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这一概念在国际上并不惯用,在我国起步较晚,我国教育界对高等职业教育定义内涵的认识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1998年以前,原国家教委给高等职业教育下的定义性表述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实用型人才。1996年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又把它概括为:“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特别是面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培养适用人才。”在这一阶段,人们在谈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时,对“实用人才”和“适用人才”这两个名词交替使用,似乎找不到什么区别。但这两个名词的含义都较含糊,于是人们花费了很大的功夫去界定他们的工作类型和层次。1994年“上海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研究”总课题组提出的《上海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报告》认为,“这类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在专业研究人员和工程设计人员的指导下,为研究和设计承担辅助性工作,完成局部设计或安排工艺流程,负责从产品开发到实际生产的中间转换环节;或根据行政和企业首脑的决策,负责行政管理、企业管理的事务工作,组织流通领域的批发、销售业务;或从事工、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管理和高新技术设备的操作、维修,以及第三产业中各种需要较高专门知识和技能的经营、服务、管理工作等。”该研究报告根据《教育大辞典》第3卷中的有关概念界定,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其主要培养目标为文科、理科、工科、农林、医药、政法、财经7个科类的辅助人才”。
北京联合大学为贯彻1994年北京市教育工作会议要把北京联合大学建设成为北京高等职业教育中心的决议精神,组织了高等职业教育课题组和访问团,对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情况进行了广泛考察和专题研究。在1995年北京联合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总课题组发表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报告》中,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提法是:“高等职业教育是以某一社会职业岗位或某类技术岗位群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为依据,培养在生产或工作一线从事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的技术型、管理型人才,以及高技术设备关键岗位的操作、检测、调试和维护的智力技能型人才。”该研究报告还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而且具有复合型特征。”“这种复合型人才,不仅是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如机与电,机、电与液压传动,专业与计算机,专业与贸易,专业与外语)的复合型人才,而且有的还是兼具技术型和技能型两者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复合人才,以适应社会职业或技术岗位技术水平提高和知识能力结构多样化的需要。”(www.xing528.com)
1998年以后,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义性提法发生了变化。例如,在1998年2月16日,原国家教委印发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对职业教育的定义性表述是:“职业教育要培养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而到1999年初,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司长钟秉林在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以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工作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宗旨。毕业生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职业工作能力。”“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为主线构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他还着重强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宗旨的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专科教育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将是我国高等教育建设、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之一。”
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认识的演变,从从事一线实际工作的实用人才或适用人才,到应用型人才,再到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反映了我国教育界对高等职业教育内涵本质认识的不断明确、不断深化的过程。杨金土、石广平等同志组成的课题组,从现代社会人才类型的分析出发,得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技术型人才”的结论,为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本质提供了依据[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