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形式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动画片。一张兽皮、一根丝线、一盏灯就可以演绎各种剧目,栩栩如生。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从有文字记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相传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口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掌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的渊源。
皮影戏在初创之时主要是为帝王宫廷服务,唐朝以后就流传到民间,开始成为民间艺术。到了元代,蒙古军队中配有皮影班子随军,使这种戏剧艺术传到了中亚国家。清代是皮影戏的鼎盛时期,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
皮影道具小,演出方便,且不受场地限制。小车一推,背篓一背,随时可以流动演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
孙悟空的原型——印度皮影(www.xing528.com)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是中国皮影中的永恒角色。经多位学者研究发现,他的原型来自印度皮影。准确地说,这个印度孙悟空就是神猴哈奴曼,有四脸八手,长生不老,力大无比,也曾与大闹天宫的孙悟空一样,大闹无忧园。哈奴曼是印度两大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中的主要角色之一,代表着抵御危机的精神力量。关于他的故事随着当年的商船传播到了东南亚:在漫长的航海途中,水手们创造了皮影戏,把皮偶投影在船帆上,表演罗摩衍那的故事。因此,今日这门艺术还活跃在印度沿海和东南亚许多岛屿上。
在演出时,艺人们都有操纵影人、乐器伴奏和道白配唱同时兼顾的本领。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时操耍七八个影人。武打场面是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凡。而文场的音乐与唱腔却又是音韵缭绕、优美动听。或激昂或缠绵,有喜有悲,声情并茂,动人心弦。皮影戏的题材十分丰富,包括历史演义、民间传说、武侠公案、爱情故事、神话寓言,等等。折子戏、单本戏和连本戏的剧目繁多,数不胜数。常见的传统剧目有《白蛇传》《西厢记》《牛郎织女》《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等。从革命战争年代起到新中国成立后,又新发展出了时装戏、现代戏和童话寓言剧,常见的剧目有《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林海雪原》《东郭先生》,等等,展现出历史和时代的烙印。爱情、人生、复仇、英雄、历史,浓缩在方寸幕布间。有人说,中国农民的传统观念大多源于这些戏曲故事的教诲。
农村中的戏场,影响不止古今中国,也滋养着世界各地的艺术发展。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为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西方世界,从18世纪的歌德到20世纪的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都曾给予中国皮影戏艺术高度的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