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知识观转型与高职教育发展:藩篱与跨越

现代知识观转型与高职教育发展:藩篱与跨越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述知识观的转型,促使理性主义的博雅教育与功利主义的高等职业教育之间应逐步寻找统一性,即目的和价值方面的统一,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方面的统一。

现代知识观转型与高职教育发展:藩篱与跨越

1.现代高等教育思想的两种极端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现代知识观影响下的高等教育思想走的是两个极端:其一是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博雅教育,其二是以功利主义为定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前者认为,教育是追求知识本身的价值,应由知识本身决定范围与内容,并由此与心智发展相关联。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教育哲学家赫斯特对博雅教育作如下解释:“这种教育的定义以及对这种教育之合理性的证明是以知识本身的性质和重要性为依据,而不是以学生的偏爱、社会的需求或政治家的各种奇怪的念头为基础的。”显然,博雅教育是一种为了知识而学习知识的教育,是一种为了心智的完善、解放和自由,发展人的理解和判断力的教育,与职业或功利的目的无关,与实际事物关系不大。后者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获得物质与经济方面的成功,满足个人或社会经济与物质方面的需要。博雅教育追求的目标固然十分崇高,但没有一种价值可以崇高得不依赖经济的支持。美国教育哲学家布劳迪(H.S.Broudy)在他的著作中写道:“如果博雅教育仅仅是为了自我修养,而不是出于经济和社会的必要,那就很清楚,现代的青年没有时间学习博雅学科。有钱的退休人员似乎是学习这类学科最为合适的人选。”[22]

显然,两种高等教育思想相距甚远,各自走到了极端。理性主义的博雅教育脱离经济的需要,不能为年轻人进入工作世界提供充分的准备,因此在为国家提高经济竞争实力上显得软弱无力;功利主义的高等职业教育依据社会急需程度来定义价值的高低,将物质或经济方面的利益作为终极目的,注重现实而忽视了未来。

2.知识观转型

从教学理论历史发展来看,各种教学思想流派之间的纷争往往是以知识是什么、什么知识最有价值、通过什么方式获取知识等一系列关于知识观的问题展开的。理性主义的博雅教育和功利主义的高等职业教育之争也莫过于此。理性主义认为,知识的价值在于其本身,知识是以认知的方式获取的;功利主义认为,知识是满足个体生活幸福或社会需要的工具,具有功利性价值,知识是在经验中取得的。尽管两者在知识的价值上观点不同,但在知识的性质这一问题上却大同小异,同属于现代知识观。按照西方社会对思想发展史的分期,知识观可相应划分为前现代知识观、现代知识观和后现代知识观三类。工业革命是划分前现代知识观与现代知识观的标志,后现代知识观则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现代知识观向后现代知识观转变。前现代观认为,知识具有客观性和绝对价值,其认识是直观反映式过程;后现代观作为一种新的知识观,是对传统知识观的批判、反思与超越。这种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不确定性,知识具有理解性,知识有多种类型,科学只是知识的一种,认知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同化与顺应相互作用的过程。上述知识观的转型,促使理性主义的博雅教育与功利主义的高等职业教育之间应逐步寻找统一性,即目的和价值方面的统一,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方面的统一。(www.xing528.com)

3.知识观转型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不难看出,后现代知识观是对以现代知识观为基础的两种高等教育思想的共同冲击。面对这一冲击,两者似乎都应有所警醒。也就是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理性主义的博雅教育和功利主义的高等职业教育之间应逐步寻找统一性,以符合人们对知识的重新认识。

首先是目的和价值的统一。理性主义教育应该接受对经济活动的理解,更多地关心知识的效用和应用。满足个人和社会经济与物质方面的需要,面对现实,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谋生,在如今充满竞争的社会中应该是十分合理的事情。没有生存这一前提,一切价值都无从谈起。而功利主义教育则应该认识到,在科学和人文高度发展的今天,就连木工技能的获得,也有可能要引入科学的因素和审美的鉴赏,从而使心灵面向进一步的探究。科学的发展使如今的职业与过去相比,对理智和文化修养的要求高出了许多。职业再也不是仅限于物质和体力劳动之中,而是与精神和脑力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离不开博雅内容的学习。把高等职业教育局限于技术教育(technical education),仅仅传授技能和追求技术效率,排除理智和审美的因素,不考虑职业的全部理智背景和社会意义,这种狭隘的职业概念显然将被时代所淘汰。

其次是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方面的统一。理性主义教育不应仅仅与理论的和命题性质的知识相联系,也应与熟练的行为要求相联系。不能仅仅把理智的完善作为受教育的标志,也应将获得有用的知识作为标准之一。而功利主义教育则应该认识到,实践活动本身也渗透着理解。明智的实践包含着雏形的理论(embryonic theory),它一旦在实践中被明确和系统地阐述出来,就成为供人检验、反思和批判的理论。“想”与“做”、理论与实践之间有一种逻辑关系经常被忽视,从而损害了对道德生活和工作世界来说至关重要的理智的实践(intelligent practice)。也就是说,要在实践的同时进行思考,将镶嵌在实践中的观念明确化,挖掘植根于其中的科学与学术的内涵。因此,理想的高等职业教育既要鼓励学生“做”(doing)与“制作”(making),也要强调理论教育,使学生学会思考,从而使职业兴趣接近科学和学术的观念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