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价值取向及政策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价值取向及政策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即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活动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方案计划、文件中各个过程环节及组成要素等结构关系的概括性呈示方式。综合前面论述,我们认为,素质本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兼顾提升人性和发展综合能力的总体规划。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观是人们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基本观点或一般看法。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价值取向及政策

课程模式的界定至今没有一致的看法,在正式的教育辞书中也未列入此条目,可见“课程模式”是一个尚不大成熟的名词。在职业教育中,经常出现诸如“双元制”课程模式、CBE课程模式、学科中心课程模式等。其实准确地讲,像“双元制”、CBE、学科中心等是几种含义不同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或教育制度,比课程要广。从对这些所谓的课程模式的论述中,发现大家在用课程模式时,指的是课程的结构形式,如我国有学者把“双元制”课程模式概括为阶梯训练模式,指的就是各类课程之间的结构关系。因此,我们主张在目前“课程模式”这一概念还比较模糊的情况下,把课程模式界定为课程的结构模式。

课程的内涵相当丰富,因此课程的结构形式也比较复杂。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较之普通教育有许多不同,为了简明起见,将它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是指全部教学科目不同性质的课程(通常有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不同类型的课程(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在纵向和横向的排列组合结构。第二层是指某一门课中具体的内容以何种方式、准则进行编排和实现的形式。每一层的结构形式又因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各种形态,如第一层中,有的专业操作性较强,有的专业要求有较宽广的适应面,反映在课程结构上就有差别。第二层中具体的每一门科目的结构更是多种多样,如我们通常讲的学科中心课程、综合课程、问题中心课程等。传统中的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显现单一化,如我国职业教育长期实行的是单科分段,文化课、专业课、实训课之间较为机械地按顺序分段排列,结构单一且“刚性”较强;具体到每一科目,学科中心的思想更为明显,大多数科目的结构以本学科的逻辑体系为框架,力求体系的完整,造成教材结构单一。

由此,我们理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及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就不难了。那么,什么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综合起来,高职教育课程是“课程”的子概念,指高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学生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作为一种广义的解释,涵盖两个相关的概念,即由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必须学习的课程称为显性课程,学生在教学计划以外所学习的课程称为隐性课程。隐性课程是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包括物质情境,如建筑;文化情境,如教室布置;人际情境,如师生关系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即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活动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方案计划、文件中各个过程环节及组成要素等结构关系的概括性呈示方式。综合前面论述,我们认为,素质本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兼顾提升人性和发展综合能力的总体规划。

这个界定从最抽象的层次探讨素质本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是因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形成首先取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观[9]。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观是人们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基本观点或一般看法。这种观点或看法有的来自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技术学、教育学等方面的原理或主张,有的则直接来自一般课程论的观点。如前所述,为了适应人和适应社会的需要,我们赞同从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迁移,因而我们主张素质本位课程观,这是认真分析、总结过去的课程和教材,不断学习借鉴国外成功课程模式,结合当前我国经济改革的实际得出的结论,也是对国外综合能力的课程本位观的发展。其主要特点如下:(www.xing528.com)

第一,课程目标由知识客体转向学生主体[10]。我们主张的素质本位将课程目标,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将学习目标导向充满生机的学生个体,以及他们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所将要发生的变化,用素质指标来反映这些变化。这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对人的主体价值和个性解放的不懈追求,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发展方向。一旦高等职业教育由工具理性向实践理性、解放理性的方向发展,其将会跃入一个新的发展境界。诚如有的学者所言:“当职业教育不再成为人的生命强索的代价的情况下,职业教育也将有条件步入满足社会需要并支持个人选择的发展境界。”[11]在这种境界里人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解放,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

第二,教育导向由教育专家导向转向企业专家导向[12]。高等职业教育在日本被称为“企业眼里的高等教育”,在德国已成为“企业手中的高等教育”,在中国也必然会成为“企业心中的高等教育”。因而,素质本位课程是一种企业家导向的课程,其课程开发应该由产业界的权威代表来作出决策,只有产业界的权威代表最能把握职业岗位现在与未来对于其从业者的素质要求。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有一定的教育专家参与,以便加深对各种能力的理解。

第三,教育程式由传统的“教程”逐步向“学程”转化。在素质本位的体系中,教师成为学生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的一部分,成为学习的促进者和组织者。而且在素质本位教育中,课程可以不统一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进度,而是强调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学习者可有不同的课程。在建立了完善的学分制后,学生所获得的全部学习经验均能得到认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