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指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的活动过程。被选拔的人才,只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培养训练,才能成为各职业与岗位要求的专门性人才。人才培养政策是教育政策的下属概念,根据之前对政策与教育政策的概念界定,可以看出人才培养政策概念的核心要素是政策的制定主体、政策的制定目标及政策的根本属性。人才培养政策的制定主体与教育政策一致,是国家机关与社会组织;政策制定目标是建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优秀合适人才,本质属性为协调教育内外关系所制定的一种战略性的准则与规定。因此,人才培养政策可以定义为国家机关与社会组织为了培养优秀合适的各行各业的人才,建构人才培养模式而协调教育内外关系所制定的一种战略性的准则与规定。
人才培养政策的内涵包括人才培养的理念与目标、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法、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具体方面的政策。首先,对于人才培养的理念与目标来说,虽然每一个政策都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说,人才培养政策目标具有以下共同的普适性特征: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训练,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优秀的科学品质。
其次,对于人才培养方法的理解,也叫作人才培养形式,除了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进行系统教育的进修外,还可采取业余教育,脱产或不脱产的培训班、研讨班等形式,充分利用成人教育、业余教育、电化教育等条件,近年来自学成才的人才培养方式也被鼓励和提倡。对于某一种人才培养方法的政策规定,也属于人才培养政策的范畴。(www.xing528.com)
最后,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解。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人才培养模式,于90年代中期得到迅速发展,1994年,教育部发布的报告中提到“高等教育必须面向二十一世纪,其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必须大改革”,此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各类项目开始频繁亮相[11]。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教育部在报告《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学生构建相关知识、技能、素质的结构,推行这种结构的方式[12]。学者从军、李贵霞则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解释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他们认为广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高等职业教育背景下,依据一定的教育理念、教育理论及教育方针,为实现各类人才培养目标,各级各类教育单位为完成自身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种组织形式与运行机制;狭义的人才培养模式则指为实现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使用的构造形式及运行机制[13]。学者马国军则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特定的高等教育思想引领下,把人才培养目标与制度、过程进行整合,最终实现特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个管理活动的组织构建形式[14],这与广义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义相似。
可以看出,人才培养的理念与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方法、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人才培养政策的重要内容,对人才培养方法与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理解有利于对具体的人才培养政策内容的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