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其拍摄对象通常为野生动物,不同性别、年龄和学历背景的观众都可以无障碍地欣赏影片内容,自然动物类纪录片长期以来深受观众的喜爱,并且可以超越国界、种族、信仰与语言,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传播。但也正是因为拍摄对象的特殊性,相较于其他类型纪录片,自然动物类纪录片的拍摄需要创作者倾注更多的心血,付出更多的汗水。
在当前的自然动物类纪录片创作中,美、英、法等发达国家的拍摄及创作模式都已经发展到较为完善的阶段。与之相比,中国在近几年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在此类纪录片的创作上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短板。由于没有完善的运作机制,时间、人员与资金成为自然动物类纪录片拍摄过程中的三道关。
时间是拍摄过程中需要克服的第一关,为了使影片能够契合选题方向,并通过流畅的故事线将内容呈现给观众,在拍摄野生动物的过程中,需要捕捉动物在特定状态下的画面,如捕食、生产、交配甚至是迁徙等长期过程,一部自然动物类纪录片的摄制周期可能长达数年,加上后期制作等,影片成片的时间比起其他题材的纪录片要长得多。(www.xing528.com)
由于此类纪录片大多在野外拍摄,存在一定的自然条件限制,所以对于拍摄团队的设备和拍摄技术都有更高的要求。国内进行野外拍摄的专业人员较少,对该方面专业人员的培养处于起步阶段。该类纪录片的拍摄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前期调研工作,把握拍摄对象的生活习性与拍摄地的自然地理情况,以便更好地开展拍摄工作。创造过无数经典的BBC自然历史部成员,多为具有自然生态背景的探险家、科学家和动物专家。专业拍摄人员和科学团队的缺席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中国该类纪录片原创性与科学性的不足。
目前,中国纪录片缺乏成熟的市场运作机制,拍摄周期长意味着成本回收周期长,对创作人员的高度专业化要求意味着创作团队人力成本较高,资金是拍摄的决定性因素。国内纪录片由于制作水平较低无法与国际市场接轨,凭借自有资金的哺育孵化完成大投入、高成本、长周期的系列自然动物类纪录片的创作,仍具有一定的难度。资金短缺使得国内自然动物类纪录片的创作者在拍摄上难以追求更高的完成度,充分发挥创作才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