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政策

高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政策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推动高职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成为高职人才培养政策的主要目标和诉求。

高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政策

1.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政策

1978年4月,教育部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改革中等教育结构,邓小平同志在会议讲话中指出要扩大职业技术学校比例。1979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各地、各条战线掀起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潮。尤其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经济建设呈现高速发展的势态。而面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才短缺成了突出的矛盾之一。由于“文革”对我国教育事业的破坏,人才断层现象亦十分严重。高等专科教育作为一种权宜之计又被旧话重提,为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又一次快速发展。这些高等专科学校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教学上强调理论教学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在实践环节上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实践基地的建设。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专科学校实施的是职业技术教育,以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对大量专门人才的需求。但由于属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其自身也沾上了学科本位的弊病,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26]。因此,1980年初,经济发展迅速的无锡市及东南沿海的一些中心城市提出要培养地方经济急需的高等应用型人才,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建立了我国首批13所职业大学,由于这些学校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因而取名为短期职业大学。80年代初,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高等应用型人才”。

1982年,针对当时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人才缺乏的矛盾日趋突出的状况,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出:“要试办一批花钱省,见效快,可收学费,学生尽可能走读,毕业生择优录用的专科学校和职业大学。”从1980年到1985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各地共兴办了120多所职业大学。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自费、走读、不包分配。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高等职业教育从此正式纳入了国家教育体系。

1986年,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职工大学、职工业余大学、管理干部学院应当利用自己同企业、行业关系紧密的有利条件,结合需要,举办高等职业教育。”1987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文件指出:“职工大学、职工业余大学、管理干部学院应当利用自己同企业、行业关系紧密的有利条件,结合需要,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企业、事业单位培养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由此可见,80年代中后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2.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政策

1990年10月,全国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工作座谈会形成职业大学分流办学的意见。会后1991年1月6日发布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现有大多数短期职业大学在服务对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毕业生去向等方面与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区别甚微,实际上是由地方举办的综合性高等专科学校。办学部门应根据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认真研究这些学校的办学方向。一部分应办成以培养高级技艺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一部分应根据需要,经过上级主管部门审定并报国家教委批准,可以明确为普通高等专科学校。”1991年,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并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会议提出:“积极推进现有职业大学的改革,努力办好一批培养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的高等职业学校。”由此可见,90年代初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高级技艺型人才”。(www.xing528.com)

1994年,我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通过现有职业大学、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革办学模式,调整培养目标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仍不满足时,经批准可利用少数具备条件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改制或举办高职班等方式作为补充(简称“三改一补”)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此后,通过调整、改办等方式新成立了一批职业技术学院,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这个称呼也渐为人们所熟知。这一政策奠定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组织主体和基本格局,也为高等教育结构的全面调整奏响了序曲。

1995年,国家教委《关于推动职业大学改革与建设的几点意见》指出:“职业大学直接面向地方经济建设、面向基层、面向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担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级部分中级实用技术、管理人才的任务。”1995年8月,国家教委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会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人才。这类人才的主要作用是将已经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变成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在第一线从事管理和运用工作,这类人才一般可称高级职业技术人才。”

1999年,教育部决定把高等职业教育、高等专科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三教统筹,简称高职高专教育,形成合力,共同走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道路,确定“三教统筹”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途径。1999年底,教育部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对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作出界定:“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线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1999年,教育部、国家计委颁发了《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六路大军”办学,实行“三不一高”政策,从而拉开了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序幕。但“六路大军”办学和“三不一高”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使高职教育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得不到切实的保障,高职教育办学特色不明显,成为一种高收费和低层次的教育。因此,推动高职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成为高职人才培养政策的主要目标和诉求。

2000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明确了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同时,出台了一些针对教学、管理、师资方面的政策,主要包括《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等,规范和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截至2000年,高职高专毕业生99.84万人,比普通高校的45.41万人多54.43万人;招生数195.16万人,比普通高校的104.59万人多九十余万人;在校生419.78万人,比普通高校的216.07万人多两百余万人。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强调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上述文件反映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政策。1999年至2000年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技术应用型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