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常见高等教育课程模式解析

常见高等教育课程模式解析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是依据当今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教育和个体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种种需求,借鉴了国外职教课程改革的有效成果,在一定的课程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总结出来的高职课程新模式[28];即把学校全部课程依据培养目标侧重点的不同,分为宽基础、活模块两个阶段。

常见高等教育课程模式解析

在构建高等教育课程新模式之前,有必要了解和借鉴常见的研究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和职业型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1.常见的研究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模式

研究型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模式为活模块组成的梯形结构模式或金字塔形结构模式[25]

第一,梯形课程结构模式(见图5-1)。

特点:基础宽厚、专业宽泛。

图5-1 梯形课程结构模式

第二,金字塔形课程结构模式(见图5-2)。

特点:基础宽厚、专业淡化。

图5-2 金字塔形课程结构模式

2.常见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是技术型、应用型的教育,其理论课程定位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其专业技术技能要求较高,专业具有针对性。对应此目标往往采用活模块组成的阶梯形课程结构模式、矩阵式课程结构中活模块构成的个性化课程结构模式和集群式课程结构模式。(www.xing528.com)

第一,三段式模块(见图5-3)。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基本上沿用了普通高等教育普遍应用的三段式结构,即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模式构成课程体系。三段式结构的课程体系对于强调理论知识教育,为未来工程设计开发和学术研究奠定宽厚基础的普通高等教育是适合的,但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却严重影响了理论教学结合实际应用及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技术技能的养成,不利于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图5-3 三段式课程结构模式

第二,集群式课程结构模式(见图5-4)。所谓职业群集课程,是指将工作性质、职业所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各职业入门技术、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和从事者所需性格也较接近的若干职业集合为一个职业群,分析该职业群的共同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各职业的入门技术,加以系统组合而成。其目标就是使学生能够掌握某一职业群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水准等相类似的、共同的核心技术和知识,学生在毕业时获得某一类职业的入门技能[26]。群集课程模式的开发,采用的也是职业分析的方法,所不同的是它所分析的是职业群,而不是某一工作岗位;分析的是某类职业群的入门技术,而不是完全胜任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毕业后参加某种工作或转岗之前,还要接受短暂的培训。群集课程内容的安排,大致可分为职业试探、职业走向两个阶段。课程结构安排有三种形式:(1)平行式:学习期间自始至终轮流学习数种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2)双层式:第一年学习数个职业,后两年专精于某个职业的学习。(3)金字塔式:先广后精,学生开始学习广泛的基础技能,之后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逐渐缩小到学习单一行业的内容[27]。集群是指将工作性质相通的职业集合为一个职业群。“集群模块式”课程模式是在吸收我国以学科为中心的单科分段式课程模式的长处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采用的一种课程模式。该模式分为三个模块,把课程分成既有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为“职业基础模块”。这一阶段强调的是宽基础,主要选择职业群通用性的共同基础和技能,课程功能集中反映在基础性和工具性上。第二阶段为“职业技术模块”。这一阶段是在职业基础教育上,分别进行不同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第三阶段为“岗位专门技术模块”。这一阶段是以加强职业针对性而进行的专门教育,培养学生一种或两种以上专门技术和技能。

图5-4 集群式课程结构模式

第三,“宽基础、活模块”模式(见图5-5、图5-6、图5-7)。“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是依据当今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教育和个体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种种需求,借鉴了国外职教课程改革的有效成果,在一定的课程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总结出来的高职课程新模式[28];即把学校全部课程依据培养目标侧重点的不同,分为宽基础、活模块两个阶段。“宽基础”阶段的教学内容,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活模块”阶段的教学内容,在“宽基础”的基础上,使学生毕业时具有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的技能和相应的知识,在就业市场上具有竞争力,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图5-5 倒“T”字形课程结构模式

图5-6 倒“π”字形课程结构模式

图5-7 “山”字形课程结构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