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博物馆:改革开放的盲点

博物馆:改革开放的盲点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当代中国的博物馆正陷入尴尬。博物馆不仅是收藏和展示的部门,还是一个研究部门。在各国博物馆内,都能见到中国文物;惟独中国的博物馆内没有外国文物。他说,他们博物馆有许多成套的爱斯基摩人的历史文物,中国肯定有更多成套的、可以反映中国历史文化的文物,可否交换一套,哪怕中国提供的是二三流文物,也能使中加两国青年人,不出国门,就能进入对方的文化深层?为什么独独博物馆既不改革,也不开放。

博物馆:改革开放的盲点

有句名言:“博物馆是一个国家的履历”。

此言极是。大到国家,小到城市,乃至村镇,其历史足迹都清楚地留在博物馆里。此外,还有它们的命运、荣辱、身份、年龄、性格和独有的财富。去一个国家或城市,哪怕住上一年,必未真正了解到什么,可是走进那里的博物馆,却很快能获得一个鲜明又深刻的印象。博物馆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的浓缩,精神形象的显影屏幕,过往的漫长历程仍然可以鲜活感受的时光隧道。未来的一半在历史里,博物馆给人的启示无边无际。所以,文明社会的旅游者们,每到一处,往往先要参观当地的博物馆。

然而,当代中国的博物馆正陷入尴尬。许多地方博物馆沦落到无人问津的境地,不得不出租给商业部门以维持生计。博物馆无钱收购理应收藏文物,眼巴巴瞅着那些珍品被文物贩子转卖到洋人港客的手中。一位博物馆工作人员说:“一天进来的参观者还没有尘土多。”博物馆成了现代都市被遗忘的角落。

当我们在世界一些著名的博物馆内,看到教师领着孩子们参观,上课,那神情有如身在圣殿,我们会怎么想?

倘若说,中国人的文化素质太低,参观博物馆这种事要等到“文化提高”之后再说,那么为什么高雅的音乐会、纯艺术展览、严肃文学、古董收藏等等都为大批的人所痴迷,偏偏博物馆无人理睬?对于爱逛博物馆的洋人们来说,也只有那些非看不可的兵马俑、汉尸和编钟之类,好奇地去看上一眼,一般的地方博物馆则很少涉足,即使参观,也反应平淡。

我们这一东方古国的博物馆,因何对内对外都如此受到轻视?这原因还是先要从博物馆本身寻找。粗略说来,大致有五:

一、类型单一。我国博物馆的设置具有计划经济的分配式。总体分为历史、自然、艺术三种,省以下的城市却只有一个综合式的博物馆。分类机械,各地一致。很少专门的、小型的、多样化的博物馆。一个地方的某些历史文化特征,往往是由这种专门的博物馆体现出来的;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丰富性,又必须是众多博物馆方能展示。我国博物馆类型设置的本身,就把各个地域的文化差异削弱了。博物馆缺乏独特性,看了使人觉得无味。

二、博物馆,物不博。虽然此中有经费拮据、仓库有限、馆史太短等原因,但主要由于我们的博物馆很少文化性质。历史是曾经有过的生活,只有无所不包的文化才能充实又丰满地反映历史的一切。但我们的博物馆,一方面受故宫模式影响大,专注四海珍玩,轻视文化;另一方面受“为政治服务”影响深,目光狭窄,无视文化。本来,博物馆应装下整个世界,但在我们的博物馆中所看见的世界却狭小有限。

三、陈列方式陈旧。长期以来,博物馆陈列多为“通史式”,从“劳动创造人”到“红旗插上天安门”,按年代顺序排列。全国统一,格式相同,很少创意。即使地方史和艺术品的陈列,也离不开这种说教性很强的“形象的历史教科书”的思路。这种陈列,不是为观众打开灿烂的历史文化宝库,而只是形象的概念和概念的形象;所陈列的文物,不是历史遗落的迷人的细节,不是依然活着的文化生命,而只是一些僵化的历史物证,尤其这历史说教尽人皆知,博物馆不过再去乏味地重复一次。这样的展示,魅力何在?

如果放弃说教者的姿态,博物馆的氛围即刻会化生硬与空洞为丰足与亲切。博物馆的陈列方式是一种社会方式,说到底只有一个目的,便是千方百计诱导观众走进历史、感受历史和深入历史。

四、缺乏研究。博物馆不仅是收藏和展示的部门,还是一个研究部门。(www.xing528.com)

首先,博物馆的展出应以学术研究为基础,并不断展示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发现。人们向博物馆索求的,便是见识与知识。但我们的博物馆把研究局限在考证的层面上,观众面对文物,最多只能获得标签上那种注脚性的初级知识。这种博物馆,能有多大吸引力

再有,世界任何博物馆都是一个巨大的文化矿藏,有待各方面专家去研究开发。它理所当然应该向全社会开放,主动为研究者提供实物,以使死的收藏变为活的知识。但我们的博物馆大多是“闭关自守”,视馆藏为家藏,把人类财富当作单位财富,拒研究者于门外。尤其那些考古发现,一旦收藏入库,再难见到天日。不研究,没价值。这不过是由地下挪到地上,换个位置而已。这样的博物馆,谁愿意亲近?谁能亲近?

五、封闭式。在各国博物馆内,都能见到中国文物;惟独中国的博物馆内没有外国文物。在中国几乎找不到研究西方文物的专家和鉴赏家,而美国堪萨斯博物馆出版的董其昌的研究著作就足有五公斤重。我们在国内的博物馆里转来转去,打头碰脸,仍旧是自己面对自己;而一个美国青年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里呆上一周,可以弄明白整个人类的文明创造。

1987年我在加拿大参观多伦多历史博物馆时,结识一位博物馆员,他是研究爱斯基摩人历史的专家。他说,他们博物馆有许多成套的爱斯基摩人的历史文物,中国肯定有更多成套的、可以反映中国历史文化的文物,可否交换一套,哪怕中国提供的是二三流文物,也能使中加两国青年人,不出国门,就能进入对方的文化深层?

这个想法,很难实施,但不失为一种美好的愿望与设想。我们的博物馆是否有过类似的异想天开?

没有想像,明天还是今天的样子。

在长期的封闭状态中,我们博物馆的模式,以及内部结构、运行机制、基本观念,已然老化和僵化。在计划性思维下形成的一套,机械呆板,狭小生硬,至今没有抛掉,自然也就成为被现今活鲜鲜的社会生活所冷淡的缘故了。

当今的商场、超级市场、办公方式、快餐,等等,都已引入了国外经验,来得快,学得像,很方便实用。为什么独独博物馆既不改革,也不开放。无计可施,无可奈何,却依然无动于衷,何故?

归根到底,要看我们把博物馆放在什么位置上。

一个国家或城市怎么对待博物馆,体现它的现代文明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