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程价值与事实:探析高职人才教育模式

课程价值与事实:探析高职人才教育模式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程事实与课程价值之间的关系是课程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一种倾向是把课程研究视为学校材料,认为课程研究即探索价值中立的课程开发的理论与程序。因此,课程事实与课程价值之间的关系集中反映着教育事实与教育价值的关系,即课程事实是课程价值主导下的事实,课程的价值通过课程事实来实现,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课程价值与事实:探析高职人才教育模式

课程事实与课程价值之间的关系是课程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对其进行深入研究,需要将课程置于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上来理解,且需联系人的精神世界生活体验。

自191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博比特(Franklin Bobbitt)出版《课程》一书后,课程已由从属于教学领域的教学内容演变为一个独立教育研究领域——课程学,并成为整个教育领域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领域。

纵观近百年来课程研究的发展史,存在着两种倾向。第一种倾向是把课程研究视为学校材料,认为课程研究即探索价值中立的课程开发的理论与程序。这种倾向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占主导地位,以泰勒原理(Tyler Rationale)为代表。第二种倾向是把课程视为符号表征,认为课程研究的目的是理解课程符号所负载的价值观。这种倾向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成为课程研究的“显学”。反观这两种倾向,第一种倾向是探索课程开发的规律与程序,而且认为这种规律具有普遍性,排斥或漠视课程价值观的探讨。第二种倾向与此相反,认为课程研究即理解课程的过程,认为在课程领域不存在超越价值观的课程事实,课程研究即对隐藏在课程事实背后的价值观的探讨。显然这两种倾向共同的认识根源是对课程价值观与课程事实的二元对立态度[1]

长期以来,科学哲学研究领域始终存在着科学事实与科学价值之间的二元对立。吉林大学高清海教授倡导“自然世界”的概念,并与属人世界相对应,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思路:事实是物质世界运动的现实具体状态或环节,它受自然世界的固有属性——合规律性所支配。但是,人的本质属性是自觉的目的性。在属人世界里,人的活动对象要按照目的标准接受评价和改造,由此形成了属人世界的本质关系——价值关系。属人世界里,不存在价值中立的事实,也不存在脱离事实的价值[2]

教育以促进人的发展为首要意义和直接目的。教育事实是属人的、社会的事实,其基本构成是教育行为,是具有目的性的自为行为。它不仅要接受社会的评议,还要合于教育者的目的和受教育者的目的。故教育的价值表现为:教育事实及其变化对评价主体目的、需要的适合或满足。教育评价主体包括教育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价值的实现——促进二者的发展,也包括对社会主体的价值的实现——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教育评价主体的目的和需要是我们把握教育价值的依据。(www.xing528.com)

课程是教育机构为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实施的一切活动及其总体规划,课程是教育的有机构成。美国著名学者艾斯纳(Elliot W.Eisner)认为,“课程领域正居于教育的核心”。因此,课程事实与课程价值之间的关系集中反映着教育事实与教育价值的关系,即课程事实是课程价值主导下的事实,课程的价值通过课程事实来实现,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课程研究产生的两种倾向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产生于工业化的现代教育,追求科技理性,批判封建、迷信、愚昧、盲从,并推动了工业文明的产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在历史上曾产生过积极的作用。然而这种现代教育追求的科技理性,是一种被限制于工具而非目的的领域,具有控制本性和功利主义取向。泰勒原理所代表的正是那一时期社会主体文化的价值观。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Ceory Kerschenstiner)作了最直白的表述。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是将人作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工具造就。”这种“工具理性”“统治意识”的价值观,在现代教育中发展到极致,其内在的缺陷也就暴露无遗。

20世纪中期以后,人类在其发展中面临着三大困惑:其一是现代文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持续恶化,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矛盾;其二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物欲膨胀、道德沦丧之间的矛盾;其三是经济全球化贫富差距日益加大的矛盾。这些问题引发了人类的反思,使人类重新认识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伦理关系,揭示现代教育在培养科学精神、强化科学知识与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科技理性”日益绝对化、中心化,使人的精神世界日渐萎缩,人性枯萎,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割裂、对立,使人与群体原本水乳交融的有机关系变得支离破碎,甚至引发反社会的倾向。学校变成滋生孤独和个人主义的温床,使原本完整的人格结构被破坏。于是,受人文主义心理学和各种哲学思潮的影响,形成了以重新认识课程价值为目标的各种研究流派,进而形成当代的教育思潮。

当代教育普遍重视人格的培养,重视人文社会教育,重视学习者个人的意愿与经验,重视道德、伦理的养成。当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进入健康和谐发展的本真境界时,这种新型人格被称为新主体,体现这种时代精神的教育价值观为新主体教育观[3]。新主体教育观的提出,是教育的社会评价主体在深刻进行历史反思的基础上,从人类社会生存、持续发展与进步的角度,对教育价值提出富有时代精神的要求,推进以课程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观念,符合国际特别是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潮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