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一词在现代社会中运用较为普遍。汉语中,模式指“标准的形式或样式”。在英语中,它和“模型”“模范”是同一个词,都是model。西方学术界通常把模式理解为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知识系统。有学者认为: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它有三个要点:第一,模式是现实的再现;第二,模式是理论性的形式;第三,模式是简化的形式。
“模式”一词的流行是近年来的事,1980年版《辞海》还没有收入这个词条。但人们普遍认为,“模式”一词的英文是model,而根据《韦伯斯特第三版新国际辞典》(1981),model作为名词共有14种释义,其中包括“模范人物”“服装模特儿”“铸造模具”“三维实物模型”“著作摘要”“理论模式”(如原子理论模型)、“理论方面的关系图式(投影)”和“蓝图”等[35]。
辞典释义不等于定义。由于“模式”一词的多义,给“模式”下一个严格定义是困难的。但任何理论研究的前提是必须明晰概念,因而下定义是必要的。我们认为,根据“模式”一词的辞典释义和它在各学科领域,尤其是在课程领域使用的实际情况,可以从以下三个由具体到抽象的层面给“模式”下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l)模式是供人们分类、参照或复制的一类事物中具有典型特色的代表性事物。它具有特征方面的典型性和功能方面的代表性,它提供了一种范例。(2)模式是为人们更深刻地认识事物,便于人们进行观察和研究而运用文字符号、图像等表征手段对事物的重要因素、关系、状态、过程等所作的概括性的呈示方式。它具有概括性、描述性和阐释性,它提供了一种理论模型或图式、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的概括性显示方式。虽然模式的“图像”不一样,但模式的实质和主特征没变。当然,同一事物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模式可能不一样。(3)模式是构造、生成或复制符合人们需要的具体事物的构造性框架,具有构造性或规范性。它提供了一系列原则性的规定、法则,这些规定和法则既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又符合人们的价值准则[36]。
模式是位于经验与理论之间、目标与实践之间的那种知识系统。即“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37]。培养模式是以某种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为依据建立起来的既简便又完整的范型,可供学校教育工作者在人才培养活动中据以进行有序的实际操作,能够实现培养目标。它集中地体现了人才培养的目的性、计划实施性、过程控制性、质量保障性等一整套方法论体系,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得以发生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桥梁与媒介[38]。
人才培养模式最高的抽象和概括就是培养人的方式(即方法与形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39]。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人们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基本方法与形式。(www.xing528.com)
人才培养模式的分类有多种,这里主要依据人才培养过程进行分类。一个人从出生到培养成才,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小学开始到大学毕业,主要通过学校教育这种模式来进行人才培养,即进行初级(基础)人才的培养。在其中依据面授和媒体在人才培养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又分为以课堂面授为主的传统学校教育模式和以多种媒体教学为主的远程教育模式等。
第二阶段是从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直到退休,主要通过社会实践来进行人才培养,即进行初级以上的中、高级人才培养。在其中根据人才培养的方式不同,又分为在职培养模式、师徒培养模式和自我培养模式等。详细分类如图2-3所示:
图2-3 人才培养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