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文化遗产建设性破坏与仿古建筑兴建热

中国文化遗产建设性破坏与仿古建筑兴建热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筑界把这种视文化而不见的破旧立新,称作“建设性破坏”。中国的政治与文化相互敏感,甚至过敏,大概也是一种传统。故此,中国民族这样一个古老民族竟然连民族服装也没有。只要开发,首当其冲要遭受破坏的便是古代的遗弃。伴随着这种“建设性破坏”,最令人莫解的便是大批仿古建筑的兴建热。

中国文化遗产建设性破坏与仿古建筑兴建热

北京人在“夺回古都风貌”的呼吁中,似乎以为只有北京的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在当今大规模城市改造中才濒临毁灭,其实这已是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一个日益迫切的现实危机。

建筑界把这种视文化而不见的破旧立新,称作“建设性破坏”。

每当有人问我:“你说保护那些破旧的老房又有啥用?”我真有点悲哀。一个创造了五千年文明的民族,难道还需要接受“文化的价值”的再教育吗?

可是,如果你到那些普通公民家庭里就会发现,屋内的一切物品与那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很少关联。在农民的家庭里,大多是近二三十年的物品。那些古老的器物都到哪里去了?都叫古董贩子弄到各大城市的旧物市场上卖给洋人了。

我们那么丰厚的文化,究竟怎样变得如此瘠薄的?

我想起在日本画家平山郁夫先生的一次谈话。他说中国的文明史虽然源远流长,但朝代更迭太多,每个朝代的君主,都要迁址迁都,废弃旧制,将前朝故旧视为反动,以示自己才是开天辟地,因此中国文化的传承屡受中断。这批评确实中肯。中国的政治与文化相互敏感,甚至过敏,大概也是一种传统。清初和清末,留辫子和剪辫子——这种男性发式,都成个人政治倾向的象征。文化便随同朝代,一朝兴而一朝亡。故此,中国民族这样一个古老民族竟然连民族服装也没有。今日倘有人穿大褂,必被视为前朝遗老。连说相声也早换了制服和西服了。

再要说,便是中国自古为农业国,十分重视“新”字,一年四季,秋枯春荣,春天带来新希望,故曰春为“新春”;一切美好的企求都落在这个“新”字上。这个观念还非常执著地反映在年俗文化中,把年叫新年,过年时一切辟邪与祈福的民俗行为,无非都为了来年的“万象更新”。故此,过年便要穿新衣、戴新帽、里外全新,砸了东西还要说句“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对“新”的崇拜的反面,便是对“旧”的废弃,所谓“除旧以迎新”。这样,便不会从文化意义上来认识古老事物的价值了。我们虽然创造了古老又辉煌的文化,同时我们又无情地毁掉自己的创造。近世来,多出了一个“砸烂旧世界”和“扫四旧”的口号,文化自然被荡涤无多了。(www.xing528.com)

文化一词的含义可作多解。大致有三:一视为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二视为一种教育程度;三视为一种意识形态。

数十年来,后两种包揽了对文化的全部解释。尤其仅仅把文化当作一种意识形态来加以取舍,几乎要了五千年文化的命。谢天谢地!近十余年来,人们终于认识到文化的价值,有了文化意识和文化眼光,懂得了现代化决不只是物质单项的膨胀,还要将人类的一切文化创造变为可以享用的精神财富;懂得了任何民族、国家、城市的特色和魅力都在自己独有的历史文化里,而历史的创造是一次性的,一旦失去,永无回复……然而有此意识尚很有限,于是这些有识者发出的呼吁就分外焦迫与急切了。

如果说,历史文化在“文革”期间,是被权力恶狠狠毁掉的;现在则是为了钱乐呵呵毁掉的。两种同样都是因为没有文化。这文化是指文化意识,而不是文化知识。应该承认,我们这个创造了灿烂文化的民族,一直又是缺乏文化意识的。因此,地面遗存的古物大多不是保护而是保留下来的。只要开发,首当其冲要遭受破坏的便是古代的遗弃。如果下个世纪中华大地变成青一色的高楼林立霓虹灯铺天盖地,那将是多可怕的事!对这一倾向最激烈的指责便是:

“不要叫子孙再骂我们无知了!”

伴随着这种“建设性破坏”,最令人莫解的便是大批仿古建筑的兴建热。任何历史巨人的扮演者本身,丝毫不会引起人们的崇敬。为什么一边毁掉真正的古物和历史文化,一边却在花钱制造大批伪劣的古物和伪文化?有人说,这是因为仿古建筑是旅游部门干的,而古文化遗存归文化部门管理,文化部门不如旅游部门有钱,以致到处破真立伪。难道在这两种部门之上,没有一个更有文化、更权威、对祖宗也对后代更负责的部门?

谁回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