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5年,在中国南明王朝服务的耶稣会波兰籍传教士卜弥格趁代表南明朝廷出使罗马教廷及西欧诸国的机会,在维也纳出版了《中华植物志》。此书虽然名为《植物志》,但也收录了松鼠、麝等一些动物。卜弥格在介绍松鼠时说“在中国可见,为黄黑色,很漂亮。中国人驯化它们,给它们戴上银项圈”。他在书中也附上了松鼠的插图。
两年之后,卜弥格的老师吉歇尔出版了《中国图说》,他在书中也提到了松鼠,几乎照搬了卜弥格的描述,但是他在给松鼠配插图的时候,显然觉得卜弥格手绘的插图没有体现出松鼠被驯化的特征,于是就为松鼠戴上了项圈,并配备了两位驯兽员。
事实上,关于中国人驯化动物的本领,卜弥格只是众多的目击者之一。1655年随使团出访中国的纽豪夫也对中国人驯养动物和变戏法的表演印象深刻,他在《荷使初访中国报告》中说:
《中华植物志》中松鼠及绿毛龟的插图。由于卜弥格给“松鼠”标注了拉丁字母的拼音Sum Xu,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欧洲人认为Sumxu是一种中国特有的动物
那儿也有很多变戏法的人,他们都身手灵活。有的人带着鼠笼,老鼠被链子拴着。他们教老鼠跳不同姿势的舞。也有的人把绳子从眼睛穿进去,再从鼻孔里拔出来。我还看到一个人蹑手蹑脚地钻进了一个窄窄的篮子,而他的同伴则跑到篮子那儿用剑猛戳,刺穿了篮子。于是血流了下来,篮子里的那个家伙看起来好像被伤了好几处,但很快就真相大白:那个人毫发无损。
吉歇尔《中国图说》中的驯松鼠图。卜弥格书中的松鼠看起来只有一条前腿,此图则将另一条也画了出来。注意图中松鼠的眼睑下垂,表示已经听从人的命令;另外墙边还有一只已经被驯化了的猴子
《荷使初访中国报告》中的《变戏法图》
纽豪夫除了谈到动物表演,也谈到了“大刺活人”等魔术。《荷使初访中国报告》中的插图生动地呈现了纽豪夫所看到的景象。
值得注意的是这幅插图中的右侧画了许多人在仰望一个站立在高杆上的人,他脚下的杆子是绑在另一个站在地面上的人的腰上的。虽然纽豪夫没有提到这种“金鸡独立”式的表演,但在17世纪中叶从中国传到西方的木刻画册中很可能有这类表演的画面,因此被《荷使初访中国报告》的出版商用来放入《变戏法图》中。荷兰雕刻家小辛克(Pieter Schenk II,1693—1775)在其根据中国画册而画的《中国新图册》(Nieuwe geinventeerde Sineesen,met groote moeyte geteekent en in't Ligt gegeven,约出版于1740年)中也描绘了类似的“杆上绝技”,只不过将一根杆子变成两根杆子,且上面的人也不是一只脚踩着杆子的顶端,而是盘腿坐在杆子顶端的一个盘子上。
《荷使初访中国报告》中的《变戏法图》和《中国图说》中的松鼠也给德国雕刻家维格(Christoph Weigel,1654—1725)以灵感,在他的笔下,松鼠化身为马戏团的动物演员,开始表演钻圈。
《中国新图册》中的杂技表演图
松鼠表演钻圈
如果说纽豪夫看到的只是路边杂技演出的话,那么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则见识到了官宦人家的艺人班子的表演。1600年,利玛窦从南方到北京去,当他沿着运河到了山东临清时,宦官马堂邀请他参加了一个宴会,席间,马堂让家里的戏班子出来表演。《利玛窦中国传教史》中说:
除了宴席丰美,请王公大人也不过如此外,他又让他的仆从表演了许多节目,如平剧、杂耍、软硬功夫。他家养了许多技艺人员,供他消遣;他每天只顾吃唱玩乐。有些特技表演,利神父无论在欧洲或在印度都没有见过,技巧确是高明熟练。
有一个人出场,拿了三把刀子,每把有一尺来长。他把刀子一个接一个投到空中,随时接住落下来的,再投出去,这样持续了很久,接刀时常是抓到刀柄,绝无差误。另一人用一肩倒立在地,两脚朝天,用脚玩弄一个相当大的坛子,将坛子投到空中,再接住后,向各种方向转动,灵巧得很,常人用手都不易做到。他也这样玩耍了一阵大鼓和一张有四个脚的大桌子。
……
但最有趣的是一个儿童的舞蹈。他出台后,翩翩起舞,然后把手放在地上,脚朝天。接着从他的大腿之间出来另一个童子,是用泥做的;它以脚代手,做真儿童方才做的动作;然后跳在地上,真假两儿童一起做游戏,非常有趣,好似两个都是真的。
比宦官家还精彩的杂技表演,当然是皇宫里的专场表演。明清时期,中国皇帝常常用大型的宴会和技艺表演来招待外国使团,观看过表演的客人莫不印象深刻。代表俄国于1692年出使中国的荷兰人伊台斯记录道:
在这宫殿的中间,有一个四边是围廊的场地,官员们让我们坐在里面的椅子上,给我上了茶和酒,并用喜剧和娱乐来招待我和我的随从们。我们看到了许多不同种类的优秀的杂耍者。有的人用灵巧的手法不仅变出各种水果,如橘子、柠檬、葡萄等,而且变出了活的鸟和螃蟹,另外也表演了在欧洲也有人练习的别的娴熟技法。有的人则精彩地在棍子的尖点上玩像人头一般大的圆形玻璃球,用几种方法将它们抛来抛去,不让它们破碎或落到地上,这真的令人感到惊讶。在此之后,6个男人竖立起一根大约7英尺高的竹竿,一个10岁大的男孩爬上它的顶部,他像猴子一样灵活,并将他自己的肚子放在竹竿的顶部,让自己转了几圈。然后,他起身,把一只脚放在竹竿上,同时用一只手抓紧竹竿,然后放开那只手,一边用双手鼓掌,一边很快地溜下来。他还展示了其他几个非常精彩的灵巧和敏捷方面的技能。
在晚餐之前,一个家伙玩各种技艺助兴。首先,他手中拿着一根棍子,其中一端是尖的,在那儿他放了一个大的圆形木球,球自己在棍子上不停地转动,直到他把它扔到空中,然后再用棒子的尖端接住它,但球还像以前一样转动。其次,他拿了另一根棍子,但不像前面那根那么大,他把棍子放在他的上唇上,在这根棍子的中间是一只小木马,它不断地绕着棍子转,就像棍子顶部的另一个木球一样。有时他把棍子放在他的拇指上,在那里进行同样的表演。再次,他把同样的棍子穿进一种像我们的长笛的乐器里,并把乐器含在嘴里。在棍子的尖端,他放了两把跟我们的鞋匠用的差不多的刀,这两把刀的刀锋彼此相对,在棍子的顶端转动。这个表演让观众感受到了不小的惊讶。最后,他拿了三把普通的刀,其中两把握在左手,但是他刚刚在空中抛出第三把,另两把也跟着抛了出去,最后他接住了所有三把刀的刀柄。他还向我们展示了马背上的几个精美姿势。
1720年前后在北京的俄罗斯使馆服务了四年的英国人约翰·贝尔(John Bell, 1691—1780)在宫中看到的表演似乎比伊台斯等看到的更上层楼:
在演员们表演的许多技巧和技艺中,我只提两三个看起来比较罕见的。
我们就坐的房间屋顶由木柱支撑。一个变戏法的人拿了一瓶鸡尾酒,爬上了房中一根柱子。他问我们选红酒还是白酒?得到回答后,他拿出了鸡尾酒瓶,然后在瓶口放了一根羽毛管,从中倒出所需要的酒,就像从酒桶里倒出来一样。他用同样的方式,提取了几种酒,我都好奇地品尝了,发现它们跟同类的酒一样好。这些演员中的另一位年轻人拿了3把锋利的尖刀,然后轮流将它们甩起来,每只手上总是拿着一把,第三把则在空中。他表演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一直抓住落下来的刀柄,不让刀子碰到地板。这些刀子非常锋利,因此,如果他没有抓住把手,他绝对会丢掉几根手指。
同一个人拿了一个木球,比通常草地滚球用的球稍微小一点,在它的中间有一个洞,还有一根2英尺长的杆子,大约是手杖般粗细,顶端是尖的,放得进球上的洞。然后他将球抛到1码高,并用杆接住它。杆尖并未插在球洞里,而是顶在球落下时的任何地方。他用这种方式,连续抛球并接球,表演了很长时间。然后他将球放在杆的顶端,不在乎球上的洞,飞快地旋转起来,就像是一个顶盖一样。他转得如此之迅速,以至于无法观察到球在运动。这表演看上去非常熟练,因为他一直在转着球,并且,当球的运动开始减缓时,他用手重新让它转动,就好像杆子和球扣在一起了。
这个人还把一个直径一英尺半以上的大陶盘放在同一根杆上,并让它旋转,就跟他转球的方式相同。在高速旋转中,他并不总是把杆子的顶点放在盘子的中心,反之,他经常把顶端放在距离盘子边缘3英寸的范围内。
我再举一个例子。
在房间的过道上有两根竖立着的竹子,它们的长度大约是25英尺。我估计它们下端的直径接近5英寸;而在顶端,大约有辔带那么粗。这两根笔直的竹竿既轻又光滑,每根竹竿都由两名男子扶着。然后两个男孩爬上了竹竿的顶端,一点儿都不要人帮。到达顶部后,他们用一只脚站立,有时换到另一只脚,然后头顶竹竿倒立。这样做了以后,他们将一只手放在杆子的顶部,伸出他们的身体,几乎与竹竿成直角。在这种姿势下,他们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间甚至换了手。我观察到这个表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扶着杆子的人。两个男人当中的一个人将杆子固定在腰带上,他们一直关注着男孩们的动作。在那儿这样的表演者大约有二三十个,他们都属于皇帝,未经他的许可,绝不可以展示他们的技艺。我全然相信,在灵活的技巧和技艺这方面,很少有国家可以跟中国抗衡,而且没有人能够超越中国人。
贝尔的记录为《荷使初访中国报告》中《变戏法图》所描绘的儿童单脚立在杆子上的杂技表演提供了目击证词。贝尔提到长杆是绑在腰带上的,这也跟插图中的画面相符。
实际上,《荷使初访中国报告》中的《变戏法图》由于展现了丰富的异国情调,在欧洲流传甚广,进而被很多艺术家借用,比如荷兰画家何吉就在1682年把《变戏法图》中主要的内容纳入自己为《东西印度奇珍》所画的《魔术和杂技图》中。
《魔术与杂技图》中的铁头、烧头以及刺穿手臂等花样也脱胎于《荷使初访中国报告》,纽豪夫在报告中说:(www.xing528.com)
这里的乞丐总的来说不仅大胆,而且很麻烦。因为他们强行乞讨,是的,而且如拒绝施舍,他们往往采用威胁手段。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非常病态和畸形的生物,因为他身体不止百分之一,而是某些部分被损坏或变形。当地人解释说:乞丐们打断还在婴儿期的孩子的胳膊和腿,或以其他方式使他们破相,这样他们就可以以一种畸形的模样长大,目的是为了适应他们在乞讨中长大的方式。除了这些强行造成的畸形之外,他们长满水疱,看上一眼足以让最稳定的胃有要呕吐的感觉。所有这些痛苦都是故意造成的,只是为了激起路人及其他人的一些怜悯和同情。有些人外表看起来像是有健康的身体,但是这样的人使用另一种伎俩来乞讨,就是像分神的人一样将头撞到一起,以便使观众相信他们的脑浆快要飞出去,或者他们自己就倒地不起。因为他们习惯性的特点,他们永远不会停止互相殴打,直到他们成功地迫使你给他们一些东西。还有另外一种类型的乞丐,他们不是像前面说的那样将头撞在一起,而是用他们的前额猛烈地撞击地面有4个手指那么厚的圆形石头,他们力道之大,以至于地面似乎也随着撞击而反弹。就这样,在他们当中许多人的额头上造成了可怕的肿胀,永远无法痊愈。
《魔术与杂技图》。图中的说明为1.魔术师将绳子穿进眼睛并从鼻子取出;2.魔术师在篮子中被捅;3.铁链穿过身体;4.铁头;5.被驯过的马;6.老鼠跳舞;7.烧头;8.其他魔术师;9.爬石柱的阿拉伯人;10.马背杂技;11.走钢丝
在黄河中,某个占卜天气的人 从一艘小舢板上主动来到了我们船上。舢板是一种敞篷船,前面是平的,中间有一个小桅杆。这个人几乎赤裸地坐着,身上只有一块遮羞布,他嘴里胡说八道,好像一个拥有一些邪恶灵魂的人。为了使自己看起来更可怕,他将一个锋利的飞镖刺穿了自己一边的脸颊,这让他的面容看起来充满了恐怖。他手里拿着两把锋利的飞镖,威胁说如果不给他任何东西,他要么刺伤自己要么自杀。在他旁边坐着一位乡村和尚,手里拿着一个本子,说每个给他一些东西的人他都要在本子上写下他们的名字,但大使拒绝这样做。有一些跟我们在一起的鞑靼人,他们似乎都害怕,有些人非常害怕,看到这样一个极其疯狂的生物,他们的头发都竖起来了。并且(无论是出于恐惧或是愚蠢,这并不重要)他们给了他好几份礼物,这样他们就可能有好天气以及快速安全的航道。我们公司的一些人忍不住笑话这些野蛮人的头脑简单,直到船离开了也没有给他什么。这些人说他们害怕上帝,而不是魔鬼;他们跟魔鬼的追随者毫无干系。
在这里还有另一种乞丐,他们在头上点燃了一种易燃的东西,遭受了过度的痛苦和煎熬,直到他们用嚎叫和哭泣从过往的东印度公司的人身上勒索了一些施舍物。他们一直忍受着极大的痛苦。
最后,在每个赶集日,在几个城镇中我们都会看到大队的盲人乞丐,他们用大的圆石头极其猛烈地击打自己赤裸裸的胸口,直到血液从身上滴下来。
从这段叙述中可以看出,虽然荷兰人不愿意在船上给乞丐钱财,但是他们还是在集市上为“自残者”掏了腰包。荷兰人自以为聪明,但他们在施舍的时候显然是被中国乞丐的高超魔术给骗了。
《荷使初访中国记》中的《乞丐图》。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荷使初访中国报告》荷兰文版(1665年)中的两幅《乞丐图》
除了全盘抄袭外,还有人取用《变戏法图》中的一小部分。比如法国雕刻家皮卡在为《世界各国礼俗丛书》(Cérémonies et coutumes religieuses de tous les peuples du monde,第一册出版于1723年)绘制《中国出殡图》时,采用了达帕《大清志》中的《出殡图》作为蓝本。但他还是忍不住把“金鸡独立”等杂技项目插入了出殡的队伍中。
1793年9月17日,是乾隆皇帝的83岁寿辰,朝廷在避暑山庄举办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到访的英国使团也应邀参加了宴会并欣赏了一场皇家杂技表演。使团副使斯当东对此记录得比较简略,只说“游艺节目包括走绳、跳板、上云梯、玩花球等等杂技。有些人曾经看过这些节目,但表演者的绝技使人重看一遍还是感到有趣。 /斗及做柔软体操的也有欣赏的观众。”得更详细一些。他说:
《中国出殡图》,可见竹竿上的杂技及马术表演
一人躺在地上,将腿竖起,与身体呈直角。然后有人将一个很重的石头坛子放在他的鞋底上。坛子呈瓶状,高度为两尺半,直径为一尺半。他用脚飞快地旋转着坛子,人们看得口瞪目呆。但是更让人感到惊奇的是随后一个孩童被放到了坛子上,他的技艺吸引了全场的目光。他用身体和四肢做了各种异乎寻常的动作,然后钻进了坛子里,身体令人可怕地蜷曲着,最后设法爬了出来。要是他的动作稍微有点闪失,沉重的坛子会把他和下面顶着他的人砸死。
在用脚尖旋转和翻跟头方面,中国人不比我们的舞蹈者训练得少。他们谙熟平衡的法则,可能没有欧洲人能跟他们相比。
他还说:
在同样的宴席上,有个人在他的两只靴子上各绑了三根短棍子,他拿了六个直径大约一英尺半的瓷盘,先用一根小象牙棍子让盘子一个个转起来,然后把它们放在他靴子上六根棍子的顶端,这六个盘子继续在棍子上旋转。这个演员再用左手拿起两根短棍,在上面又转起了两个盘子。然后他用右手的手指转起了另一个盘子,这样同时有九个盘子一起在转。过了几分钟之后,他将盘子一一取下,放在地上,其间没有任何事故或是中断。
亚历山大笔下的杂耍艺人
使团的画家亚历山大没有随团参加在避暑山庄举行的庆典,但他曾在广州街头捕捉到了艺人表演杂耍的镜头。
亚历山大对此图的解释是:
此图描绘了一位善摆姿势的大师。他一边让手里的坛子保持平衡,一边做出极难的造型。他在大使下榻在广州的住所的对面向大使展示了各种奇特的姿势,也用跟印度艺人在伦敦鲍尔茂街表演的同样方法耍了大坛子。他还把一块12到14磅的圆形石头抛来抛去。在场的观众都为这个中国人鼓掌。
《耍飞球》。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英国使团成员有关访华的回忆录、画册等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欧洲陆续出版。而与此同时,在法国巴黎也有人编辑、整理乃至出版了一批跟中国有关的图书。其中有一套名为《北京掠影》(Les Rues de Pékin,分上下两册)的手稿收录了大量描绘北京市井生活的插画,每幅插画的右侧附有汉字说明,背面则有法文说明。从绘画风格和汉字的写法来看,这批画应该是中国宫廷画家应在清廷服务的法国传教士的要求所作,然后由这些传教士加上法文说明并寄到法国装订成册。在《北京掠影》下册中,有多幅关于杂耍和杂技的画面,可以跟前面引用的欧洲人士的文字记录对照起来看。
《耍坛子》。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鞑靼人摔跤》。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北京掠影》上册中还收录了一幅《钉针和尚》,画面中一个和尚用一根长针刺穿了脸颊,这跟《荷使初访中国报告》所记录的“占卜天气的人”的表演把戏非常类似,由此可以推断荷兰人见到的所谓占卜天气者就是和尚。而《荷使初访中国报告》中提到的乡村和尚手里的本子,当然就是功德簿了。
1811至1812年,法国人布热东在巴黎出版了图文并茂的《中国缩影》,洋洋洒洒一共有六册。此书的许多插图是从《北京掠影》中描摹下来的,但人物的造型更加欧化一些。比如《北京掠影》和《中国缩影》中各有一幅《耍百丈旗》,但画风不完全一样。对照之下,可见《中国缩影》中人物身体各部位的比例更准确些,但因此也失去了一些“萌”的趣味。
在中外交流的历史上,最早到中国的欧洲人士都是表演杂技和魔术的。《史记·大宛列传》曾记载安息王“发使随汉使来观汉广大,以大鸟卵及黎轩善眩人献于汉”。而《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则说:“永宁元年,掸国王雍由调复遣使者诣阙朝贺,献乐及幻人,能变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又善跳丸,数乃至千。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黎轩”“大秦”指的是古代罗马帝国。此后在中国的历史上,从异域来中国表演的杂技、魔术团队时有所闻。虽然中国在汉代已经发展出了高难度的“百戏”,其中包括杂技、魔术等表演节目,但中国艺人们在跟异域同行们的交流中得到了让自已的技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机会。正是由于他们的不懈努力,到了明清时,中国人的表演才能“让欧洲人感到震惊”。而到如今,中国被誉为杂技强国,实至名归。
《钉针和尚》,和尚手中有功德簿。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北京掠影》中的《耍百丈旗》,地上的叉、棍应该是用来顶球和碗盘的。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中国缩影》中的《耍百丈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