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知识观与现代高等教育思想
现代知识观以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为哲学基础,产生和兴盛于工业社会,带有明显的体现西方现代文化的科学主义、工具主义和客观主义色彩。现代知识观的产生,使人们从形而上学与宗教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在现代知识观的影响下,20世纪的高等教育哲学主要分成两种流派,一种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则以政治论为基础[17]。认识论教育哲学认为,高深学问唯一的坚实基础是严格的客观性,因此必须摆脱价值影响;而政治论教育哲学则认为,高等教育必须考虑价值问题。反映在大学理念上,前者表现为理性主义的大学思想,后者的实质则是带有浓厚功利主义色彩的、强调知识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实用主义大学思想。在这两种思想的影响下,近代实施高等教育的大学在确立自身地位的过程中,产生了两种模式,其主要特征表现在:
(1)教育的目的。前者受理性主义的影响,认为知识是通过特定的概念和命题进行描述的,具有确定性和实证性,故而把科学与知识等同起来,将科学看作唯一的知识,认为知识的产生和增长是纯粹的个人劳动,是天才和智慧的结晶,从而将大学教育的目的定位于培养掌握理性特权的社会精英和纯学术人才;后者受实用主义影响,强调大学的工具性功能,认为“认识或解决问题的最终目的是适应环境、利用环境”[18],从而使高等教育成为提升政治地位、取得政治资本、提高经济地位和获取丰厚薪俸的手段,受教育者的精神需要、兴趣爱好、人文关怀等被工具性的需要所替代。
(2)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前者受理性主义的影响,认为知识是超越社会和个体条件限制的,是价值无涉和文化无涉,知识的产生靠一定的先验形式,靠天赋观念,个人在知识生产过程中不能也不应该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因而将实施高等教育的大学视为独立于社会的、为知识精英探求知识和真理的科学城堡。在这一城堡中,重知识轻实践,重理论学科轻实用学科,认为学科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教育与实用教育有明显的高低、贵贱之分;而受实用主义影响的威斯康辛模式虽然表面上视大学的功能是为社会服务,但大学内部却仍然是一个独立的“教育工厂”[19]。
(3)教育和教学管理。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的增长是不断积累和分化的过程,其中分化是知识发展的主要特征。受这一观点影响,现代高等教育推行高度专业化的教育管理,推行严格的科层管理模式,以学科为大学分支管理模式,系科之间各自为政、相互隔离,每一个系科都是一个小社会。在教学和研究方法上,前者受理性主义的影响,推崇思辨推理、理性自觉和演绎,把理性训练看得比一些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认为“为知识而知识的教育才是最有价值的教育”[20];后者受经验主义的影响,反对先验的理性,坚持实证主义方法论,奉行实验、观察和归纳,甚至用经验分析和行为指导的方法来规范人文科学,其结果只能是对人文科学的鄙视。两者的一个共同后果,是对自然科学的顶礼膜拜和对人类精神产品的淡漠,导致社会生活中人生意义缺失,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被践踏,个人主体价值迷茫,社会道德水平下降等精神和社会问题。
2.高等职业教育的功利主义思想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反映的是现代知识观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虽然在早期,由于社会阶层的等级分化而带来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意识形态使得高等职业教育仅仅是一种实践,在教育理论体系中并没有地位。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理工科和技术课程为核心的高等职业教育逐步在教育体系中确立了自身的地位,形成了与理性的博雅教育相抗衡的功利主义教育思想。
从教育史的角度看,存在两种不同的高等职业教育概念。一种与体力、谋生紧密联系,常常是实用而又机械的高等职业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斯巴达为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和防御外敌而进行的训练优秀武士的实践。另一种是与造就社会所需要的政治、军事、法律等方面专门人才密切相关的专业意义上的高等职业教育。例如公元前5世纪智者派旨在教授演讲术、辩论术以及政治生活上的成功之道和以培养军事上的领袖人物为己任的修辞学校。今天的高等职业教育概念,可以说是以上两种概念的混合。从一般的意义上说,今天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有如下几方面:
(1)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服务的外在目的,即个人或社会物质、经济福利方面的目的。这种教育与“工作世界”(the world of work)相联系,与实际事物和谋生关系紧密。
(2)在教育目的中,“理解”(understanding)与“欣赏”(appreciation)被“技能”(skills)和“胜任能力”(competencies)所取代,“会话”和“沉思”被“适应”和“做”所取代。(www.xing528.com)
(3)在课程设置上,常常是根据有用且能清晰地加以界定、易于测量的具体目标进行规划。这种目标往往不是产生于学科本身,而是产生于对经济或某种职业需求的职业技能的分析。
(4)在评价准则上,质量建立在符合来自外界“行为指标”(performance indicators)的基础上,关键在于成功地完成工作。
(5)以功利主义为导向,关注结果的效用大小或效益的高低,关注达到某种结果的方法和手段的有效性,关注知识的具体应用[21]。
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角度看,高等职业教育基于一种功利主义的结合观。这种功利主义的结合观承认生产劳动的教育价值,但更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必然性和实效性,把它视为有利于个人更好地进入社会和就业的有效形式。其基本观点是:
一是教育不仅应与社会生产相结合,还必须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教育是社会生产中的一部分,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教育为社会生产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劳动者,而不像以前那样,只是为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服务。同时,接受教育也是人们改善生活的需要。因此,教育同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二是应该注重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劳动世界或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越来越注重对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和个人发展有用的知识的学习。面对这种现实主义倾向,学校不应再在纯粹的知识与实用的知识的区别上纠缠不清,而应更多地将出发点放在日常生活的经验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上。
三是使受教育者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好准备是十分合理的。在现代社会中,职业选择难度加大,使受教育者掌握技能、学会生存与工作,是现代学校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帮助学生获得就业的实用技能,甚至选择一种职业,找到一份工作,便是学校分内的事。
四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应该与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目标,就是更有效地使学生为就业和自我教育做好准备,使他们顺利地走向社会,完成向生产行业的过渡,并通过生产劳动获得经济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