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

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是保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而,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呼声高涨。从目前情形看,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一个“百花齐放”的时期,没有政策导向的素质本位教育就是最好的素质本位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是保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本文紧紧围绕从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转轨这一基本轨迹,层层展开,基本上循着这样一种论述进入:首先,在引论中导入模式这一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视角;接着,在剖析高等职业教育现存模式种种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从能力向素质本位转轨,论述了素质本位型高等职业教育这一贯穿全文的理念;然后,在厘清高等职业教育及其模式概念,以及相关概念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并从目标模式、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三个方面予以重点论述。

依此分析进路,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在源头上是与高等专科教育的历史交织在一起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一方面缓解了各地经济建设迫切需要人才的矛盾,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改革,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与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不相适应的缺陷:注重社会功能,忽视育人功能;注重“成器”教育,忽视“成人”教育;注重专科教育,忽视高层次教育;注重理论教育,忽视实践教育。因而,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呼声高涨。

(2)从能力本位转向素质本位已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素质本位高等职业教育从广义上看是高职院校的一个办学思想与理念,即给学生全面的教育与训练,包括专业教育与非专业教育。从狭义上来看,是专业教育的延伸与深化,是专业教育的补充与纠正,是专业教育的灵魂与统帅,旨在通过科学人文的沟通,培养具有自我发展能力,适应社会变迁能力,视野开阔,拥有完美人格的健全个人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将人培养“成人”,高等职业教育属于教育的一个类型,应在保持职业教育独特性以及因社会变迁的教育自省力之下,必须重新思考专业与通识之间的关系,并以规划出一个能够让学习者真正“成为一个人”的学习环境,也就是说未来高职教育必须兼顾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不仅要培养有技术的专门人才,更要培育有人文气息、有艺术气质、有通识气魄的技术人才。

(3)我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随着社会经济及教育的发展以及内涵的丰富,我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与研究型高等教育并行的、以培养职业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是职业教育的高级层次和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兼有高等性、职业性和教育性。在学历教育上包括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在非学历教育上,包括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培训。如果按照这个定义划分,现行的研究型大学以外的本科院校、专科学校、成人高校、高职院校及实施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高级专门机构等均属于高等职业教育范畴。(www.xing528.com)

(4)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完人,他的生存是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尽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对应社会、企事业岗位群的高等技术人才,要求“即插即用”,但由于我们的培养方式主要限于高职院校,与社会脱节。因而,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和专业人才成长的规律,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在毕业时还只能具有一定的类型倾向,而不能完全定型。不同的类型倾向具有不同的知识能力结构特征,学生必须在毕业进入社会后,经过实践的锻炼提高,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某种类型的人才,或者说适应某种岗位群的人才。

(5)在社会转型中,我国正由学历社会逐步过渡到学习化社会,资格与学历并重是学历社会向学习化社会过渡的一个重要环节。因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既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专门技术和技能型人才的客观要求,又是人们自我完善,不断提升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双证书”(学历、资格)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6)不同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会有不同的素质本位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各有不同,它们产生于不同的文化、专业和区域背景,它们也有不同的理念及人才培养目标。从目前情形看,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一个“百花齐放”的时期,没有政策导向的素质本位教育就是最好的素质本位教育。因而,素质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没有固定的模式,固定模式就失去了素质本位教育的意义,各个高等职业院校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素质本位教育,即是说,素质本位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学校本位高等职业教育。

总之,尽管本文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较系统的梳理,但由于研究视角的限制及本人学识所限,无论是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构建,还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等实践方面,都还存在相当多的尚未解决的问题。比如,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自主学习问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个性发展与适应社会发展关系问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学校、社会功能匹配及分工问题,以及对我国现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不同模式的分析等等,均值得更深入的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