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0年,我从杨柳青跑一趟回到市区,常常就一头扎进天后宫的广场里。
从来天后宫就是天津人过年的中心。
过去是来买年货,现在是来找年味。然后,再把年味带回家里。这自然要通过各种年俗的物品。比如灯笼、香烛、剪纸、年画、空竹、福字和春联,等等。在时代的风习变化,许多年俗物品失去实用意义并渐渐萎缩之时,我发现在天后宫广场上一种传统的年俗物品却反方向地忽然壮大起来。这便是剪纸。
不过10年的光景,如今一入腊月中旬,宫前的广场火红似海,一色的剪纸摊便铺天盖地。高高竖立的样品牌子上,年年花样翻新,层出不穷,那种创作潜力之巨大,真是很难估量。而且,来到这里买剪纸的津门百姓年年增多。我站在广场上心里设想过,如果把这些剪纸摊撤去呢?这里的年意一定失去一大半!于是这复兴而蓬勃起来的津门剪纸,竟然是风光依旧地巩固了天后宫这个城市的年俗中心的功臣。一棵当今“年文化”有力的支柱。
那么,昔日遗留下来的年俗事物有那么多,为什么单单一种小小的剪纸脱颖而出,并飞黄腾达起来?我想,这缘故有几个方面:
一是天津本地原来就有贴剪纸的习俗。“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糊窗户就是贴吊钱和贴窗花。它与年画、春联、福字等融为一体,渲染着家居的年意。这是说,剪纸在民间有深厚的风俗基础。如今年画等消退,剪纸出来唱主角,是十分顺理成章的事。
二是剪纸这种艺术形式,与年画不同。它虽然有一定内容,但更具有强烈的符号性。首先因为它是红色的,而崇尚兴旺火爆的年就是以红色为象征。买一张剪纸回家,哪怕很小,在屋中显眼的地方一贴,鲜亮的年意立时表达出来。其次,因为它种类繁多,使用起来十分灵便。昔时的剪纸,有贴在窗户上的“窗花”,有贴在门上的“门花”,有贴在顶棚上的“顶棚花”,有贴在灯笼上的“灯花”,有祭祀祖先用的“供花”,等等。如今天后宫的剪纸根据现代人家居与审美的需要,又给传统剪纸以更广泛和更多样的再创造。在种类上增加了贴在各种家具上的“家具花”,贴在镜子上的“镜花”,贴在礼品包装上的“礼品花”,甚至还将福字和春联也吞并进来作为新的“门花”。新门花中还出现一种“生肖门心”,年年都带给人们新的娱悦。这样,古老的剪纸便不是在被动地等待现代人来选择和取舍,而是经过一番灿烂的“自我包装”后,积极主动地介入现代人的年的生活。
三是天津的地域文化具有“码头文化”性质。码头崇尚强人的技能。故此,在天津历史上杰出的民间艺人辈出。不论以个人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如泥人张、风笋魏等,还是千家万户集体生产性质的民间艺术,如杨柳青年画,都享誉四海。特别是,昔日的天津还有过驰名华北地区的“易德元剪纸”。津门刀剪一动,向例快利流畅,精妙绝伦。今年“首届天后宫剪纸大赛”的头奖作者是一位70余岁的老太太,名叫尔联美,家在津南区。她用剪子随想随剪的“风情剪纸”,优美自然,富于意境;山水草木,皆含情感。这使得大赛评委、剪纸艺术专家仉凤皋连连说:“这种风情剪纸如今在全国任何别的地方也见不到了。”这样,在当今年俗匮乏的大背景上,一批技艺高超的津门剪纸艺术家便应运而生。新一代民间剪纸艺术家不仅在雕刻技能上超越以往,同时广泛吸收了国画、脸谱、年画、版画以及各种造型艺术的题材和手法,极大地拓展了剪纸的表现力。在天后宫广场上,每年都有几百种新花样的剪纸投入市场。这种状况中国剪纸史上也极为罕见。
然而,民俗剪纸在天津的复兴,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当地人对于年炽烈的情感。而年的情感也是生活的情感。天津是商埠,商埠的人对生活的需求,既实际又强烈。由于年的本身意味着新生活的来临,因此人们对美好和富裕的生活企望就来得分外殷切。这过多的热情,只有大量的众多的民俗方式才能承载!故此,津门的年俗(妈妈例儿)在中国的大城市中也是最繁多的。(www.xing528.com)
为此,在包括年画在内的年俗都在渐渐的淡化之际,天津人的文化失落感会分外强烈。但谁想到,他们竟然会把古老的剪纸发扬光大、百般营造,一直推到年文化的前台来!
于是,大年时节,天津沿街的房屋,商家、餐馆、住房,哪怕是高高的楼窗上,也是一片火红的剪纸——与纷飞的白云一起飞扬。
年味最浓是津门,年意最深亦津门。
我真为我们天津人的民俗文化的创造力感到骄傲!近两年,天后宫剪纸已经开始远销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和东北诸省区。大有当年杨柳青年画的那种规模与气势。甚至连行销的路线也同昔日的年画一样!呵呵,天津人正为神州大地献上一片鲜丽的民俗文化之花。
写到此处,满心欢喜。今年新春,胜似往年。情之所致,挥笔写道:
昔日杨柳青,今朝天后宫。
画老年不老,新翻剪纸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