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青花瓷历史:宋代五大名窑及制作工艺简介

中国青花瓷历史:宋代五大名窑及制作工艺简介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青花瓷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千年前。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瓷器业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为中国、为世界贡献了无可匹敌的单色釉瓷器,也创烧了令世界收藏界趋之若鹜的宋代五大名窑。景德镇有多座历史悠久的镇窑,窑炉的型制体量、结构比例、砌筑材料和手工技法都有一定的讲究。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明代时由宫廷画师给出画稿,匠人用青花临摹,这在制瓷史上可谓登峰造极。

中国青花瓷历史:宋代五大名窑及制作工艺简介

青花瓷的种种玄机,并非天赐。而是有那么一批普通人,在平凡的日子里,面对瓷器,面对钴料,面对色彩,终日不停地琢磨。只为在那方寸之中,勾勒天地的流变,寄托精彩的画思,打造精神的寄托……

中国是瓷的故乡,中国的英文名“China”就有瓷器的意思。青花瓷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千年前。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从扬州出土的唐青花瓷片来看,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器型以小件为主,有炉、碗、罐、盖等。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

“天青色”真的要等烟雨天吗

周杰伦一曲《青花瓷》风靡一时,这首歌除了体现优美的意境,更体现出我国古代陶瓷生产高超的工艺。歌词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天青色等烟雨”,词作者方文山用天青色来形容青花瓷。他曾在一次访谈节目中解释道:在收集写作资料的过程中,我因“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这一词句触发灵感,写下副歌的第一句“天青色等烟雨”。

这个典故出自北宋徽宗年间,一日徽宗在梦中看到雨过天晴后天空出现的颜色,醒来后他便让窑工以此入色,制作出天青色的瓷器。瓷器烧成之日,徽宗便以“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为名,从此天青色便成为汝窑的代名词。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瓷器业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为中国、为世界贡献了无可匹敌的单色釉瓷器,也创烧了令世界收藏界趋之若鹜的宋代五大名窑。或许是宋代的单色釉和五大名窑太过有名,又或许是宋代徽宗皇帝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喜欢雅致、精致的单色瓷器而不喜欢艳丽的彩色瓷器,才使得宋代的青花瓷备受冷落,得不到发展。

而随后的王朝中,大批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穆斯林迁居中国,国家整体文化较为开放,多元交流促进了各种文化相互融汇。元朝蒙古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蒙古族人具有开朗大方、不拘小节的性格,过着马背上的生活。青和蓝象征着蓝天白云的颜色,是他们心中最纯洁和神圣的色彩。游牧民族对蓝天白云的喜爱也逐渐糅进了中国的审美文化。生活中他们喜欢听戏,从戏曲中感悟人生。所以当时的制瓷工匠就以典型的戏曲故事为题材创造青花绘画,以表现圣主贤臣的政治意义。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的创作就与当时的社会风俗有很大的关系。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青花瓷的制售也于此时成熟,集中体现在元代的景德镇。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著称。考古发掘表明,景德镇自五代开始生产瓷器,宋、元两代迅速发展,至明、清时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景德镇有多座历史悠久的镇窑,窑炉的型制体量、结构比例、砌筑材料和手工技法都有一定的讲究。巧妙的结构使得不同窑位的温度不一样,可以同时烧造出几十种不同类型的瓷器,代表了世界传统制瓷窑炉营造技艺的最高水平。元青花瓷胎体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纹饰的题材极为丰富,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

元代是中国陶瓷史上不容忽视的重要时期。在元代以前,中国瓷器以没有花纹的素面为主流,元青花的出现改写了中国瓷器的审美取向。元代青花瓷之所以能在前代基础上突飞猛进,一个重要原因是使用了来自海外的色料,专家称这种色料为“苏麻离青”“苏渤泥青”等。它是锰含量较低、铁含量较高的钴料,故而能烧制出漂亮的青色花纹图案。有学者认为从“苏麻离青”这个发音上说,这种色料来自索马里,也有说来自苏门答腊。但是,一般认为,“苏麻离青”来自波斯(今伊朗)和叙利亚一带。(www.xing528.com)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但也无法延续康熙时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清代龚轼先生说:“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有来太极生。”每一件素雅清丽的青花瓷都独具特色和生命力,彰显着匠人们巧夺天工的构思和想象力

瓷上作画的发展史

瓷器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和工艺门类。宋代瓷器蓬勃发展,但由于技术原因,当时各类器皿都几乎没有画面装饰。宋代以来的工匠一直在进行尝试,而青花瓷,就是瓷器作画的重大突破。明代时由宫廷画师给出画稿,匠人用青花临摹,这在制瓷史上可谓登峰造极。但青花瓷的颜色单一、绘画方式受制作材料影响,还是与纸上绘画有很大差距。直到雍正年间,珐琅彩的出现丰富了画师可用的颜色,粉彩技术的出现打破了纸画与瓷画的分界线,它使瓷器上的色彩出现了层次过渡,大大提升了瓷器绘画的表现力,媲美纸画。直到这时,瓷器绘画才与纸画媲美。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瓷器上可用的颜色和工艺愈发多样化,技术门槛不断降低,瓷上作画技术也愈发成熟。

如果说拉坯为青花瓷塑造形体,那么绘画则赋予瓷器以灵魂,这是青花瓷获得艺术生命的关键所在。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提升了瓷器装饰艺术的品位。工匠们向文人画学习,将水墨画的浓淡引入瓷画装饰:20世纪前期,景德镇一位大胆艺人王步,第一次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技法引入,创造了一种叫作“分水”的绘制工艺。利用钴料和水的不同比例,分出九种不同的色阶。使青花的浓淡开始有了过渡。从此,青花瓷开始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

著名画家兼陶瓷设计大师叶建新说:“从古到今人们都认为陶瓷是工艺品,传统的中国画家是不屑于去做工艺品的,他们认为画家和工匠是两个概念。”直到当代,这一传统才被打破。青花瓷的制作开始有画家参与,叶建新和陆履峻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将青花和国画的艺术魅力结合,可谓相得益彰。二人尝试着将中国画与瓷器结合,让绘画与青花这两种艺术融合出新的创意。但这并非易事。

在陶瓷上作画跟在宣纸上作画迥乎不同。陆履峻始终追求着能在瓷器上创造出自己的意境,将雪景明暗过渡呈现在青花上。早在1991年,他就曾尝试在瓷上作画。可满意的画作经过烈火烧灼,只在瓷身上留下一个淡淡的影子,仿若曝光不足的黑白老照片。这样的废品、次品,只能被毫不留情地砸掉——青花瓷的纯粹和高贵,绝不允许行业对产品质量放松丝毫。试图在青花中融合水墨技法的叶建新也发现了其中玄奥:“好的宣纸画上去,每一个水迹都能留下。但是陶瓷比它还要强烈,你每一笔的运动方式,每根笔毫的笔触,都能在上面展现出来。所以宣纸能达到的效果在陶瓷上面能达到,宣纸达不到的效果,这上面也能达到。”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历了成百上千次的失败之后,2002年,陆履峻的青花作品《瑞雪》终于问世,并获得香港世界华人艺术展金奖。从此,陆履峻的青花作品被海内外收藏家以数十万的价格收藏。

更多的画家涉足青花瓷领域,为这一古老的工艺带来了更多的变化。这些风格不同的青花瓷,呈现出鲜明的艺术家个性。从无名的工匠到工艺大师,再到画家作品,青花瓷始终跟随时代前进的足迹,活泼而不失风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