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杨柳青年画:中国民间文化珍宝

杨柳青年画:中国民间文化珍宝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腊月二十三日,我依旧跑到年画之乡杨柳青。所幸各处都有一批卓有见识之士,注重对古版年画的保护、挖掘、收藏、整理和研究,其中杨柳青年画做得最具影响。从博物馆收藏、古版复制到专家研究,杨柳青年画已被尊崇为中国民间文化的珍宝。杨柳青年画已然名扬天下,刻下常常走出国门。此中的遗憾,便是缺少一座专门的杨柳青年画博物馆,因而大批古版珍品积存库中,难见天日,日久必损。

杨柳青年画:中国民间文化珍宝

腊月二十三日,我依旧跑到年画之乡杨柳青。年年如此,年年此情,此情难却,此情何情?今年在镇上一逛,未免怅然。在那些火爆的拥挤的花花绿绿的酒摊、烟摊、食品水果摊之间,卖年画的出奇地少。偶有,除去木版刷印的“缸鱼”之外,多是胶印彩印的风光、美女宠物、明星和异域众生。还有印在塑料膜上的豪华的财神与门神,不看便罢,一看便知木版年画已近消亡了。

这消亡是我早已预知的。我就是想看它怎么逐渐地失去,听着民间年画这绚丽的一曲究竟怎样地终了。

前几年,在这镇上还能买到农民手绘的年画,整开的雪莲纸,粉彩绘成,艳丽明快。诸如《农家忙》、《阖家欢乐过新年》、《全神图》和《五大仙》。据说这是镇外一位七十多岁老妪的手绘。画风稚趣天然,并极具民国时期的风格。我深知日后便会绝迹,每年必买一些,除去馈赠至友,余则珍藏起来。再有,便是一位近八十岁的老翁撂地设摊卖画,所卖三种皆古版制品,一是《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一是《收陆文龙》,一是最富年味的《喜迎新年》。年年老翁都说所印无多,劝我多买。我知他人老力怯,不会多印,这种原汁原味的古版年画已属罕见之珍,去年便包买尽净。今年在镇上走来走去,那老妪的手绘年画不见了,也找不到那老翁的身影。愿他老人家长寿,只是无力卖画在家享受清福吧!他究竟是最后一个把旧年画送到尽头的人……

我终于看到旧年画的终点。一个彩色的历史无声无息地完结了。我站在镇上热烘烘的人群中,陡然感到一种年意的失落和文化的空白。(www.xing528.com)

年画作为一种自生自灭的应用艺术,终究因时代变迁而变为历史。但它一旦变为历史,反过来又会成为一种历史文化形态,永远闪烁那时代独有的、不可替代的异彩。在它由一种现实的应用价值转变为一种历史文化价值的过程中,最容易被忽略、被丢弃、被泯灭。文化,不只是站在现在看过去,还要站在明天看现在。

所幸各处都有一批卓有见识之士,注重对古版年画的保护、挖掘、收藏、整理和研究,其中杨柳青年画做得最具影响。从博物馆收藏、古版复制到专家研究,杨柳青年画已被尊崇为中国民间文化的珍宝。“连年有余”的图案渐渐被世界公认为中国的一种民族符号。前几年,天津兴办首届中国年画节暨中国年画研讨会,对年画文化的弘扬推波助澜。杨柳青年画已然名扬天下,刻下常常走出国门。此中的遗憾,便是缺少一座专门的杨柳青年画博物馆,因而大批古版珍品积存库中,难见天日,日久必损。我忽然想起70年代初,因公常常出差芦台。那里也是杨柳青年画的产地之一。得以结识民间艺术家张宗泽先生。从他那里获知芦台年画古版多被用来搭盖鸡窝猪圈;或因版面凹凸,洗衣时正好作搓板使用。我便尽力收集。一次听说,一家留存一块古版,竟是义和团保卫大沽口的画面,索价5元。当时手头窘迫,未能买到。过后再去,才知那家人把画板刨平,改作切菜的案板了。我听罢悔恨不已。悔恨的当然是自己。

错误不在于别人的无知,而在于自己虽然明白却不力争。如今的文化人再莫失去这历史的机会,多挽救和保存一些文化,为了祖先也为了后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