细刻,用尽心血,造出一座座如花似锦、仪态万方的豪宅。他们不单是叶落归根,颐养天年;更为了营造一片人间乐土,一个家庭化的理想王国,完成自己人生终极的愿望。晋商竟是这样富于人生信念的!于是,这些晋商的老宅不仅是建筑史的奇迹,也是人文史的一个奇迹。它们不只是向我们炫耀足以敌国之富,更是执意地展示传统的中国人独特而美好的生活向往与理念!
如今我们信步穿行在王家一道道错落有致的庭院,或徜徉于常家那条大街。首先感到惊异的是它们规划严格,井然有序,层次清晰,界定分明;这些界限有形地呈现出古老家族中的规则与秩序。如果依照这些规例的路线在房子里走一走,便会生动地感知到昔日生活中的节律、庄重与尊严。
然而,在这确定不移的建筑规制里,却又是千变万化和充满想像的。建筑在古代不仅是功能空间,更是精神空间。人在其中所需求的种种心理的感受,比如疏朗或幽秘,流畅或迂回,宏大或小巧,从容或险峻,一切一切,尽在其中。如此运用空间的创造来满足人丰富的心理要求,惟晋商这等宅院才有。
倘若定睛注目,便是无所不在的雕刻艺术。晋中这两大名宅——王家大院和常家庄园,称得上一座国家级的建筑雕塑博物馆。所有门楼、照壁、房脊、檐口、墙壁、柱础,几乎无处不雕;各类石雕、木雕、砖雕、灰雕,可谓无雕不精。有时一件雕刻,镂空雕、透雕、高浮雕、浅浮雕,线刻兼而用之,玲珑剔透,高悬屋角,令人惊叹不已。晋人的雕刻似与北魏灭凉时大批河西走廊的雕刻石窟的工匠东迁至此有关。风格上具有北方的浑厚大气;但由于晋商这些豪宅精益求精的需求,促使雕工们又去兼容了南方的精巧与细腻。于是这晋人独有的雕刻艺术,自然可以称雄于北国。(www.xing528.com)
但是这些雕刻更深刻的价值是其中的内容。雕刻的题材,一方面是民间熟悉的神话传说和戏剧故事,一方面是民间广泛使用的谐音图像。这些寓意着企望富贵、健康、好运、平安的形象,全都化作优美与精致的雕刻,在宅院的里里外外,密密实实地布满了所有空间。此外还有大量的千姿百态的楹联、抱柱联、匾额和文字性的砖墙木窗,等等,从内容上看,全是治家格言,圣贤名言和好诗与美文;从形式上看,书法美、文字美、绘画美、诗词美、雕刻美又融为一体。如此巨大的密集的文化信息都被浓缩到晋商们的宅院中来!因而构成了一种强烈的文化氛围,一派儒雅的气息,一个浓郁、浑厚、具有教化意味的精神天地。它形象地体现着中国人独有的哲学、人生、伦理、道德与审美的追求。同时又是家庭化、生活化与亲近化的。在这里,一切都是可以去触摸的;人就生活在其中。它既把生活理想化,又把理想生活化。世界上任何地上也见不到这样民居——这样的民居文化与文化民居!这晋中双宝不是中华文明之宝吗?
今天,我们能够拥有这一文化瑰宝,应该感谢此地的百姓与领导者,特别是耿彦波和他的工作班子。近百年来,随着晋商的衰落,三晋一带极负盛名的众多宅院渐渐荒芜与倾圮,有的已然荡然不存。然而住在王家大院与常家庄园里的百姓们,却很文明,他们知道先人的遗物不能毁坏。这是晋中一带地面文物保存较好的人文基础。然而即使这样,自然的破损,年久而失修,待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两座历尽沧桑的大宅院都已经湮没在数百户居民柴米油盐的生活里。幸好有一位耿彦波,在他先后担任灵石县县委书记和榆次市委书记时,慧眼识出它们的历史价值,也看到它们的未来价值——这正是它们的文化价值。故此,对这两座宏大的古宅下大力气先后进行整治。他以对待文物的态度与方式来精心整修这两大民居,使得古物重光,重放异彩。我常常想。倘若换一种人,换一种态度,将两大残败的老宅改造成一片矗立的高楼。我们将失去的是什么?仅仅是这晋中双宝的本身吗?
何况,当今神州各地都有一些民居,亦精亦美,风格各异,而且也像这晋中双宝被整治之前那样,伤痕累累地披着厚厚历史的尘埃。它们的命运怎样?只有等待着开发商的推土机吗?我们可是从来没有任何修复古老民居的意识与经验的!
于是,这套画集除去展示晋中双宝的无尽的风姿之外,同时为各地保护和修缮古老提供一种范本,一种新的着眼于未来的价值观,一些具有创造性的可操作的方法,以及若干必须遵循的准则。我想,这一定也是敬业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西苑出版社着力推出此书的本意。如果我们各地都是这样珍惜先人留下的遗存,文化幸甚,后人幸甚矣!
且为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