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灵魂不能下跪:冯骥才文化遗产思想对新造城运动的深思

灵魂不能下跪:冯骥才文化遗产思想对新造城运动的深思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想,在这如火如荼的“新造城运动”中,能否静下心来,审视全局,发现这一运动所出现的各种深刻而致命的问题,以前瞻的、深入的文化思考去纠正当前这种急切和粗糙的行动,把造城运动所带来的文化损失降到最低点?

灵魂不能下跪:冯骥才文化遗产思想对新造城运动的深思

“新造城运动”是一场速成性的城市改造。由于城市管理者建功立业心切,房产开发商们获利发财心急,各项工程都要速战速决,还要在各种节日里竣工剪彩献厚礼。再加上,造城的规划都很大,资金却常常捉襟见肘,这就决定了这些工程不可能精工细制,不可能是“百年精品”,很容易陷入粗糙。而粗糙的城市是不会具有魅力的。

特别是一些仿古建筑

由于古物已毁,只好仿古重建。重建大多不是严格地遵循原先的尺度、结构、材料和方法。基本是用钢筋水泥制造的假古董,或可称作“古装建筑”。比如各地都在大造的“明清街”,到底与这城市的历史有什么关系?有什么地域特点?有没有文化内涵?单从时间上说,明清两朝总共六百年,各个时代风格迥异。比如明初与清初的风格就全然不同。但如今这些仿古的明清街却一如唐装,最多只是一个粗糙的古代符号罢了。将丰富而立体的历史生命变成空洞和概念化的历史模型,是当前城市仿古建筑的本质。仿古不是对古物的尊重,而多半出于吸引游客的商业目的。假古董是任何地方都可以制造的,对于城市,毫无文化价值。

在“新造城运动”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不是深化自己的人文历史,而是外化自己的文化内涵。外化是表面化,是直露和浅薄化。当然,更值得注意的倾向是把城市趣味化,娱乐化,甚至庸俗化。这可能是出于赚钱的想法,但庸俗是文化最大的杀手。庸俗化可以毁掉一个城市的文化,乃至城市本身。

当今我国正在进行的这场“新造城运动”,非同小可。这里所说的“非同小可”,是指它对当代中国人精神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这一巨大、急速而粗糙的人文改造——或者叫做人文再创,将会给当代中国的精神文化带来的负面作用。我想,未来中国很难再发生这种“造城运动”。我们的后人将生活在我们所创造的这种粗俗的城市环境中。我们没有理由不为此而焦虑!

我想,在这如火如荼的“新造城运动”中,能否静下心来,审视全局,发现这一运动所出现的各种深刻而致命的问题,以前瞻的、深入的文化思考去纠正当前这种急切和粗糙的行动,把造城运动所带来的文化损失降到最低点?(www.xing528.com)

具体地说,当务之急是先要认定自己城市的文化个性。这个文化个性不是今天赋予它的,而是它独特的历史形成的。如果不深知自己的文化个性,鲁莽的破坏就一定会出现。紧跟着,就要保护好那些作为文化个性有形载体的历史遗存和历史环境,特别是那些成片的历史街区。倘若没有这些原生态的城市板块,历史生命便会断气。假古董不能显示城市的人文特征,因为假古董没有历史年龄和人文内涵。新建筑应该考虑它的文化血型与地域传承。还有,规划要避免功能主义的区域划分。现代城市规划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文化规划”。规划只能保护和深化城市特有的人文形态,不能随意地肢解原有的人文整体。由此而言,从城市个性的认定到整体规划的制订,都急需人文科学领域知识分子的参与。对未来城市的想象,没有这些文化学、历史学民俗学美学和地方史学者以及艺术家们的真知灼见的注入,当代的“新造城运动”在后人那里得到的很可能是一个相反的结论!

再有,就是城市的改造不能操之过急。世界上任何名城都是日积月累,不断滋养,修行百年千年,渐渐出落出来。哪有可能一年半年把城市变成一个“名牌”?如果现在没有足够的资金去精雕细刻,那就交给后人,慢慢地做。不要由于建功心切,毁掉了历史积淀,也毁掉了未来的发展空间。

然而,写到这里,我忽然想,我这些话对谁而言?对于那些大干快上的新造城者们,他们听得见——听得进去我这些意见么?

新造城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翻天覆地的人文变革。我们之所以称之为“运动”,因为它太像一场革命运动了。它是一哄而起、不可阻挡的,它是“打破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它是强制性的,又是充满激情的。但这是和平年代里一场笑容满面的走向新生活的城市建设运动,也是一场中国人一往情深的现代化运动。为此,我们身在这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往往很难感受到它的负面,很难看到它在那些无形的精神文化的层面里所造成的深刻的损害。那么,首先应该清醒地正视这一运动的是知识界。因为社会清明的大脑始终应该存在于知识界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