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冯骥才文化遗产学术论集:灵魂不可屈服

冯骥才文化遗产学术论集:灵魂不可屈服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艺术的本身看,中国民间美术具有举世无双的艺术魅力。鉴于中国民间美术遗产无比的博杂,前提的工作是做好分类的标准。中国民间美术分类研讨会于2005年8月30日至31日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举行。故此,本次民间美术遗产普查将着眼点落在物质性的遗存本身上,而把对相关的传人的调查放在另一大型项目“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之中。

冯骥才文化遗产学术论集:灵魂不可屈服

在我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启动后的第三年(2005年),我们发轫了民间美术遗产的普查。这是历史上首次对民间美术遗产做出的整体性的盘点。旨在将这宗重大的历史文化财富全面摸清,整理有序,以利传承。

此项工作的姗姗来迟,缘于我国民间美术过於丰繁,深不见底,浩无际涯。动手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

从历史的长度看,我国民间美术的起源何止于一两万年?在遥不可及的远古时代的那些石器、岩画、玉件、骨雕和彩陶上,华夏先人匪夷所思的艺术想象与造型能力,足使今天那些自诩为如何先进的现代人叹为观止。艺术的本身从无先进与落后之分,只有高超与平庸之别。在那漫长而曲折历史不断的嬗变中,我们的先人还创造了无以穷尽的审美语言和审美形态。可以骄傲地说,中华民族是尚美的民族。

从地域的宽度看,幅员辽阔的神州大地山川各异,气候相差,物产多样,再加上历史经历和民族的不同,各地文化相去甚远。民间美术是生活艺术和民俗艺术。创造者是普通百姓,他们没有任何美学的主张,只是将生活的情感与向往随心所欲地表现在身边的事物上。民间美术因之无所不在。从各类建筑及所有构件,到生产工具、祭祀法器、风俗用品、家具什物、服装首饰游艺玩具家居饰品等等。它们在天生富于艺术才华的华夏先人的手中都可以化为至美的作品。所涉及的材料和制作工艺又极为多样。雕刻、绘画、刺绣、烧造、冶铸、印染、编织、漆艺、吹塑、剪贴等等,数不胜数。同时,它们因时代而异、因地域而异、因民族而异,其种类难以尽知。单说刺绣,表现在各民族的服装上,便不下数百种;仅是剪纸,遍及全国,各地迥异,风格万千。再说雕刻,由于材料不同而区别的就有石雕木雕玉雕、牙雕、骨雕、角雕、竹雕、砖雕、核雕、瓷雕、蛋雕、漆雕、微雕等等;单是石雕,由于地域不同,又有多少种?

谁能说出中国美术遗产究竟有多大?

民间美术本质地区别精英美术。它不是个人的单独创作;它是大众的共同创造和世代相传的。精英文化提倡个人独来独往的精神,民间文化的价值表现在本地域百姓的集体认同。它往往是一个地域审美的整体表现。或者说民间美术最能体现一个地域的审美共性。它们都是其所在土地上看得见的乡土个性。那么,整个民间美术不是华夏民族外化的精魂吗?

从艺术的本身看,中国民间美术具有举世无双的艺术魅力。它鲜明的东方气质,浓烈的乡土色彩,神奇的想象和斑斓的多样性,都是一望而知的。在唐宋时期精英美术形成之前,各种艺术皆为民间工匠所为。到了宋代,文人画的出现促使了绘画的精英化。但书画之外的各种必须通过手工制作的艺术——包括雕塑——一直没有出现精英层面。中国一直没有西方意义的雕塑家。这一点,中国和西方是不同的。中国把书画之外的艺术(美术)划给了民间。所以工艺一直在民间。它一直是百姓的艺术手段。心灵手巧的中国人便在生活中将它发挥得淋漓尽致。民间美术由心生发,伴随情感,无所拘束,所以浪漫的想象是其艺术主体。夸张、写意、象征和拟人是最常用的手段。理想化的内容、张扬的情感、对比的色彩、超时空的结构、意象化的造型和图案化的形象是中国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我国民间存在着一整套完整的、丰盈的、独特的审美体系。它与精英文化完全是两种审美体系,与西方的审美更是相去千里,可惜我们至今还没有一部中国民间的美学史。其原故,是我们面对的学术对象——民间文化太博大太纷繁了。

但是未等我们充分认识它,民间文化却发生了灾难性的变化。

自上世纪,人类社会已经迈出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步伐。始由80年代,我国的这种转型一出现,便具有“遭遇”的色彩。由于改革是从“文革”造成的文化废墟中开始的,一种猛烈的社会急转弯使得本来已经相当脆弱的文明在延续上出现了断裂之虞。而迎面扑来的又是全球性物质主义的市场经济的冲击。

民间文化面临的困境是:一方面是它赖以依存的农耕社会迅速瓦解;民间艺术是与生活同在的艺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另一方面辄是民间文化的创造者并不知道他们所创造的文化的珍贵。于是上述的民间美术大量和急速地消失着。传人去了,其艺了结;遗存散了,历史空寂。因此,我们把这次紧急和应急的民间美术遗产的普查,当作是一次“终结性的盘点”。我们要将这繁衍了上万年的大地之花彻底地搜寻一遍,为其立档,为其制谱,使之永存。(www.xing528.com)

鉴于中国民间美术遗产无比的博杂,前提的工作是做好分类的标准。我国民间美术学者在分类上,一直是各行其是,缺乏一种通用的规范的统一的分类标准。倘若如此,普查一旦开始,便会陷入乱无头绪。因此,急需一种便捷、科学、标准化的分类法,从而使我们田野普查得来的成果井然有序。因此说,无论在纯学术的建设上,还是工具性的应用上,必须对分类法先一步进行研究和确立,不能回避。

中国民间美术分类研讨会于2005年8月30日至31日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举行。与会者皆是国内知名的民俗学与民艺学的专家。值得高兴的是,这次充满学术压力的研讨会没有泛泛议论,走入空谈,而是富有成果地认定了一种具有应用性和可行性的分类法。即从张道一先生提出的“二分法”入手,进行多级分类的方法。这次研讨会对即将开启的民间美术遗产的普查颇有贡献。本《集成》的样卷本“贵州卷”,正是以这种分类法为依据,结合本地遗产的特殊性,来理清极其芜杂的普查成果的。

需要说明的是,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概念,文化遗产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这种纯客观的物理性的机械的区分的方式在学术界至今存在歧见。因为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也有物质性的部分,而且不同门类的文化遗产的物质内涵大不相同。作为民俗和民间音乐舞蹈,它活态的非物质的进行过程是最重要的;作为民间美术,它物质的创造结果才是最重要的。故此,本次民间美术遗产普查将着眼点落在物质性的遗存本身上,而把对相关的传人的调查放在另一大型项目“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之中。

本次普查以省为单位,要求地毯式的拉网普查,不留死角。对所有美术遗存都要进行表格化的文字登记,并以品质优良的照片作为视觉文本共同存录。然后,分类整理,建档保存。此外还要记录这些遗存应用于生活的种种影像,以使所保存的档案具有更宽广的人类学的价值。每省的普查结果,都要建立完整的遗产档案。以纸面的卷宗和信息库两种方式保存,并精选一册以上大型图集出版。名为《中国民间美术遗产集成·××卷》。

本次普查的组织,由中国民协各省分会负责,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和志愿者。普查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下进行,对成果的甄别和整理必须由专家学者来做。经费来自两个方面。一为地方政府,一为社会各界支持。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将负责社会的集资工作。

为了搞好这次全国的民间美术遗产普查,特意选择贵州省率先进行。贵州民族众多,遗产丰厚,学者实力强。此次承蒙贵州市委宣传部门鼎力支持,学者全力劳作,历时一年半,爬山涉水,历尽艰难,将三十几个民族上千个村寨的遗产全部锁定和摸清,终于将该省的民间美术遗产一清二楚地把握在心中。为此,才有这样一部完全是第一手资料的学术性极强的高质量的图集。堪为全国各省民间美术遗产的普查做出示范。

如前所言,本次中国民间美术遗产的普查为前所未有。虽然古往今来,不少专家都做过许许多多民间美术的田野作业,但大都属於专项的和个体的。像此次这样全面的、整体的、拉网式地搜索大地之花,尚属首次。这也是民间美术遗产遭遇全球化和现代化冲击的极其濒危之时,当代文化界做出的富于高度文化责任感的令人感动的选择。我们不能叫后人对先人的天才创造茫然无知。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为中华民族的民间美术遗产留下一部完整的档案。

丁亥.春节.初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