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形的结构主要是模块化。模块化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9世纪后半叶的美国高等教育中。20世纪70年代,国际劳工组织开发出了面向发展中国家培训工人的模块式技能训练(MES)计划,MES对模块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与推广起了积极的作用。
何为模块化?所谓模块化课程,是指按照一定的分类方法,将某一专业应开设的课程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部分,每一部分称做一个模块,所有模块按照一定的形式组合成一个系统。模块化的课程较之以学科为体系的课程有着如下的优点:
一是灵活性。模块化课程由于模块是相对独立、完整的教学评价单元,相互的依存关系弱,而易于优化组合,易于改革创新。它可以根据社会对职业的需求合理调整和重新组合,及时地建立新的课程以适应社会需要,还可以根据科学技术的进步,增减模块以保持课程的先进性、时代性。特别是现代社会要求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要有宽广的文化基础,又要有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的情况下,模块课程则是一种有效地满足这一要求的方法。二是开放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达到模块课程的目标,这也意味着模块教学思想应强调开放的和自我决策的学习。同一组的学生可以处于不同的学习模块状态,或同一模块的不同阶段。学习可以在一个较大的环境或范围内通过不同的模块来完成。模块的具体学习目标有利于承认以前的学习,不管他是在哪里获得的,不管是通过正规教育还是非正规教育,工作实践所获还是生活经验,只要达到了模块规定的目标,就承认有这样的知识和技能。另外,在模块化的系统中,只要有了一致的标准体系,模块课程就可在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中供学习者选用。
改革开放使得我国职业教育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了许多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获得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极大地推动了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其中在改革课程的组织结构方面积极推行模块课程,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宽基础、活模块”的模式得到了各地改革者普遍的认同。但从改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来看,还只能说是刚刚开始,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发展。我们认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要继续深化模块课程的改革,需要作好以下三方面的改进工作。(www.xing528.com)
一方面,进一步科学规范课程的模块。一个模块不等于一门学科,不等于一门课程,也不等于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部分。在我国一些地方进行的课程改革中,时常有把课程模块简单化的做法,从一种经验的角度来划分模块,编制模块的内容,带有较大的随意性。例如,北京市某区进行的“群集式模块课程”改革,用“活模块”的形式来解决专业的针对性与适应性的问题,可以说是颇有创造性的;但是有些模块太大了,模块的内容很多,难以操作,也难以体现出模块课程的优越性。因此,在进行模块化的过程中,有必要认真研究国外模块课程设计的成功经验,科学地确定模块,使之规范化,不然也就失去了设计模块的意义。
另一方面,建立统一的能力标准体系(一致性)。把课程设计成模块形式的目的之一,在于以此来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和弹性,横向便于沟通,纵向便于衔接,避免各级各层教育的重复学习或缺损学习,同时,也是职业教育适应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使学生在不同的地方、采用不同的方式均可完成学习。而上述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有没有一个科学的统一能力标准体系,我国目前高职得以大力发展,中高职的课程衔接问题凸显出来。高职的课程源于本科或专科的课程,学科体系的特征较为明显,学术性较浓;中职的课程经过改革,能力本位的体系初步建立。两者的出发点不同,标准也就不同,因而出现了谁衔接谁的问题。
再一方面,尽管模块化越来越被当作职业教育适应各种变化的一个有效的办法,但也受到了批评。批评主要集中在这种把学习分裂开来所造成的危害上,在模块化中,课程被分解成一些独立的单元,而且学生在不一致的模块分组中完成学习任务的可能性也受到怀疑。在职业教育模块化中,有许多策略、方法可用来避免上述一些问题的发生,如加强师资培训以改革教学方法、加大投入以更新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